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书带领我们走进 32位作家、艺术家、设计师和收藏家的书房,听他们讲述藏书背后迷人的历史和故事。其中包括了《我的奋斗》作者卡尔·奥韦·克瑙斯高,设计师品牌3.1?Phillip Lim的创始人林能平,莎士比亚书店经营者西尔维娅·比奇·惠特曼,等等。同时,书中还穿插介绍了分布在世界各地的19家大大小小、各有千秋的书店和图书馆。 然而,这本书不是关于遥不可及的书房,也不是关于装饰精美的住宅,它展现的是书籍讲故事的力量。家的温暖,来源于被喜爱的事物包围。\"
本书是国内shou部全面展示新时代我国文化理论和实践发展成就的研究成果。 2023年10月,全国宣传思想文化工作会议明确提出了习近平文化思想。本书认为,习近平文化思想是党的十八大以来我国文化建设领域取得的最重要理论成果,是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习近平总书记提出, 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 。 两个结合 ,尤其是 第二个结合 ,为破解百余年来困扰我国思想理论界的 古今中西之争 提供了科学指南,回答了当代中国文化建设与文明发展的目标和方向问题,是马克思主义文化理论的重大创新成果,也是习近平文化思想走向成熟的重要标志。 在习近平文化思想指引下,我国文化建设取得历史性成就:中华文明探源、历史遗产保护与传承等工作成绩斐然,坚定了全民族历史自信和
近年来,科技创新与 双一流 建设问题在国内引起越来越多的讨论,得到社会各界的广泛关注。2016年5月30日,在全国科技创新大会、两院院士大会、中国科协第九次全国代表大会上,*总书记着眼新时期、新形势、新任务,深刻论述了建设世界科技强国的战略意义,明确了推动科技创新的五大任务。实现 两个一百年 奋斗目标,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必须坚持走中国特色自主创新道路,加快各领域科技创新,掌握全球科技竞争先机。这是我们提出建设世界科技强国的出发点。 为深入贯彻落实总书记科技创新系列讲话,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统筹推进世界一流大学和一流学科建设,提升原始创新能力、技术创新实力、人才质量培养和学科建设水平,为建设科技强国和教育强国做出更大贡献,遴选了100余位院士,就 双一流 建设、人才培养、人才队伍、
本书的研究对象是清末民国(1898 1937)北京的城市空间变迁史,从城市空间的角度考察近代北京现代化进程中的政治、社会因素与文化表征。本书立足于文化研究的视野,采取跨学科的研究方法,以帝都、国都、故都的身份变化为节点,梳理保守的政治制度、传统的文化观念与现代化两股力量在近代北京的碰撞过程及其对城市空间结构的影响,揭示出传统的政治、文化是抑制北京现代化进程的根本因素,也是形成北京传统与现代相交叠的空间形态的主要原因。
《世界文化遗产与城市》从阿富汗大佛遭到严重破坏,国际社会与阿富汗内部如何进行保护的过程出 发,引出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主要的三个国际文化公约,思考世界遗产与文化多样性的关系;继而在吸收 、借鉴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文化政策的基础上,侧重介绍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推动下的世界遗产保存国际合作 计划,以及欧亚重要历史文化名城——法国巴黎、法国雷恩、西班牙圣地亚哥和中国曲阜的自发性可持续 发展实践,通过遗产保存、传统街区保护与都市适度更新的多类型案例,思考城市文化多样性的保存与城 市发展和谐性的关联,并从中提炼出实际的政策指导和操作意义。作者林志宏希望借《世界文化遗产与城 市》抛砖引玉,唤起大众关心传统街区保护与都市适度更新与发展的热情,共尽保护人类珍贵遗产的世界 公民责任。
本书为国家社科基金后期资助项目成果。本书将世博会视为西方工业文明扩张背景下产生的文化 舶来品 ,重在分析近代国人借助报刊为主的印刷媒介对其长达百年的认知、理解与接受过程,实质上是纵向地考察世博会在近代中国的文化传播史。研究样本是我国近代报刊上与世博会相关的各类新闻报道。本书运用文献研究法和内容分析法,从报道量变化、媒体来源、叙事框架、内容侧重点、舆论态度、新闻生产动力及传播效果等方面,对这些一手新闻史料进行梳理与归纳,从而提炼世博会在不同历史阶段的文化传播表征、规律及演进趋势,为现当代会展类大型活动的举办提供历史借鉴。
本书以长江流域典型城市为案例,对当前城市文化形象、城市文化精神内涵进行解析并提出塑造和培育策略;探析城市居民对城市历史建筑遗产保护传承的认知偏向、认同度、参与度,以及政府行为主体(元主体)在提升保护传承历史建筑文化遗产等城市文脉能力方面的文化治理策略。同时,构建名人文化资源价值指标体系及其价值评估的实证研究路径,丰富了城市文化市场治理的 多中心 主体治理结构理论及其治理路径,完善了 政府、市场、社会与公民主体等多元主体参与、协商共治 的文化治理理论,诠释了网络文化安全治理的权力基础和公民隐私权、知情权、文化共享权、文化表达权等文化权利基础,并针对城市文化产业园区、城市文化市场、城市网络文化(产业)的治理实践,提出具体的治理策略和路径,丰富了城市文化治理主体结构优化的理论内涵。
《英国大学的质量文化与质量保障体系》从英国大学文化的视角解析了英国大学的质量保障体系。首先,全面系统地梳理了英国高等教育的历史沿革与发展现状。其次,从人才观与质量观入手阐述了英国大学质量文化的理念与内涵,以及质量文化建设的实践探索。再次,对英国高等教育内、外部教学质量保障体系的形成和发展进行了梳理,就其现状、改革趋势及效果进行了分析与评价,并对牛津大学的本科教学质量保障体系进行了个案研究。*后,对英国高等教育质量保障体系的特点进行了归纳总结,并对我国高等教育质量保障体系的建设提出了相关建议。
师公是广西中部地区广泛存的重要仪式专家,他们既受道教传统影响,又具有师教仪式传统特色。本书主要关注桂中地区的上林县西燕四个师公班,在梳理上林地方历史与师公宗教知识谱系的基础上,分析师公的师承谱系与所处的宗教市场环境,师公仪式承继与建构,以及仪式文本对于师公仪式承继与建构所起的作用等,从而揭示了桂中壮族地区借助宗教文化融入中华大一统的历史路径。
自2008年起,国家文物局委托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文化遗产课题组以《中国文化遗产事业发展报告》蓝皮书的形式每年围绕一个主题连续展现中国文化遗产事业领域发展情况,2008年度蓝皮书的主题是“文化遗产事业促进科学发展社会和谐”。围绕这一主题,本书从文物事业向文化遗产事业的拓展、文化遗产事业对经济社会发展贡献、优化文化遗产事业管理体制、提高文化遗产管理水平以及评估各省文化遗产事业发展状况等五个方面给出创新的或填补空白的成果,以大体上完整地并在某些方面尽可能精确地展示中国文化遗产事业的全貌。本书由主题报告、技术报告、评估报告、热点问题回答四部分组成,其中的评估报告将连续展现各省市文化遗产事业的发展状况。
《中国文化金融发展报告(2019)》系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皮书系列之“文化金融蓝皮书”的第三本报告,由 金融与发展实验室与文化金融50人论坛共同推出。2018年, 金融与发展实验室成立了文化金融研究中心,这为我们进行文化金融研究提供了 好的保障。报告旨在梳理文化金融领域的制度、规则和政策演进,系统分析我国文化金融的发展状况,为文化产业和文化金融的监管部门、其他经济主管部门、各类行业组织提供重要的决策参考,为文化及相关企 、金融机构和类金融组织提供实践分析材料,为文化产业和文化金融领域的研究者提供基础框架和文献素材。
中国社会文化史研究已经走过二十余年的历程。首都师范大学历史学院中国近现代社会文化史研究中心在以往探索的基础上,于2010年9月与中国社会科学院近代史研究所共同在北京组织召开了“首届中国近现代社会文化史国际学术研讨会”。这本书就是这次学术研讨会的论文集。我们希望通过这本论文集的编辑出版,进一步推动中国近现代社会文化史的发展,使有志于社会文化史研究的年轻学者在这块领地不断努力,辛勤耕作,以取得中国近现代社会文化史研究的更好成绩。
以广泛凝聚人民精神力量,更好构筑中国精神、中国价值、中国力量为着眼点和思想主线,研究习近平关于文化自信重要论述的思想内涵、精神实质和实践要求,并以之为思想理据,对思想文化各个层面增强文化自信的实践要求、实践进路的研究,具体为构成文化自信的三大资源层面、文化自信的价值内核、文化自信的意识形态根基、文化自信的两大重点群体(党员和青少年)以及社会主义文化强国建设的总体视域上进行论述。 全书共包括十章内容,结构清晰,布局基本合理。
拓展性课程是当前国内教育界研究的热点,教育行政部门近几年积极促进语文拓展性课程的建设和发展。本书针对这一选题,由汪潮教授主编,多位浙江省小学语文青年名师设计和撰写,主要是一些典型案例的设计,设计和实施相结合,操作性强,接地气,具有良好的实践性。
以蓝皮书的形式记录和展现我国公共文化服务发展的历史进程,始于中国社会科学院文化研究中心和深圳市文化局组织编写文化蓝皮书《中国公共文化服务发展报告(2007)》,该蓝皮书在2009年又出版了第二本。为了进一步强化蓝皮书的权威性、指导性和引领性,文化蓝皮书《中国公共文化服务发展报告(2012)》改由文化部公共文化司和国家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专家委员会组织编写。文化部部长蔡武、副部长杨志今分别给本书作序。《中国公共文化服务发展报告(2012)》的目标是,与“文化蓝皮书”2009年本相接续,全面展现2010年以来我国公共文化服务发展的前进步伐、主要成就和重点工作,分析研究事关我国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全局的重大现实性问题,为理论研究提供平台,为政策制定提供参考,为工作实践提供指导,也为事业发展留下历史记录。《中国公共文
无论时代如何变迁,博物馆和科技馆首先是要满足公众的需求,没有需求或不能很好地满足公众需求的场馆,注定无法维持弦歌不断。在我国,前来博物馆、科技馆参观的公众一般被称为 观众 ,观众研究是各类场馆可持续发展的核心课题与业务领域。《博物馆体验再探讨》一书,正是对 观众 这一受众群体进行研究的典范之作。 本书的两位作者约翰 福克(John H.Falk)和林恩 德尔金(Lynn D.Dierking)皆为美国博物馆研究和科学教育的领军人物。两位作者提出 学习的情境模式 (Contextual Model of Learning),用这一模式建构了本书,并按时间线组织了书中的讨论。他们通过这一模式对观众体验进行统计,对博物馆参观这一链条上的前、中、后三个环节进行细致入微的分析,并在*后一章对博物馆在21世纪的发展作出展望。作者专注于全过程、近距离透视和分析观众参观博物馆
新中国成立以来,文化遗产保护工作经历了长期艰苦的开拓,特别是经过改革开放40年的不懈探索,中国文化遗产的保护和利用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就,初步建立了一套完整的法制法规体系、行政监管体制及文物保护制度,为新时代的大发展、大繁荣创造了良好条件。随着社会生产力的强劲发展和物质条件的日益提升,保护历史文化遗产的工作受到了越来越多的资金保障和技术支持。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高度重视文化遗产工作。习近平总书记多次就保护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发表重要讲话,做出重要指示批示。党的十九大报告提出“加强文物保护利用和文化遗产保护传承”的任务[习近平:《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 夺取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胜利——在中国共产党第十九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报告》,央广网,2017年10月27日,http://news.c
本书与《2013中国绿色发展指数报告》《2013中国民生发展报告》《2010中国市场经济发展报告》一起构成了“当代中国发展报告”系列。 本书是由文化部公共文化司牵头,组织全国的权威专家编著的报告。本书聚焦近年来中国公共文化事业引人注目的发展,反映中国公共文化建设的年度进展,分析存在的不足,提出下一步加强文化建设的政策思路和具体措施建议。本书分设“总报告”、“全景观察”、“理论与政策”、“部门报告”、“区域报告”、“国际经验”、“个案研究”、“统计与评估”及“大事记”栏目,从灵活多样的角度对经历着历史性转折的我国公共文化事业发展状况予以深度扫描。
......
这是一部系统阐述陶寺邦国文明的论著。该书在介绍陶寺文明形成的历史背景、陶寺都城选址因素、陶寺早、中期都城基本状况、陶寺晚期殖民地社会状况的基础上,展示了考古、文献、人类学证据链绳论证陶寺都城“尧舜并都”的观点, 总结陶寺邦国的文明成就及其在中国文明中的地位与贡献。 该书 终试图强调,“中国”概念 初诞生时有明确标准的,即“地中之都,中土之国”,以圭尺“地中”刻度为物化标志。中国文明是指“中国”概念诞生之后、中华文明的核心也就是中国文明核心形成之后的文明。中华文明则不仅包括中国文明,还包括“前中国”时代的文明。所以,陶寺是中国文明核心形成的起点,而非中华文明的起点。
《从文化视角探索乡村振兴的发展之路》是乡村振兴方面的著作。 《从文化视角探索乡村振兴的发展之路》立足于文化,紧密结合党的十九大报告对乡村振兴战略的原则,力图通过文化视角探索乡村振兴的新思路。 《从文化视角探索乡村振兴的发展之路》开篇对中国古代乡村文化进行了系统梳理,接着揭示出乡村振兴中面临的文化缺失与缺位现象,之后详细阐述了不同文化在乡村振兴中的意义及实施路径。 《从文化视角探索乡村振兴的发展之路》理论翔实,通俗易懂,适用于乡村振兴的从业人员、研究人员以及社会上对乡村振兴感兴趣的读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