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大学国子监大讲堂”立足北京大学深厚的学术传统,依托国子监七百余年太学底蕴,邀请相关领域的知名教授与学者主讲,至今已连续举办一百九十余期讲座。我们精选了部分讲稿,按不同主题,经主讲人亲笔润色,集结成书。《京华往事:一个历史地理的视角》以“北京市的历史地理沿革与传统文化“为主题,从北京城的由来、历史上的北京周边交通与军事地理、故宫格局与古代行政文化、天坛与中国历史变迁、北京城的古河道、西洋版画中的北京,以及北京大学校园的沿革等不同视角,讲述北京的历史地理与文化变迁,内容翔实、阐释深入、图文并茂、趣味盎然。
“马魂、中体、西用”论是方克立先生于2006年提出的,其基本表述为“马学为魂,中学为体,西学为用,三流合一,综合创新”,旨在把马克思主义的指导思想地位、中国文化的主体地位和外来文化的“他山之石”地位三者有机地统一起来,准确揭示当代中国文化发展的实质内容和现实道路。这些年来,学术界对“马魂、中体、西用”思想的探讨日趋深入,其理论价值和现实意义逐渐得到彰显,影响范围不断扩大。《马魂中体西用中国文化发展的现实道路》收录相关文章39篇,其中“甲篇”收录了方屯立先生本人的书信、访谈、学术论文、座谈发言13篇,“乙篇”汇集了近年来学术界的相关研究成果20余篇,分别从基本内涵、学术渊源、理论价值、现实意义、范式应用等方面对“马魂、中体、西用”做了具体阐发与点评。可以说,《马魂中体西用中国文化发展的现实
本是针对群众文化工作的从业人员开发的一本涵盖群众文化工作实务等方面的,本书全面梳理群众文化工作实务的内容,填补尚无群众文化工作实务的空白,本书具体内容包括群众文化活动的组织、管理,群众文化队伍的管理,群众文化创作的管理,群众文化的辅导等。
该书基于中国社会转型的历史背景,针对当前大学改革与发展中面临的各种问题,进行了全面和深刻的思考。内容涉及到对大学价值取向的追寻、大学发展形势的分析、大学治校理念的思考、大学目标管理的考察、大学制度改革的设计、大学教师队伍的建设、大学人才培养的探索与大学文化问题的研究等方面。该书注重理论运用的多元性、分析视角的多层性与研究方法的多样性,对于大学的各级领导、高教研究人员,以及教育专业的师生等都具有重要的理论与实践的指导价值。
现在国际社会和各国均面临一些新的问题,需要谋求解决这些问题的理论工具。面对这一挑战,本书应时而生。本研究项目由爱蒂丝·布朗·魏伊丝承担并得到了联合国大学的资助,本书也是对另一个挑战的回应:即必须发展国际法的功能以适应问题的要求。这些问题了国际生活的传统理论和实践,它们要求我们从理论到制度都要作出反应,以建立一个更加复杂、成熟的秩序。本书在国际法领域采取了相应的步骤。很显然,时间维度与国际法相关,甚至不能认为它从属于占主导地位的空间维度。传统上,时间维度主要是把现在和过去相联系。当前研究的特殊之处则在于把现在和将来有条理的联系起来。本项目的研究是一个大工程的一部分,作者只讨论了其中一些特定的问题,而需要探讨的东西还有很多,这是一个迫切的任务。因此,本书并不局限于讨论有关原则,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