华夏文化伟如泰山,长似江河,辉映苍穹。无数的文化世家及其巨子,是峰峦的景致、中流的波澜、缀满天河的星辰。本书讲述几千年来,对中国文化发展做出杰出贡献或在家学传承上有典型表现的那些家族,即文化世家。燕赵辽海地区的文化,是中国传统文化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而燕赵辽海地区的文化世家,又是这一地域文化的集中体现,其中的学者,则是其精英代表。因此,对这些文化世家的研究,乃是人们了解和认识燕赵文化和辽海文化的一项基础性工作,具有相当重要的学术价值。本书为“中国文化世家”丛书的其中一册,对燕赵辽海地区的文化世家作了详细的介绍。
本书既是学术专著,供热心东江文化的社会各界朋友参考借鉴;同时,更是为惠州学院有关学科专业必修课和选修课编写的教材。为此,作者在此书内容阐述过程中尽力兼顾学术专著和课程教材两重性。这是需要对读者加以特意说明的。
本书分为综述篇、个案篇、比较篇三部分,“综述篇”由四位学者撰写相关人类学、历史学、民俗学、音乐学丧葬仪式研究的综述,期望在展现本课题组的丧葬仪式音乐研究之前,为读者呈现上述四类学科相关这一专题的已有成果,以及前人的思想与学术成就。个案篇,是课题组选派6位成员,分别前往长江流域上、中、下游的江苏扬州、浙江富阳、江西宁都、江西宜春、湖北石首、重庆万州、四川大邑7个个案地点做实地考察,并在手的田野资料基础上,撰写了论文。本书“个案篇”即由课题组成员的7篇研究成果,并收录齐琨的3篇已有研究成果,共10篇论文组成,期望能展现长江流域汉族聚居地丧葬仪式与音声的部分样貌。“比较篇”一篇齐琨所撰《长江流域汉族聚居地丧葬仪式音声比较研究》,该文在上述个案研究成果基础上,通过相关资料的归纳与比较,进一步阐述了长江流域丧
《战后台湾文化重建(1945-1947)/当代台湾文化研究新视野丛书》通过对台湾省国语推行委员会、台湾省行政长官公署宣传委员会、台湾省编译馆、台湾文化协进会功能的探讨,再现了战后初期台湾去日本殖民化和再中国化以及台湾新文化体制建构的历史;同时,论述了鲁迅思想传播与台湾文化重建的关系,探讨了台湾光复后台湾本地知识分子在面临文化转型时如何自处的问题。
作者陈训先是改革开放以来较早进入潮汕先民、潮汕先侨与侨批文化关系领域的研究者之一,运用“文化发生学一一文化源多层次说”理论,对侨批文化进行深入的探讨,并在全国各地报刊上发表多篇论文。《潮汕先侨与侨批文化》精选其中较有影响的的13篇,基本反映了作者资料详实、论述、承前启后、突破鼎新的主要研究成果。读者可以从中领略到,16世纪前期以来从樟林古港走出去,被称为“东方犹太人”的潮汕先侨以自己的过人胆识,冲破“海禁”,学会经商,进而至19世纪前期创造侨批商务,并且拓展东南亚原始金融市场。2013年,侨批作为重要的文化遗产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批准列入“世界记忆名录”。作者在《潮汕先侨与侨批文化》中提出了“侨批业是潮商学会跨国多元、集约经商的演练场”,“侨批业是比‘洋务运动’更早的‘金融通洋活动’”等新
本书从地方史的着眼点,来研究粤西南一带呈现的亦神亦祖的祭祀现象。《亦神亦祖:粤西南信仰构建的社会史》认为神与祖先的形象与拜祭模式,关乎在大一统的礼仪与文化推广的过程中,不同时期的地方社会如何利用国家的礼仪来塑造国家形象与表达自身认同。这个问题,既牵涉明清时期国家礼仪、地方行政、经济环境的演变,也深受文字运用、科学专家参与、建筑物形制变化等因素的影响。
《广州古城水系与城市发展关系研究》在深入挖掘广州大典历史文献和对考古成果实地调研的基础上,梳理了从秦朝到清末广州占代城市水系对城市的形成、发展与演变过程的作用。并从城市的交通、经济发展、生产生活、城市防灾、改造城市环境、军事防御等方面阐述了广州古城水系的功用,揭示了古城水系对广州长盛不衰的影响。《广州古城水系与城市发展关系研究》可供从事建筑史研究、规划和建筑设计的相关人员使用。
胡时滨、舒育玲编著的《屏山徽州风水村》着力黟县屏山村“小桥流水古村、人杰地灵屏山”的特色,对环境、山水、历史、徽派建筑代表祠堂和民居、名人、特产、传说等方面作了详尽的介绍。屏山村地处世界文化遗产地西递、宏村之间,唐宋时称长宁里;后因村北屏风山妆如屏风,得名为屏山村。该村以舒姓聚族而居,舒姓是伏羲九世孙叔子的后裔,唐末庐江迁居长宁里,至今已有一千一百多年历史。屏风山阳之水与吉阳山阴之水汇合,蜿蜒贯村而过;村头水口的长宁湖积水聚财,与红庙、华佗井等古迹阴阳调和,平静长宁,中国古代风水学说在这里有典型体现。村内保存有光裕堂、成道堂等七座祠堂,其中舒庆余堂是中国皖南少见的明代宗族祠堂。该村存有明清民居两百余幢,书中对此亦进行了详尽的介绍。
《岭南大儒陈宏谋》采用通俗读物的形式,选题广泛,覆盖面广,力求文字精炼,图文并茂,寓知识性于可读性之中,使之成为群众喜闻乐见的知识丛书。岭南文化是中华民族文化中特色鲜明、灿烂多彩、充满生机活力的地域文化,其开发利用已引起社会的重视。
本书从地方史的着眼点,来研究粤西南一带呈现的亦神亦祖的祭祀现象。《亦神亦祖:粤西南信仰构建的社会史》认为神与祖先的形象与拜祭模式,关乎在大一统的礼仪与文化推广的过程中,不同时期的地方社会如何利用国家的礼仪来塑造国家形象与表达自身认同。这个问题,既牵涉明清时期国家礼仪、地方行政、经济环境的演变,也深受文字运用、科学专家参与、建筑物形制变化等因素的影响。
进入19世纪的南粤,以其得天独厚的地理环境和人文环境,成为近代中国民族资本的摇篮和资产阶级维新思想的启蒙之地,继而成为资产阶级民主革命和次革命战争的策源地和根据地。整个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广东人民在反对帝国主义、封建主义和官僚资本主义的残酷斗争中前仆后继,可歌可泣,用鲜血写下了无数彪炳千秋的史诗。业绩煌煌,理当镌刻青史、流芳久远。
本着严谨扎实、宁缺勿滥的原则,本套书仅选编了涉及采集渔猎、家耕、纺织、生活技术等内容的几个卷本。它们虽然不能涵盖云南物质文化的,然而这些最基本的文化领域,却是前人开拓不多的“荒地”,有的还是从未挖掘过的“处女地”。一般而言,偶尔涉猎一个新的题材而称“学术空白”,并不是一件难事,难就难在长期深入系统地调查研究。本套书作者们的研究成果,不仅具有学术领域的开创性,而且用力很深,可以说每一卷都是各自领域专题研究的代表性力作。其资料的价值和学术研究的意义,将随着岁月的流逝而日益显著。本套书既名为物质文化,便应有物质文化的特殊而规范的研究和写作方法。物质是有形的,因此,其表现例不能空泛含糊、抽象玄虚,而必须直观形象、具体实在。在鉴于此,本套书特别强调图片资料的应用。图文结合,重在图示,
《张村(宗祠圣地·状元故里)》对张村古村落的研究围绕着“村落人口、生产资料所有制、集体经济、农户经济、典型人物和典型事件”等内容,以宗族族谱和先前研究成果为参照,系统梳理村落经济社会变迁的起点、历史线条、规律和经验,研究当前村落经济社会发展面临的问题。力求通过对张村古村落的历史沿革、布局结构、传统建筑、土地制度、经济活动,社会文化制度的考察分析,提出张村古村落的价值、存在的问题和保护措施,达到有序地、健康地保护和开发中华民族传统文化,促进经济社会全面地、和谐地发展的目的。希望本书的研究能够引起更多的学者关注张村古村落的研究。
本书所展现的是意大利藏学家图齐的生命和学术,以及他求索西藏心灵的藏学研究活动。图齐不仅是个学养深厚的学者,更是一位融学术研究于性灵陶冶之中的行者。鉴于学界对图齐了解的有限性,于是将介绍图齐生平和学术活动的相关文章汇集成册并译为中文出版,以飧同好之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