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人与印度人:文化传统的比较研究》是一部比较研究著作,分为“上篇 观念文化传统”和“下篇 社会文化传统”两大部分,上篇主要叙述了印度的宗教传统、佛教在中印两国的命运、印度教对理想人生的设计、两国的审美传统和思维方式差异及科学技术传统,下篇主要讲述中印两国的亲属集团、婚姻、性文化、道德、社会群体的凝聚与分离、政治文化传统和对外反应模式。
郭继承编著的《觉悟人生--中西文化比较视野中的国学智慧》讲述了:朱熹云:问渠那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任何一个民族的文化建设都不是悬空进行,中国新文化的建设需要接续传统文化的源头活水。 淡泊以明志,宁静以致远。面对追名逐利的文化乱象,我们对待文化的首要态度,就是首先要带着谦逊的态度,带着“空”的心,真正去理解古圣先贤的智慧。 人类历史虽在乱治之间起起落落,但当历史的尘埃落定之后,就会发现:厘清“人之所以为人”是人类的永恒追求。文化研究者的责任就是点燃智慧的灯,引导人们觉悟什么才是真正意义的人,照亮人类前行的道路。阅读《觉悟人生--中西文化比较视野中的国学智慧》,对历史上的大智慧,我们应该懂得倾听和尊重。只有文化的智慧才能够世间的纷扰和社会的乱象,真正让一个民族的心灵得到安
本书立足于21世纪中国城市生活方式的发展与建构,在历史与现实、理论与实践、中国与外国城市生活方式的比较与观照中,对城市生活方式的形成及特点,中外城市生活方式的变迁脉络、消费与物质生活、休闲、时尚、隐私与私生活、社会交往、城市文化及“学习生活方式”等诸多方面的问题进行了具体的考察与探索、在这种研究中作者提出的基本思想是城市建设与发展应着眼于构建“生活美”,即应当把能否向人们提供更符合人性的文明,和谐的生活方式作为城市建设的重要评价标准。而“生活美”又来自“发展美”,为此本书还对中国现代化的发展路径进行了有益探索。 本书可供城市管理的决策者,城市行政管理人员、城市生活的研究人员、社区管理人员及大专院校相关专业的师生学习参考。
本书从四个横向纬度,对不同历史时期日本的结盟实践进行网络化解剖,以期把握日本外交的基本倾向和主要特质。个横和纬度是国际体系纬度,笔者注意到日英同盟是国际秩序内的一种利益追求,是日本在英国霸权之下,谋求自身利益的一种权谋;而日德意三国同盟则是通过挑战现存秩序,或者说是国际秩序外的一种利益追求,是日本与德意在一起,通过挑战凡尔赛——华盛顿体系,实现自身利益的一种安排。第二个横向维度是决策维度,笔者选择了日本决策层中的元老重臣、陆军海军及外务大臣三股势力,通过对他们在两次同盟选择中扫挥作用的考察,发现尽管这三股势力的决策风格不同,他们在同盟选择中的观点存在分歧,但他们图谋扩大日本权益的政策倾向和依强凌弱的外交特质却是如出一辙的。第三个横向维度是显性敌国维度,笔者主要探讨了同盟、交
"本书之所以名为“东风与西风”,并不是觉得其中一篇以此命名的文章特别好,而主要是因为多数文章的内容或涉及中国文化,或涉及西方文化,有时更兼及两者的异同。我们都是学中国历史出身,后来又多少受过一些西方的教育;深感不仅西方对中国有许多误解,在我们已经尊西崇新一百多年的中国,国人对西方文化学术的了解仍可说仅及皮毛(包括《读书》在内的一些尚有地位的刊物,近年刊发的有些论及西学的文章,便时有“背塔说相轮”的情形)。更为不幸的是,同样由于百多年的尊西崇新,到我们的上一代人就已对中国传统甚感模糊,以后更是每下愈况,结果造成今日一些有影响的学者拿西方文化作我们的“传统”、而我们的“国学”家“后学”家也依稀难辨的严重错位现象。r本世纪初胡适在欲为中国“再造文明”的同时也鼓吹“充分的世界化”,那
《中日韩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比较与研究》为"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研究丛书"的一种。主要内容分三部分,部分是日韩两国的"非遗"保护机器对我国的启示;第二部分是中日韩"非遗"的比较研究;第三部分是日韩两国相关法规的翻译介绍。全书对中日韩三国的非遗保护进行比较,并有选择地进行个案研究,去粗取精,阐述他国非遗申请和保护的经验和教训,以期对中国的非遗保护有积极的现实意义。避免中国非遗保护的雷同化、异质化,尤其是对非遗保护中的明保护、实破坏的粗暴行为作了透彻的比较和探讨。作为借鉴,试图合理规范非遗入册和保护中的非理性行为,这对每一个非遗工作者和热爱者来说都有参考意义。
西方人求真,中国人求善。两种追求导致两种文化传统。二者比较究竟孰优孰劣?近百年来一直是学界的热门话题。为何这一话题会有如此的理论魅力?是学术本身的重要?还是现实的刺激?抑或二者兼而有之?本书作者认为,这是因为它紧扣着现代中国思想与文化启蒙这一主题,既关乎着对传统文化的反思和批判,亦关联着对西方文化的评价和取舍,或者说紧连着现代中国的命运问题。本书在系统研究中西方历史与文化的基础上,对二者进行全方位的结构性比较。其不同于以往的研究成果是:思想优先,不拘泥于纯学术的究问;紧扣现代中国文化之走向这一主题,带有强烈的启蒙色彩;发作者自己之所想,而非人云亦云;形式活泼,语言通俗易懂,可读性强等。
本书旨在回答:15、16世纪明朝与意大利文艺复兴时期的绘画艺术何以会是今天所见的这般景象?这是一个困惑人心、令人着迷的问题。由此问题,本书借15、16世纪明朝和意大利文艺复兴时期画家与消费者之间不同关系形态的考察和比较,从政治、经济、思想等诸多领域,层层剖析,步步深入,回答艺术何以如此呈现的比较之问。本书因问题而开启,又因问题的回答而关闭,其间,不断的剖析与追问就是情节,故本书叙理娓娓道来,环环相扣,场面宏阔,而又别饶意趣
本书是“中日文化比较研究国际学术研讨会”论文集,围绕中日文学文化比较、科学技术与文化两大主题展开讨论,研究21世纪人文文化的发展趋势,探讨人文文化与科学文化的交叉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