该书由王稼句根据苏州乡贤顾颉刚、俞平伯、王伯祥三人半个世纪前的夙愿,在其设想的基础上,选编蔡云《吴歈百绝》,顾禄《清嘉录》《桐桥倚棹录》,袁学澜《苏台揽胜词》《虎丘杂事诗》《姑苏竹枝词》《续咏姑苏竹枝词》《田家四时绝句》《吴郡新年杂咏》《吴门岁暮杂咏》,凡十册。蔡云、顾禄与袁学澜的生活年代分别为清乾隆道光时期和清末,其被收入本书的作品包括诗文、笔记、竹枝词等多种形式,这些著作涉及诸多清代江南风物民俗,尤为世所罕见,尤其是蔡云《吴歈百绝》和袁学澜《苏台揽胜词》等七种,系首次整理出版,有着极高的学术价值和广泛的社会价值。
藏书家韦力先生寻访古代私家藏书楼,二十余年如一日。《书楼探踪 江苏卷》是 书楼探踪 系列的第二卷,在该书中,作者实地探访了位于江苏的20处著名藏书楼,不仅详述了他游历访古的感受,而且广征博引,将藏书家生前身后的故事娓娓道来,从乾隆年间徐乾学的传是楼、黄丕烈的百宋一廛,到民国时期柳亚子的磨剑室、钱穆的素书楼,这些篇章宛如一座座藏书文化的丰碑,按时间先后排列,俾使读者从历史纵深中了解到中华大地的人文书香。
本书是江苏文库 研究编之江苏地方文化史中的一本。主要是研究扬州地方文化,由赵昌智主编。该书追溯先秦、魏晋南北朝、隋唐、宋元明、清朝、晚清民国等各个时期,扬州文化发展及其历史。从政治制度、科举教育、科学技术、文学创作、书画纂刻、出版印刷、园林建筑、工艺文化、对外交流等诸多方面,深入研扬州文化的发展,及其各个时期文化上的诸多历史变迁。研究扬州的文化史,为扬州以后文化的继往开来,取其精华,去其糟粕,提供了很好的历史依据和珍贵的历史材料。为扬州当代价值和未来发展,提供了历史的借鉴。
此书是一本全面介绍拙政园的通俗读物,由苏州园林专业工作者撰写。作者浸染苏州园林30多年,渐识其形,深得其奥,以专业的视角、通俗的语言和生动的笔墨,对拙政园500余年的历史变迁、人文掌故、文化渊源、空间布局、叠山理水、建筑、花木等造园特色和艺术手法进行剖析解读,并辑录历代诗文名篇,下注作者简介,以助读者解读,可谓 一册在手,通览全园 ,既有知识性、科普性,又有趣味性、导览性,其中多有*手考证资料,亦是一本可供专业工作者参考的工具书。
《长江文化史》所论述的长江文化,正是这么一种大区域文化。我们希望通过历代长江流域文化史的探索,展示出这一大区域在中华文明中的重要地位。在一定意义上说,这是带有填补学术空白性质的工作。 为什么这样说呢?大家知道,过去说起中国历史文化,总是讲黄河流域是文明的摇篮。当时流行的看法是,中华文明的起源是一元的,其中心在黄河中下游,由之向外传播,以至各地。还有不少著作,把这种看法同文明兴起于大河流域的理论联系起来。西亚的文明初起于幼发拉底、底格里斯两河流域,埃及的文明发祥于尼罗河流域,印度的文明綮盛于印度河、恒河流域,而中华文明则在黄河流域产生和兴起。这种看法忽视了中国*的河流一一长江。
本书为苏州地方文化史,从苏州文化的生成环境、历史分期(包括史前时期、吴国时期、秦汉魏晋南北朝时期、隋唐宋元时期、明与清前期、晚清至民国)到苏州文化的特色(包括科 学技术、教育与科举、文学与语言、学术、宗教、书画雕塑、戏曲曲艺、工艺美术、园林及建筑、民俗、及慈善文化)做了全面而详细的梳理。
本稿是 浦东文化丛书 第三辑之一种,内容为汇编和研究浦东传统民居的仪门建筑。稿中主要收录的一百多座仪门建筑,既保留了江南民居雕梁画栋的特色,又添加了西式建筑中常用的马赛克、轧花彩色玻璃等时尚装修手法,呈现出中西合璧的特点。
《中国越学(第5辑)》是浙江省哲学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 绍兴文理学院越文化研究中心主办的定期出版物。主要研究领域是江南及两浙文化、越地文化。本辑是区域文化学术研讨会论文专辑。大致由区域文化总论、江南及两浙文化研究、越地文化研究以及地域文化个案研究四个板块构成。有些论文为各个区域文化研究的代表学者所转,如徐道彬《徽州人文与地域学风》、陈国灿《江南文化务实特性的历史解析》,具有较高的学术价值。 《中国越学(第5辑)》内容涉及越文化、闽南文化、岭南文化、西南文化、客家文化、中原文化、蒙古族文化、东北民俗文化等众多区域文化,提出许多新观点,新材料,一定程度上展示了我国当前区域文化研究的新成果,也为今后深化区域文化研究提供了新思路、新方法。
在泰顺,二十余卒美丽的古廊桥依然存在,几乎每个飘落都可以看到成片保存的古民居,古代的驿道和山村道路大多可以,反映深厚的家族文化的家谱、宗祠、古墓、寺庙,特别是种类繁多的地方信仰的小庙各村都能看到,婚丧喜庆活动的民俗活动和地方文化艺术丰富多彩,而多达七八种的方言和别具特色的地方食品同样令人印象深刻。泰顺又是一个生态环境极佳的山区,别具特色,丰富多彩的地方历史文化,在蓝天白云的覆盖下,竹海林涛的掩映下,山溪流水的伴奏下,呈现出至今已不易看到的一幅中国传统农村的风貌。正由于这样的原因,近些年来泰不仅吸引了来自喧闹城市的游客,也吸引了走出书斋的研究者。
这是我国*部从传统文化地理学视角系统研究徽州文化地理的著述,共八章:前两章主要廓清相关概念,梳理研究背景,概述徽州文化系统,为后六章奠定基础;后六章依次研究徽州文化源地、徽州文化景观、徽州文化生态、徽州文化整合、徽州文化扩散和徽州文化区。徽州山多耕地少、物产结构性失调、山深地不偏,是徽州文化形成和发展的地理背景;徽州文化景观丰富多彩,内涵精妙,再现了中国传统文化内向型气质、和谐型风格和伦理型内核;徽州文化与徽州自然环境具有制约、适应、再现和选择关系;徽州文化海纳百川,在扬弃中发展,在吸纳中兴盛;联系徽州内外的水陆通道是徽州文化扩散路径,徽州文化扩散主要属于迁移扩散;徽州文化扩散符合 距离衰减原理 , 小徽州 与 大徽州 是对徽州文化区域差异的基本描述。本书适合徽州文化地理研究者和对徽
在中华文明 体系 中,江苏历史文化源远流长,异彩独具。本书以宏大的视野 ,全面展现 了江苏在中华文明史上占据的独特地位及做出的重大贡献 。作者 从文献与考古遗存着手,系统梳理了江苏由古及今的历史和文化脉络 , 分析了其发展趋势及传承创新 。 学理清晰,叙述精当,是一本难能可贵的文化普及读本 , 且附有大量精美插图,图文并茂,生动活泼,也 是一本对外 展示 江苏 形象 的优秀读物。
中国园林是世界园林之母,苏州园林是中国园林的典型代表。本书记录了主编衣学领从事苏州园林工作16年,主持苏州园林和绿化管理局工作近十年来在苏州园林绿化领导体制机制上的坚守与创新;在世界遗产苏州古典园林群体性的保护与修复;在城市绿化建设和管理上的先进理念和机制创新;在风景名胜区的科学性规划建设和管理;在苏州园林文化的深度研究挖掘和传播;在苏州园林同世界同行的广泛交流与影响等方面的实践与思考。它得到了中国乃至世界同行们的认可和赞誉,有的则被称为 苏州经验 。
《文化浙江》是诗人柯平回眸700年来浙江文化艰辛、丰富而伟大的历程,形象和具体地展示它的沧桑演变的力作。“初的颂词难免有神话色彩/那里桑田/从沧海里突然升起来/展露文明朦胧的曙色/飞鸟与剑齿象的天空下/当粗砺的石器在大地上奔走/犹如处女诗人的灵感之笔/在纸面留下激情诗句/借助历史望远镜和人类学家的智慧目光/在浙江西部的建德县/我看见那由火种石器与骨制品构成的/文化婴孩般的面容……”读着这激情、思辨的诗行,不禁让我们置身在文化浙江的历史长河之中。本书还配有大量的反映浙江历史风俗文化风情的图片。
本书为苏州园林美学的散文自选集,形式上,短小活泼、体裁多样,有题词、小品、随笔、漫话、赋赞、论议、序跋、沉思录、古文评注、史料钩沉等,体现为丰富性、趣味性、学术性三位一体的交融;内容上,包括匠心妙构、园中庭院、峰石巡礼、水泉花木、声色光影、园缘散叶、序跋留痕、论议选编等栏目,涉及范围广。从美学的视角,赏析苏州园林在建筑美之外的又一亮点,对《园冶》等古文的评注专业性强,为同行及爱好者提供了美学赏析的范本。
《文化淮南》一书,是淮南地方文化建设的一个初步成果。它是2011年底,由淮南市委宣传部与淮南师范学院,本着校—地合作、优势互补精神,共同确立的一个合作项目。由淮南市委宣传部和淮南师范学院共同策划,由淮南市地方和淮南师院一批优秀作家的辛勤创作历时三年而成。《文化淮南》既体现了地方政府文化建设工作的宗旨,又充分显示出学术水准与艺术品味,从而在很大程度上实现了社会价值与审美价值的完美统一。本书内容丰富,涵盖历史、文化、典故、典籍,集合历史与现实,地方特色和历史人物考究,现代文化与典籍典故相得益彰,充分体现了丰富的淮南文化和特色,具有较高的研究和出版价值。本书的出版对目前正在进行的文化建设具有一定的借鉴意义和价值,特别对地方文化建设具有积极的价值和意义。
《中国地方社会科学院学术精品文库·浙江系列:“十里红妆”初探》有相当篇幅写到了对红妆器具的介绍,以及红妆器具的制作工艺,尤其是其中的木工工艺、雕刻工艺、漆工工艺、镶嵌工艺、箍桶工艺以及器具中的纹样艺术,令人叹为观止。其中也写到了“十里红妆”与中国的“尚红”文化,《中国地方社会科学院学术精品文库·浙江系列:“十里红妆”初探》把它们的渊源关系理清楚,把“中国红”这一个文化符号拎了出来,以凸显红妆文化在中国红文化当中的地位。与此同时,书中还写到了“十里红妆”与文学、戏曲、舞剧及其他艺术门类之间的关系。后,《中国地方社会科学院学术精品文库·浙江系列:“十里红妆”初探》提到了“十里红妆”作为物质文化遗产与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抢救、保护与传承问题。
本书旨在介绍泰顺仙居古村落,以图文随记的形式,向读者介绍仙居村的村落景观、古民居、古祠堂、古廊桥等。本书中叙述的建筑特色、历史文化价值和艺术审美价值厚重、沉淀,了解它们有助于帮助读者了解明清时期中国浙南古村落建筑文化、乡村生活风貌、宗族社会制度和历史文化。 本书可供对传统建筑、历史文化、旅游文化、社会乡土文化等感兴趣的读者和建筑专业相关的师生参考阅读。
本书为江苏文脉工程江苏地方史研究篇系列一种,书稿内容主要是对镇江历史文化的回顾和再梳理。本书共十七章,近55万字,分上下两篇,分别从纵向历史维度和横向领域维度,全面审视了镇江悠久文化历史及其成因与价值。在历史方面,书稿从旧石器时期的人类遗迹与新石器时期的镇江先民说起,到秦汉文化发展期、唐宋文化繁荣以及新民主改革时期的文化激荡,跨度宏远。在领域方面,书稿从镇江园林文化、教育与科技、文学以及民俗与对外交流着手,详细说明镇江在历史发展过程中所积累形成的文化特质与传统。本书对镇江地域内历史上和今天的人文思想脉络进行了清晰的再现,具有较高的学术研究价值。
泰顺溪山胜境的文化旅行——心灵归真的文化旅行。 泰顺, 一处曾经溯溪探源遍布着桥路聚落的人文沉淀之境, 一处曾经翻山越岭疾走着商旅行脚的自然恩赐之地, 人伦在洪雨的淬砺中结晶, 溪山在天字的慈颜下晖显。 铭记的是, 蜈蚣昂首、神龙纵跃,终而化身为大气仙虹的栩栩传奇。 且让我们, 追循着先民拓垦的筚路心情, 领略着商旅路赶的起伏秘辛, 一起来行旅泰顺,体验泰顺, 让灵明泰顺,以其有机的、文化的、美学的造化恩赐, 成为生命浪漫的探求中, 无可取代的心灵归真之源…… 珍爱泰顺,典藏泰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