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书是一部关于四川民居的研究文集。作者从文化的角度来论述四川的民居建筑,探索名山寺庙与民居、方言与情理、山水画与建筑等的互补关系与相互影响,以及一些造型奇特、风格独具的小乡小镇和民居、碉楼之类的民间建筑的发展轨迹和审美特征,并且把建筑、建筑环境和建筑绘画结合起来,为研究四川地方建筑文化提供了形象化的依据和富于情理的见解。
《寻找诗婢家》是一本继李劫人的《死水微澜》、车辐的《锦城旧事》和流沙河的《芙蓉秋梦》之后,一本以诗婢家为主体,回忆民国成都文化往事(以书画界为主)的非虚构类历史随笔,围绕张大千、赵熙、罗文谟和郑伯英,描写了徐悲鸿、赵少昂、黄君璧、谢稚柳、关山月、董寿平、傅抱石、潘天寿、廖静文、徐雯波、黄宾虹、刘开渠、于右任、谢无量、余中英、曾默躬、罗祥止、公孙长子、齐白石、丰子恺、马万里、赵望云、郑曼陀、晏济元、石子清、张群、陈子庄、张采芹以及民国成都的 五老七贤 等与诗婢家有着千丝万缕联系的历史人物。在纪念诗婢家成立100周年的同时,本书追忆尘封已久的画坛遗梦,打捞渐行渐远的翰墨风流,探寻一种文明的价值观与诗意的生活态度,点燃心灯,赓续传统,对成都建设世界文化名城具有特别重要的意义。
《人文蜀地:一份记者的行走笔记》是由封面新闻杂志集近些年文稿编撰而成,以游记的形式,把蜀中的古宅院、古战场、古桥梁、古驿道、古官寨、古寺院,一一记录在案。作者试图将每一处历史遗迹,当成一口深井,通过田野考察、口述采集、档案各种方式,去挖掘遗迹背后的人文精神,揭示其中的历史渊源和人文掌故,以一斑窥全豹,展现巴蜀地区深厚的历史文化底蕴。该书分为 小镇大事 名流屐痕 蜀地沧桑 街院遗迹 四大篇章。
都江堰市是世界文化遗产都江堰所在地,以堰为名,以堰名世,其特点被余秋雨概括为:拜水都江堰,问道青城山。水是两千多年前李冰父子修建都江堰的秦时水,泽润成都平原,成就了四川天府之国;山是中国道教发祥地的 天下第五名山 ,素有 青城天下幽 之美誉。都江堰不仅有 秀绝人寰 的美景,更有大量的文物古迹、历史掌故和民间传说,历史文化沉淀厚重。走在老灌县古城中,你会发现这座历史古城的城郭是圆形的,中国人讲究天圆地方,它为什么是圆形的呢?走在古城的大街上,你会发现,城内为什么没有十字街口呢?古城的东面,为什么修了一个跨街门楼?为什么说它是老灌县的龙门子呢?二王庙中供奉着李冰父子,李冰有几个儿子呢?青城老人村究竟在什么地方?为什么张大千先生要苦苦寻觅?为什么说杨贵妃的出生地在都江堰,*后是魂归故里?
街道是城市的血脉和骨骼,每一寸血脉、每一段骨骼都不尽相同。要认识城市,先从街道开始。 成都的街,很特别。大体上它是按横平竖直的方式来排列组合的。街的里面,还藏着更细微的巷。 这些横着竖着的街巷,把成都切割成一块一块。相比起线性的街,成都人更习惯于用块状的思维来记忆和描述地点:玉林、白果林、抚琴 是成片的小区;长顺街、新鸿路、宏济路,听上去是街名但其实被默认是随着街道自然生长的街区;牛市口、水碾河、牛王庙,是街和街交织的点,也是由点生发而成的面。 这是新旧交织的成都,这是日夜更新的成都。从东到西,从南到北,我们带你去看内里的生活、食物、人们的生活状态。去重新发现,去找寻记忆,也去记录新鲜的画面、气味、温度,这些都在丰满着我们对这座城市的爱。
本书是一本地方文化普及读物,以成都河流、水文化为对象,从人文地理的角度切入,主要从成都河流水系发展历史、成都冶水历史人物、成都古代湖堰、成都古代桥梁、成都水战、成都河流水系利用等方面,讲述成都水文化的有关知识。该书图文并茂,文字清新活泼。书中既有人文地理参考资料做支撑,还融合了历史文献、考古成果,在水文化线索之下,全面立体地呈现出成都厚重的历史文化。该书便于当地人深入了解成都的历史底蕴,也有利于更好地宣传成都历史文化,使外地来成都的人能认识一个立体全面的成都。
乱逛是无序的,是走到哪里就算哪里的,是想起哪里就逛哪里的。 成飞公园有132厂子弟*喜欢的孔雀梭梭板;马鞍北路,每到端午满街密密麻麻的粽子摊位;背后的菜市场藏在纵横交错的居民楼里,吸引着外国背包客;冬季,成都的植物园藏着热带的景象;夏天,三道堰的沿河绿道让人心生欢喜;桂花香的时候,就溜达去了桂花巷;等发现是春天了,就骑车走一趟崇州的重庆路 这是一个特别的 90后 ,他用一年300万步串起成都的街、巷、菜市、场镇、园子、博物馆 知名的不知名的,热闹的寂寞的,都去逛一逛。在他的眼里,太古里和Space可能都不够酷,那些抵拢倒拐的地方,可能一不小心就藏着新大陆。 他还在继续逛。他说,成都,非走不能摸透;成都,就是用来逛的。
国泰同志的研究兴趣是比较广泛的。他立足于古代汉语这个大的领域,走的是古书训诂的路子,旁及现代汉语和方言。其研究成果,涉及古汉语文字、词汇、音韵和语法。他在90年代初发表的《巨宋广韵考正》一文,被浙江大学博导黄笑山教授列入《二十世纪唐代音韵研究纲要》,同罗常培、周祖谟、赵振铎诸先生的论文一起被称为“在这方面的重要研究”。《 疏证补》不同于其它任何一部方言著作的*特点,就在于它是一部集文字、音韵、训诂知识于一体的方言著作。它的作者告诉我,《(蜀方言)疏证补》耗去他十多年的时间,曾使他多次感到心力交瘁而又欲罢不能。 《(蜀方言)疏证补》在训释原著词句的基础上作了大量的考证工作,综合运用文字、音韵、训诂知识,不仅纠正了原著中的谬误,而且多有发现、多所发明。全书要言不烦,深入浅出,
您可以想像:当亚热带雨林的大叶茶被制成各种形制的茶,让马帮驮着走向缅甸、印度,走向中国的西藏和内地。在这缓缓马队的行进中,马锅头的吆喝声、马帮的铃声、蹄声,伴随着水声、风声,以及野兽的吼声……这是一种什么样的运输旅程?而阳光、水分、自然之气,使来自云南的茶在长年累月的运输过程中,被[多次不规则发酵],于是一种伟大的发明诞生了,普洱茶成为了后发酵茶,这是茶叶工艺制作上的一次革命。这种制作工艺让我们体味到了[越陈越香]的另类茶——【普洱茶】 作为云南民族文化精神象征的普洱茶,随时随刻间散发出了一种强烈的内在吸引力。漫漫数千年,它从历史中走来。时间的轮转沉淀,普洱茶能让你体悟历史的沧桑感,让你通过茶汤将翻过去的历史重新在慢慢的翻回来。让你感叹经瞬间洗礼时舒卷的美,和那份独有的韵味。一
书名定为《缤纷城市》,全书以人物为主线而以事物为副线。我一向认为,只有人物和事物,才能凸显一个城市的特色和性格,而千年不变的景色呢,只不过是“天赋的姿色”而已!再说,以千言万语介绍千山万水,有时还抵不上一张照片的魅力哪! 本书共分四辑。部《都市传奇》,记述了六个奇特而又真实的故事。第二部《城市的风貌》雕出了城市的轮廓。第三部和第四部分别为《璀璨的瑰宝》和《动物的心声》。
水是城市生活的生命线,是城市文明的摇篮。成都是一座因水而生,因水而兴,因水而困,因水而荣的城市,是按照“上善若水·孕育文明·文明城市”的自然哲学模式形成和发展起来的城市。 本书以“水”的骨肉为脉络,展开了成都经济、社会、文化发展的美的画卷,其成功之处也正在于此:成都城市是“水”做的骨肉,是水孕育出的成都,是水润泽的天府。 本书以“水”为成才城市文化解题的锁钥,阐释成才水文化,可谓抓住了成都城市文化的核心和灵魂。本书作者不畏其难,致力于成都水文化的研究,吸纳与总结诸家的学术成果,疏理脉络,加以提升,做了很好的工作,取得了新的收获。
懒散近乎“随时随地找舒服”。以坐茶馆为喻罢,成才人坐茶馆,虽与重庆人的理由一样,然而他喜爱的则是矮矮的桌子,矮矮的竹椅——虽不一定是竹椅,总多关是竹椅变化出来,矮而有靠背,可以半躺半坐的坐具—— 地面不必十分干净,而桌面总可以邋遢点而不嫌打脏衣服,如此一下坐下来,身心泰然,所差者,只是长长一声感叹。 本书从李劫人小说中分门别类,节录出有关成都文明发展的大量文字,如清末的叽咕车(鸡公车)到抗战时的木炭汽车,足以见出成都交通的一个侧面。所有这些变迁的实录,后人完全可以视为一代信史。 其中收入本书的《成都是一个古城》和《旧帐》,都是一九四九年后没有公开发表过的。
笔者在本书中,对三星推文明的创造和传播进行了详尽地分析,否定了“三星堆青铜文明出于当地土著”的说法,并且有史有据地提出了一个新的观点:三星堆出土的整套器物为夏王室的祭祀祖器,于夏末帝桀时由有缗·蜀族从山东携带入蜀,并由此开创了古蜀文明。同时,对传至今天的中国古代史及史前史,进行了去伪存真的调整,大胆构建了一个史前史系统框架。这些研究为提示三星堆文明提供了宏观背景。本书不仅给出了三星堆文明兴起时的宏观历史背景,同时对每一件器物进行了深入微观的分析,全方位提示了三星堆内涵的文明之谜,并同时揭示了许多传至今天的历史谜案。
从20世纪40年代初“巴蜀文化”命题的正式提出,迄今已经半个多世纪了。如果从1933年四川广汉三星堆月亮湾的首次考古发掘算起,三星堆与巴蜀文化的研究已有70多年。70多年来,三星堆与巴蜀文化研究在若干方面取得了重要进展,尤其是中华人民共和国建立以来的50多年里,由于党和政府的关怀与支持,考古工作全面深入开展,大量新材料不断问世,使学术界得以比较充分地运用当代考古新成果,对巴蜀文化进行不懈探索,取得了一系 列令人瞩目的新成就,不但彻底否定了前人所谓“蜀无礼乐,无文字”的旧说,而且提出了“三星堆文明”、“巴蜀古代文明”和“巴蜀是中华文明又一个发源地”的崭新论断,引起了中外学术界和社会各界的广泛关注和兴趣,并取得越来越多的共识。这一切,使学术界对三星堆与巴蜀文化的重要学术地位有了更加深刻的认识,正如
本书是《华夏地理》 国宝中国 系列专题之一。 国宝系列 通过对一些列文物实体的寻访、追述,用图文结合的方式,每个专题集中于一个省,介绍可以传承的中国文化精华。让读者了解、认识一个具体的、实在的、有深厚文化底蕴的中国。本专辑聚焦四川省。 作为汉代文化遗存*丰厚的地方,四川那些绚烂的汉文物对我们了解两汉这一 *中国 的时代,有着极为重要的甬道作用。是人间堡垒还是天神之居?笼罩于碉楼之上的层层面纱始终没有被彻底揭开,却仍然无损其绝伦魅力。
“古老的东方有一条龙,她的名字叫中国。”中国的西部有一座城,她的名字叫成都。成都,传说中的中国西海。悠悠岁月,流淌着讲也讲不完的美丽、浪漫、传奇…… 成都,不仅是一个地理概念,也是一个文化概念。作为长江上游的古代文明中心、全国首批历史文化名城之一,成都的山山水水都留下了先民筚路蓝缕、辛勤耕耘的足迹。先民的创造和业绩,形成了厚重的文化积淀。本书以多彩的民俗风情、生动的民间传说、翔实的历史故事,反映出成都传统文化的一个个侧面,体现了成都人继承传统文化与发展先进文化的使命感和责任感,展示了时代赋予成都人的视野、立场与情怀。该书在写作上采用散文和传奇的笔调,把历史性、文化性、知识性、趣味性融为一体,具有较强的可读性和一定的收藏价值。
《客家人》是一本专门介绍客家人历史文化的专著。作者本身即为客家人。书中厘清了客家人在人们心目中的种种疑团,不无骄傲地介绍了客家人的吃苦耐劳、发愤图强的种种美德,根据一些史实再现了这个民系所承载的苦难,歌颂了他们忍辱负重、开拓创新的精神,以及他们这个民系为祖国和世界做出的巨大贡献。同时,也对学者们的各种推论做了一定的分析。总的来说,推断、评判是建立在真实凭据之上的,是客观可考的。通过阅读本书,读者可以了解客家人,从而引起研究客家人文化的兴趣,增强中华民族大家庭的认同感,自豪感。
成都女人之漂亮,早已被世人公认。这本书里的美女描述,美好、庄严、激情,深情款款,娓娓道来而绝不流于轻亵。只能说,这样的男性写作才真正体现了男人的爱美之心,体现了男人的美女之情。美女,不单单是生活的,更应该沉淀为精神的审美对象。 成都美女从不漏过任何一场流行以显示自己的美色。成都美女比北京美女身材好,比上海美女丰满,比江南美女壮实,比重庆美女温柔。而在成都美女身上具有一种综合素质:北京女人的智慧,上海女人的精明…… 成都的美女从此扬眉吐气了,爱她们的人如此欣赏她们的才华胸怀,能在世俗之外,看清她们的刚烈和旖旎。 成都美女以自己的酸、辣、娇憨、俏皮、野蛮、脆生生的态度,对中国九大城市的美人作出一番品头品足,而最后的结论无非是:外地无美女。中国美女,仅此一家:成都牌,是吗?
《历史的注脚 档案里的四川秘史》一书,为 《宽窄巷》人文书系 之一。全书分为 蜀地秘藏 黄虎秘档 川督秘史 名家秘踪 四编。本书着重于描写四川本土文化和历史,力图弘扬四川人文精神、传承蜀地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