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00多年的风沙 带来了西域的胡风、北朝的融合、盛唐的华丽 50000多平方米的壁画 描绘着漫天的神佛、丝路的烟火与代代供养人的身影 700多个错落的洞窟(包括莫高窟、榆林窟等) 目睹了近千年的埋葬、令人心痛的流散以及曲折多艰的保护历程 十位敦煌研究的一线学者,巫鸿、荣新江、顾春芳、郑炳林、杭侃、张先堂、何鄂、陈菊霞、张元林、马振颖,带领读者从 远眺 到 细读 ,从历史地理、物质生活、艺术文化、美学鉴赏、文物保护等多个角度,全方位走近敦煌,介绍有关敦煌最基础、最全面也最新鲜的一手知识。 全书分两部分,上半部以历史文化为主题,解读最初 忽现金光 的佛教圣地,如何变为丝绸之路上耀眼的明珠、 华戎所交 的大都会,成为中华文明几千年源远流长、不断融汇多元文化的典范,立体呈现敦煌独特的人文历史生境。下半
20世纪90年代后期的日本,人们普遍对社会性自我实现失去了信心,追求自我形象认可的 自闭家里蹲/心理主义 想象力风潮应运而生,《新世纪福音战士》便是其中最成功的标志性作品。进入千禧年后,这种想象力逐渐转变为 决断主义/幸存系 模式,即人们不得不在缺乏根基的情况下选择核心价值观,并在此基础上互相博弈,互相厮杀。 当代日本最为活跃的青年评论家宇野常宽从流行文化入手,以《死亡笔记》《大逃杀》《野猪大改造》等 〇〇年代 经典影视、动画和漫画作品作为切入点,梳理20世纪90年代末到21世纪头十年日本社会和文化领域所发生的深层变迁,重点探讨了这一时期想象力和亚文化的演变轨迹。宇野常宽指出,虽然一些作品已意识到 决断主义 的局限性,但要彻底超越还需要新的想象力路径。
《中国艺术精神》是著名学者徐复观先生创作的艺术学著作,首次刊行于1966年。 《中国艺术精神》是美学理论与历史考据相结合的成果,共分十章,除第一章论上古音乐艺术之精神以外,其余九章均为论绘画艺术及其所蕴涵的中国艺术精神。书中颇多真知灼见,义理明晰,风骨超然。 徐复观深入研究庄子讲的学道、体道及成道的境界,发现其与现代、近代西方思想家所讨论的美与艺术的情况颇多近似或相同,从而认定庄子的道正是中国的艺术精神。这对研究中国艺术精神具有开创性的作用。
本书系原故宫博物院副院长、南开大学故宫研究博导李文儒先生的压轴力作,收录了作者多年来以独家视角亲自拍摄的180幅故宫美图和大量难得史料,堪称一本可以让故宫在读者脑海中立体起来的书。作者以 我 的视角,追根溯源,娓娓道来,从中轴线的起点 永定门缓缓出发,带领着每一个读者仿佛身临其境地顺着中轴线线路清晰地游遍紫禁城。由于有院长亲自导引,读者因此得以 既看热闹,又看门道 。紫禁城里的宫、墙、柳、门、院、一砖一瓦一栏杆,都变得无比生动、多维。一书在手,可谓既在 文字 中行走,又在 图像 中行走。故宫600年来的四季、悲喜、孤独、声色、前世今生,终通过这本书凝结成了一帧帧链接历史和今天的文化图像,一个我们普通人难以看到的真实的故宫、神秘的故宫,就这样在文字和图片中鲜活起来;一场不一样的角度,不一样的传
本书是叶灵凤在上海《辛报》和香港《大众周报》所开性学书话专栏 书淫艳异录 的文章结集。甲编为上海部分,乙编收香港部分。所记性学奇闻趣事,涉及古今中外之书达数百种,或介绍,或译述,或摘录,幽默中见风致,趣味中合知识,文字清通优美,隽永驯雅。
nbsp nbsp记忆问题是历史研究中的新领域,丛书中已经收入一本讨论社会记忆问题的文集,《文化记忆:早期高级文化中的文字、回忆和政治身份》之论题为文化记忆。《文化记忆:早期高级文化中的文字、回忆和政治身份》的译介将会促进国内史学界对记忆问题的深入研究。两位作者是夫妻,都以研究文化记忆问题而闻名。应丛书主编之约,两人从两本专著中选取部分章节,合编为一书。原著分别为Jan Assmann的Das kulturelle Gedaechtnis.(Munich: C.H. Beck, 2nd Edition 1997)和Aleida Assmann的Erinnerungsraeume.(Munich: C.H. Beck, 3rd Edition 2006)。
这是一本讲述品味的书 蒋勋鼓励大众从生活细微面出发,将美拉近到食、衣、住、行的层次,从而能过一个有质感、有品味的生活。在小吃里发现信仰;感受服装的体温;如何营造一个家;怎样将急躁、焦虑的心情转化成缓慢的生活节奏;如何从生活细节中找到快乐,享受悠闲的文化 蒋勋希望忙乱步调下的现代人,可以放缓生活步调、舒缓生活压力,从平易的生活面来伸展感知的触角,从美中获得心灵释放和宁静。
本书是由中山大学中文系教授董上德编写的《世说新语》选本,以《世说新语》的内容为基础,借鉴袁宏《名士传》的框架与名单,以一种全新的编排方式对《世说新语》中出现的人物和故事进行了详解。 全书分为四卷:正始名士卷、竹林七贤卷、中朝名士卷以及东晋名士卷。书中将重要人物的故事大体依照其生平经历重做整合,参以正史详细阐释辨析,以达到知人论世的效果。 写法轻松幽默,史料权*可*。摒弃传统的按门类讲解,以人物为线索,展示一幅魏晋名士图鉴,着力塑造魏晋士人群像。由人及史,呈现出27位名士在黑暗政治下的生存状态与艰难抉择。 以史为据,展示乱世中的魏晋权贵名士图鉴,还原光辉灿烂与黑暗残酷的魏晋时代。
《水浒江湖:理解中国古代社会的另一条线索》以独特的视角对中国社会进行了解读,剖析了宋元时期 水浒 中存疑之处、 水浒 的呈现方式、《水浒传》的成书、《水浒传》的主题、《水浒传》的思想倾向与创新等,并对《水浒传》中的各种人物进行了分门别类的解读:成功的江湖领袖 宋江,江湖中的中坚力量,江湖中的特类,江湖上的芸芸众生等。 水浒 是游民、江湖、秘密会社研究学者王学泰先生多年潜心的另一领域,是游民与 水浒 研究的拓展、延伸。
一部突破传统教材模式的考古学理论入门佳作。 陈胜前教授以二十余年教学积淀为根基,通过"课堂重现 师生对话"的创新形式,带领读者穿越考古理论的迷雾。书中内容覆盖当代考古学主要的理论方向,包括文化历史考古、过程考古、后过程考古三大经典范式,以及景观考古、物质性理论、性别考古等前沿领域。在理论解读中,采用了纵横结合分层-关联的方法论,按照五个层次的考古学理论体系,并结合范式分析,包括核心概念纲领、支撑理论方法与实践体系三大组成部分,由外及内,逐层深入。针对学界对过程/后过程考古的认知偏差,以抽丝剥茧的思辨展开深度对话,揭示理论演进的内在逻辑。 书中保留鲜活的教学现场感,既有对"考古学是否科学"的生动辩驳,也有对"物质遗存如何诉说文明温度"的哲学追问。这部兼具学术深度与可读性的著作,既可作为考
《白鱼解字》一书是已故著名作家流沙河先生汉字研究的结晶,以东汉许慎《说文解字》为线索,结合甲骨文、金文及当代科学知识,将数百个常见汉字进行分类,对它们进行了别开生面的解读,新意迭出、妙趣横生,语言诙谐、亲切、简练,兼具学术性与普及性。流沙河先生既能以考古资料和生活经验带读者进入先民造字的情境,又引经据典,向读者展示了汉字用法之多变、演化之复杂。此版《白鱼解字》,将作者手绘古文字插图嵌于文中,利于形象理解,又在作者旁征博引之处做出脚注,方便读者以此书为基点进入古文字世界。
《东方学》与当代历史的动荡和喧腾是完全分不开的。在书中,我相应地强调无论是 东方 这一用语,还是 西方 这一概念都不具有本体论意义上的稳定性,二者都由人为努力所构成,部分地在确认对方,部分地在认同对方。 《东方学》以对1975年黎巴嫩内战的描写为开端,这场战争结束于1990年,但是暴力与丑恶的人类流血事件却延续至今。我们经受了奥斯陆和平进程的失败。第二次巴勒斯坦人起义爆发以及遭到再次入侵的西岸与加沙地带的巴勒斯坦人的可怕苦难,在那里,以色列使用F-16战机与阿帕奇直升机对手无寸铁的平民进行了例行集体惩罚行动。自杀性炸弹袭击现象充分显现出了它所具有的可怕的破坏性,这当然没有什么比 9-11 事件及其后对阿富汗和伊拉克的战争更骇人听闻、更具有末日预言的昭示意义了。正当我写作本文时,美英对伊拉克非法的和未
对梁人来说,他们的时代充满了崭新的开始, 新变 ,及能量充沛的创举。他们生活在现下,完全沉浸于 此时与此地 ,投入地经历每一个时刻。他们在智识上极为精微渊雅,精神上却又相当天真。对梁朝的文化精神好的概括,不是 颓废 ,而是 康强 。 梁朝覆灭之后已经过去了许多个世纪,它光辉灿烂的文化成就直到今天仍然是一份重要的遗产,但这又是一份让人感到不安的遗产,因为它和当代文化政治纠结在一起,展示了一些长期以来存在于中国文化中的问题。曾经一度数量庞大的文本现在只有零星的残存,南方帝国的辉煌就隐藏在这些断简残篇之中,后人从自己的目的出发对之进行诠释,这些带有隐含的动机与偏见的诠释更加扭曲了它们的光芒。 田晓菲 在烽火与流星照耀下的国土,一半隐藏在阴影里,这正好是对萧梁王朝的好象征。本书试图为一个
《游戏的人:文化的游戏要素研究》为引进公版书。 作者赫伊津哈(1872-1945)为荷兰著名的语言学家和历史学家。作为20世纪的杰出文化史家,赫伊津哈对文化提出了独到的见解。他提出了 均衡论 ,认为文化可以视作物质和精神的力量的之间的和谐均衡。两者关系的失衡就会导致社会危机的发生。他还提出了 游戏论 ,认为文化始终具有某些游戏的成分和特征,倘游戏成分在文化中衰退,势必会危及整个社会的存亡。 均衡论 游戏论 是他的文化思想中的核心内容。 《游戏玩家》(HOME LUDENS)(原中国美术出版社出版该书译为《游戏的人》)是赫伊津哈的代表作,其影响经久不衰,是西方文化史研究的经典著作。该书从游戏的角度阐述了游戏与人的文化进化的相关性。赫伊津哈认为,游戏作为文化的本质和意义对现代文明有着重要的价值。人只有在游戏中
本书是一部生动呈现中华民族如何在锦绣大地上创造辉煌文明的普及性读物,由全国哲学社会科学工作办公室邀请著名文史学者、地理学家联手打造。全书由自然编、人文编、中外编三部分组成,简明扼要、图文并茂地讲述广袤中华大地上的自然风物和人文创造,述说大江大河所孕育的厚重文明,展示人文遗产所承载的民族精神;深入浅出地揭示中华民族独特的精神世界和生生不息的文化基因。
《流动的博物馆》是清华大学美术学院副教授、博士生导师李德庚从其博士毕业论文中衍生出的一部对当代博物馆理论与形态发展的专著。本书以20世纪90年代提出的 后博物馆 概念与今天的 泛博物馆 现象为背景,主要关注博物馆展览在今天发展中的两个非常值得注意的变化:叙事性的增强以及与世俗社会的交融关系,而论述的重点则集中在与这两种变化相适应的展览叙事的结构与形态上。该书共有8章,以通俗的语言由浅入深地向读者介绍分析了博物馆在形态、功能、主题、内容等方面的变化,并以专业理论为支撑,探索当代与未来博物馆多元的可能性。
只有当我们看到陶渊明是多么深刻地植根于文学和文化传统,我们才能更好地理解和欣赏他对传统的革新。手抄本文化的世界变动不居,而这种流动本质在我们的古典文学研究领域尚未得到正确的理解或重视。我们将会发现,陶渊明的诗歌文本,即使在诗人逝世之后,仍被后人不断地生产和创造。传统意义上那个 真正的陶渊明 ,只是陶渊明众多可能的形象之一。 田晓菲 校书如拂尘,旋拂旋生 , 尘几 是对校勘与编辑的完美比喻,也象征着我们对嘈杂无序的手抄本世界的云游。本书为田晓菲的学术成名作,旨在探讨读者如何积极主动地参与对 陶渊明 的生产和创造,从而勾勒出手抄本文化中的陶渊明形象被逐渐构筑与塑造的轨迹。通过检视文本传播的机制与历史,作者展现了中国中古时期文本的流动性,以及手抄本时代的文本如何因为后代的需要而被重新建
中国人的精神 本书是辜鸿铭*影响的著作,书中他以极大的热情将中国传统文化介绍给西方世界,在中西文化史上写下了浓墨重彩的一笔。 中国人的德行 切斯特 何尔康比在中国居住多年,几乎与中国各个角落、各个阶层的人们都有过接触,他在书中对他所看到的中国社会作了一个全方位的鸟瞰。虽然不免有许许多多的偏见、误解与曲解。有的是西方人所固有的偏见与曲解,有的是文化上的误读和误解.但大体上还是勾勒出了一幅中国的社会的真实画卷。甚至在一些方面还具有理性的现代化的外来旁观者的深刻洞察力。 中国人的脸谱 本书是美国著名学者亚瑟 亨 史密斯先生的经典著作。开创了研究中国国民性的先河,是一本探讨这个问题的带有社会学性质的著作,也代表了一个时代外国人的中国观,因此对后人产生了巨大的影响。本书共总结了二十七条中国人
《隐形书写:90年代中国文化研究》是戴锦华教授文化研究领域的经典代表作,详细铺陈了20世纪90年代中国当代文化的种种面向,从高雅艺术到大众文化,从精英到市井,在书中都有精彩描述。更为重要的是,戴锦华教授从各种扑朔迷离的现象中勾勒、提炼出中国当代文化的成因、本质与走向,拓清了身在其中的各种文化迷障,找到属于这个时代的、隐形渐显的文化内涵。 对于读者来说,本书能够带领我们重温或新识90年代中国社会的各种精神文化现象,因此它首先是一本有趣、好读甚至充满 怀旧感 的书。其次,它还能让我们从现象中看出本质,从迷障中找到方向,从这个意义上说,这又是一本关系到我们每一个当代中国人心灵托付、精神归依的带有强烈 启世感 的书。
电子游戏既是一种表达媒介,也是一种说服性媒介。在这个创新性的分析中,伊恩 博格斯特分析了电子游戏引发争论和影响玩家的方式。他借鉴修辞学(研究有说服力的表达方式)的历史,分析了修辞学在一般软件中的独特功能,特别是电子游戏。博格斯特认为,由于电子游戏具有基本的程序性表征模式(基于规则的表征和交互),它为说服开辟了一个新领域;它实现了一种新的修辞形式。博格斯特称这种新形式为 程序性修辞 ,这是一种与计算机核心功能相关的修辞。他认为电子游戏具有独特的说服力,超越了其他形式的计算性说服。博格斯特考察了电子游戏说服力已经形成并显示出相当大潜力的三个领域:政治、广告和学习。
从云南到北京,二十年拾菌专业户的菌类笔记 在城市角落与山林,探寻人与自然的奇妙联结 红伞伞,白杆杆,吃完一起躺板板。 普通人对菌子的认识或许只停留在菌子致幻的传说,但山林间那个奇妙的菌类世界,远比我们想象中的精彩。从云南老家山上的菌子,到北京公园、郊区的惊喜发现,本书作者柳开林从自身经历出发,讲述有关食用野生菌的历史与文化。菌类的传说、逸事及文化意味,中国及世界各地的菌类食用史,鸡枞、松茸、见手青的识别与美味食谱,本书 识菌 拾菌 食菌 ,带领读者领略食用野生菌王国的奇妙魅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