实用性的物质文明与精神文明的审美创造与诗性气质,是江南文化在中国区域文化中最独特的内容。 江南诗性文化是中国人文精神的代表,江南审美生活是中国历精致的古典生活方式。 如何才能重新懂得古典江南的意义,除了各种保护江南文化的硬件之外,更重要的是要有一颗能够懂得江南的心!故此—— 真正地了解真正的中国美学的精神,消除人们心中杂乱的审美知识,以便为可能重新进入到江南的诗意和朦胧境界提供一种审美机能,则可看作是《江南文化读本》的目的与愿望!
小街小巷、历史建筑、内城河道、运河两岸、桥梁、菜市场、小店小贩、小吃食……作者深入发现杭州人的杭州。 人间天堂杭州是所有人都想一来再来的地方,而游客们看到的是杭州的“外”,这本书写的是杭州的“里”——杭州人的杭州,隐藏于杭州小街小巷中的中国传统平民生活之美。通过作者脚踏 实地的行走、观察,这本书会让人们了解一个亲切、安静、富有中国传统平民之美同时不乏现代律动、真实、可亲可敬的杭州。
本书在江南文化视野下,从政治、经济、社会、文化等方面综合考察徽商和徽州文化,及其与江南社会的丰富互动关系。
《大唐越国公汪华文献》,是在浩如烟海的中国历史书籍、地方志、名人文集和汪氏宗谱中搜集整理出来的。部分为越国公汪华自撰文献14篇;第二部分为唐以来历朝对越国公汪华的诏封、诰敕以及对汪王墓祠、汪王庙保护的告示、部文、通知等文献36篇;第三部分为唐至清历代丞相、大臣、巡抚、州官、县令和文人雅士等撰写越国公汪华的有关文献]35篇;第四部分为当代有关领导和历史、徽学专家、学者、教授等研究越国公汪华的重要文选38篇;第五部分为当代外历史、徽学专家、学者、教授等研究越国公汪华与徽州汪氏家族的重要文选10篇;全书包括《前言》、《后记》共235篇49万7干多字。由于年代久远和史料奇缺,本书在收录的清朝以前的文献中,因辗转传抄和锲刻错误,可能会出现版本不一、内容不一、年代不一和文字错漏等等问题;同时,由于水平有限,
20世纪30年代,杭州爱国实业家都锦生西湖绸伞。制作西湖绸伞,需精选浙江地区独有的淡竹资源、薄如蝉翼的江南丝绸,将一支细润的青竹,巧劈成三十二根,柔软的丝绸夹于篾青与篾黄之间,套色刷花,将秀丽的湖光山色徐徐展开。江南的丝与竹在西湖绸伞上得到了的演绎。
纪念陆游诞辰880周年暨越中山水文化国际研讨会,是由中国社科院文学所、中国韵文学会、绍兴文理学院和绍兴文物局等单位联合主办的。来自祖国大陆、台湾地区以及韩国、美国、日本等国家的高等院校和科研机构的知名专家共80人莅临盛会,会议共收到论文73篇。海内外学者主要围绕新时期的陆游研究和中国山水诗、越中山水文化等两大主题展开了学术交流和探讨。与会代表高屋建瓴,畅所欲言,从多种角度对陆游的精神思想、文学业绩和影响以及与区域文化的关系进行了深入研究。对中国山水诗的起源、越中山水文化进行了广泛的论证。诸位学者在交流和探讨中既有宏观综论,又有微观实证,精彩纷呈,新见叠现,均能站在学科前沿,挖掘出新的内涵,共同推动研究的发展。
本书是杨州文化丛书中的《杨州风俗》分册,全书内容包括“起居撷趣”、“人生寻踪”、“岁时纪闻”、“娱玩采珍”四部分,详细介绍了扬州的民俗风情。本书内容全面,资料翔实,文笔流畅,图文并茂。融知识性及可读性为一体,读者通过本书,可对繁华之都——扬州有一个更为全面的了解。在我国众多的历史文化名城中,扬州是一个文化个性十分鲜明的城市。如果说在中国文化版图上有诸多闪光点的话,那么,扬州正是这样的闪光点之一。扬州文化以其鲜明的特色在中国文化史上占有重要的地位。扬州地处南北走向的运河与东西走向的长江之交汇点上,自古即有楚尾吴头、江淮名邑之称。扬州作为交通枢纽与商贸重镇,擅舟揖之便,得人文之胜;这里风光明媚,物产富饶,文教昌盛,地灵人杰,历史文化积淀十分丰厚。这表现在独树一帜的园林胜迹。琳琅
苍南单档布袋戏,是傀儡木偶剧种之一。其特色是:一肩挑起小戏台,一人操纵数十个木偶人,声情并茂地表现生、旦、净、末、丑等不同角色,表演、说唱、伴奏均由一个艺人完成。唱腔、念白随人物角色而变化,模仿虎啸、马鸣、鸡啼等惟妙惟肖,逗、捧、说、唱妙语连珠、诙谐幽默,可谓“一语道出千古事,十指搬弄百万兵”。
以卢宅为代表的东阳传统建筑,是东阳能工巧匠智慧和技艺的结晶。工匠在营造过程中积累的木作、泥水作、石作、雕花作、油漆作的营建技术经验,展示了东阳传统建筑营造技艺的精髓。卢宅营造,以其独特的“套照付照”、“退磉”技艺和“三销一牵”做法,丰富了中国传统木结构营造法式。
诸葛村位于浙江兰溪境内,始建于元代中后期,是迄今发现的诸葛亮后裔的聚居地。村内建筑以九宫八卦为理念依势而建,错落有致,构思精妙。村里民居、祠堂、商铺、牌坊等形制多样。有形的建筑群落与凝结其中的营造技艺、设计理念、习俗信仰、艺术精神一起,形成了独特的古建筑文化意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