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与东北亚文化交流志》主要记述中国与其近邻日本和朝鲜的文化交流,从中国上古文献中关于古代日本、朝鲜的发现的记载说起,继而介绍中国古代思想哲学的东传,中国儒学、佛学在日本和朝鲜的传播,中日、中朝文学相互会合而产生的成果以及中国文献典籍东传日本的不同渠道和不同方式。本志也介绍了日本和朝鲜各历史时期的文化代表人物。
该书分成六编,并加上序章与终章,很明显是作者相关论文的组合。这是许多日本学者著书的特点,他们不做空泛的研究,而是先写作具体而微深入周密考证的论文,然后再将相关的论文进行有机的组合,而成为一本既有分量又有相对宏观视野的著作。作者在经过六个专题的研究以后,既可以对明清时代的中日关系提出自己的看法,又可对唐船贸易引起的中日文化交流发表于读者有启示的见解。我自己从本书中获益良多,尤其是第三编第三章浙江商人汪鹏与日本刊刻的《论语集解义疏》正好与我所感兴趣的和刻本的文化史意义相关,第四编从中国史料中所见的长崎贸易则是体现了作者善于利用史料的范例,都使我深感受益。我想关心中曰帆船贸易以及中日文化交流的人会对此书深感兴趣。顺便说说,此书原版松浦先生早已赠我,译本也早已着手,但编辑出版却花了
本书共五章,分为两大部分。、二章为跨文化交流学的理论部分,主要介绍跨文化交流的重要理论和方法、跨文化交流过程中存在的沟通障碍,以及克服障碍的技能和方法。第三、四、五章是与跨文化交流密切相关的文化知识部分,分为世界文化综述、世界地域文化、中外文化差异与交流。本书内容丰富,博采众长,各部分之间既互相联系,又可独立成章,方便不同的师生讲授、学习。 本书既可以作为跨文化交流、汉语靠前教育、靠前贸易、靠前关系、靠前金融、旅游管理、广告等的教材,也可以作为公共素质课教材或文化素质基础读本,是青年学生学习跨文化理论与技能、提高人文素养、提升文化交流能力、打造个人交际魅力的书籍。
我们研究的对象是非常复杂而庞大的跨学科的课题,其中涉及几乎所有的人文社会科学学科,例如哲学、史学、文学、经济学、社会学、教育学、传播学等等。 本书主要探讨外来文化对我国近代的刺激与影响,研究近代中国文化转型过程中日本文化所发生的中介作用,集中考察甲午战争前后至辛亥革命时期。因为这一时期中国人直接从西方引进的东西,远不如间接从日本引进的东西为多。但自1915年日本提出“二十一条”要求,引起中国人民强烈的反抗日本侵略的意识;又因次世界大战的关系,中国与美、法、英等国的交往加深;与此同时,留学欧美,特别是大量留学美国的青年相继回国。从此,中国直接从西方国家引进的东西,大大超过间接从日本引进的东西。所以,本书考察日本文化对近代中国文化转型的影响,着重在甲午战争前后至辛亥革命时期。
思想政治教育协同创新,旨在创新,致力协同。创新是思想政治教育发展的动力,协同则是获取创新动力的必然选择。思想政治教育协同创新,是指围绕思想政治教育目标,协同多方教育主体,集聚多种教育资源,通过跨主体、多要素间的相互协作、优势互补与统筹协调形成教育合力,以促进人的全面发展与思想政治教育创新发展的社会实践活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