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唢呐班”,即以唢呐为主奏乐器的民间自发性音乐班社,主要服务于农村民俗奏乐活动,至少有三百年左右的历史,至今在全国大部分地区普遍存在。2005年以来,全国各地诸多以唢呐班为载体的唢呐艺术被列入“非遗”。 本文利用笔者兼具唢呐班局内人与局外人的“双重人”身份,系统述释唢呐班这一与乡村礼俗依附共生的民间音乐班社的习俗惯制,包括艺人种类及性质、乐器形制与技艺传承习惯、搭班规矩和乐班存活方式、曲目功能与音乐形态、音乐表演与民俗关系等,而且将研究重点放在唢呐班近百年活态流变的描述和阐释:唢呐班历史流变分期;唢呐班音乐文化流变,包括物质构成、音乐形态、表演特征、表演队形与空间;唢呐班生存境况流变,包括文化生态环境、运作模式、传承机制、传承类型;唢呐班流变动力与生命活力分析。试图厘清并酬对唢呐
宋代的隐士和居士利用相对自由的生活方式,主要从文化、审美的维度实现人生价值,丰富人生实践,他们创造了富有生命激情和审美意趣的文化艺术成果,其中,政治、文化、历史、文学艺术的内涵异常丰富,称得上是宝贵的精神遗产,具有较高的研究价值。本书的上编为专题论述,是从文学、史学、哲学等多个角度探讨宋代隐士和居士的文化与文学。下编为宋代隐士、居士的叙录,收录隐士570人、居士291人,对每位都撰写小传并注明其主要文献线索。
《山东文化世家研究书系:清代诸城刘氏家族文化研究》以山东诸城刘氏家族为研究对象,对其家族之渊源、世家之流传、家风家学做了全面细致的介绍,并选择刘统勋、刘墉、刘喜海等刘氏家族重要历史人物做典型研究和分析。《山东文化世家研究书系:清代诸城刘氏家族文化研究》的主要特色是资料翔实,论证深入,全面系统地论述了涉及诸城刘氏家族研究中的大量基本问题,是海内研究刘氏家族以及刘统勋、刘墉等历史人物的一部力作。
新型城镇化背景下,“以人为本”的思路要求城市发展模式从规模粗放型向质量集约型转变,从增量扩能向做优存量调整。如何利用现有资源与禀赋进一步推动城市发展,提升城市发展的质量与内涵,已成为当下许多中国城市面临的难题与挑战。针对这一问题,本书重点介绍了城市发展的
城市是由各式空间与建筑片断构成的整体,文学家对城市的书写掺杂着个体的空间想象与文化记忆。《空间想象与文化记忆:1980年代以来城市叙事中的建筑书写》以建筑书写为焦点,结合空间叙事的动力机制与空间构形的权力关系对1980年代以来的城市叙事进行全面考察,探绎建筑与城市景观、空间、符号、身份在文学层面的互动关联,从而勾勒出一套有别于以往的“文学城市”地图。
本书对南阳卧龙岗武侯祠的建筑景点、匾额楹联、碑碣石刻、雕塑和诸葛亮文化分别进行了考释研究,集资料性与学术性为一体。
《文化研究:理论与实践》为解决讲授各种文化研究课程时所面对的困境,开辟了一个新方向,力求广度的延伸,搜集了相关的理论和实证,呈现出整体的现代面向,并判断其对于理解当代文化形式有无帮助。作者对于当代议题多有探讨,包括“世界的失序”、“性别与主体性”、“空间文化政策”,以及经常被讨论的身份认同、青少年文化、电视、足球和种族等议题。
中国的武侠小说是中国通俗文学中极富魅力的一类读物,在不同的历史时期,对武侠小说毁誉相随,然而,武侠小说以其独特的文学形式、风格、题材、立意及专门用语,演出了一幕幕充满传奇色彩的“江湖话剧”;它彰显了人间的公平正义,标榜了“替天行道”的情怀,强调了扶危济困的精神;它创造了虚实相生的武功、曲折离奇的情节,诉说了江湖侠士、英雄儿女们可歌可泣的故事。《中国武侠小说史话》一书,就中国武侠小说这一文学类型的文学本源、形成、发展、流变以及各个时期不同的作品风格、特色进行了系统性的研究,并提出了看法与分析。作者从中国远古神话谈起,直至2010年,其间涉及的大量武侠小说的作者和作品资料,都是首次发现。
新型城镇化背景下,“以人为本”的思路要求城市发展模式从规模粗放型向质量集约型转变,从增量扩能向做优存量调整。如何利用现有资源与禀赋进一步推动城市发展,提升城市发展的质量与内涵,已成为当下许多中国城市面临的难题与挑战。针对这一问题,本书重点介绍了城市发展的
《〈中国文化〉三十年精要选编》由文化大家刘梦溪先生主编,本套从书既是《中国文化》杂志三十余年优秀成果的选编,也可视作近三十多年我国学术界中国文化研究成果的一次汇总。《中国文化》作为中国艺术研究院主办的
《李方膺:“扬州八怪”中的南通人/江海文化丛书》是一本传记,以叙述为主,间出考证、分析和议论,也间出描写,但以尊重历史史实为原则,力求比较准确而真实地挖掘出历史人物的精神世界。《李方膺:“扬州八怪”中的南通人/江海文化丛书》的写作借鉴了部分前人的研究成果,同时又有不少地方不同于前人。主要参考了今人编写的《李方膺年谱》《年表》,重点依据各种古籍对李方膺生平的原始记载和李方膺本人作品中所反映出来的信息。对于书中主人公李方膺的生平经历、个人思想、艺术追求,我除了未敢隐匿自己的看法之外,同时也对有关历史事件以至人物生活细节作了多处考索和探讨,这对于研究李方膺也许有一点新意。
《淮上书丛:运河名物与区域文化考论》研究的主要内容,是大运河的历时性称谓及其伴生的名物文化。作者立足于大运河申遗与保护的这一现实需求,从历史地理学、人文地理学与文化发生学的角度切人,运用田野调查和文史互证等方法,对大运河的名物及其沿线区域的人文生态,进行了深入的考察,厘清了河段异称、名物生成和风物变迁等一些最基本的问题,并以文人运河行旅的实例,对这条历史文化长河的风貌,进行了具体的比较观照与情景的生动呈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