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一键购物时代,书店是否还有必要?当传统书籍式微,书店如何才能存活下去? 本书是当代独立书店的标杆芝加哥神学院合作社书店的前执行董事杰夫 多伊奇写给书店的热烈赞歌。作者结合自己作为读者和书店经营者的经历,饱含激情地从空间、丰富性、价值、时间和社区等角度,展示了一家好书店所应该具有的品质。在作者看来,好书店的产品不是图书本身,而是为读者提供的独特浏览体验,让读者在书架间自由地徜徉、探索,享受思考的乐趣。在电子信息洪流的冲击下,好书店不仅能够存活下去,而且能实现其美好的愿景。本书不仅是对书店的赞美,更是对阅读和书籍的礼赞。它将激发读者对书店和阅读的热爱,并引发对书籍在现代社会中作用的思考。
在书店,与书相遇,与人相逢。每一家独具风格的书店背后都有一段不为人知的故事。本书集资料性、欣赏性、实用性于一体,每一个书店故事的背后都是店主的一段人生。30位独立书店店主讲述他们的书店与人生故事,打开一家书店的大门,即可窥见人生百态。希望,这本书只是一个开端,期待有更多的书店,可以记录下属于自己的书店故事,留给自己,留给读者,也留给时间。每篇文章均附有书店的真实照片、开业时间、详细地址、书店格言等,图文并茂。
李昕先生笔头很勤,平日坚持写日记,攒下了大量细节丰富的材料。他退休以后,将积累的素材连缀成文,在杂志上登载,很受读者的欢迎。他为人比较宽厚,善于交朋友,做事有激情,因为职业的缘故,与很多出版人、作家、学者有持久的往还,围绕出书一事,发生了很多有意思的故事。拨乱反正以后,出版业曾有过一个黄金时代,他们这一代出版人,开风气之先,有机会经手不少有影响的作品,如今看来,已成历史。这本书就写了他和杨绛、马识途、杨振宁、吴敬琏、李敖、刘振强、屠岸、王鼎钧、樊建川等人的交往,从中可以看出,出版人是怎样和作者打交道,当作者的知音,共同催生精神产品的。
这是一本关于读书的随笔,作者在一篇篇隽永清新的随笔中向读者娓娓道来自己成长过程中与书发生的各种有趣的故事。读书是一项终身的事业,每个人在成长、学习、工作的不同阶段,都会面临不同的人生境遇,每个不同的阶段,读书的喜好和眼光也会发生变化,而每个阶段阅读过的经典书籍,都会变成人生思想的财富而受用终身。 读书既是一种兴趣,也是一项伟大的工作,人与书的那些亲密的互动,书的漫长历史中那些美妙的时刻和经典的心得,不同阅读方式带来的不同感受,在新的时代读书人的选择和坚持 这是一本让人重新回到 为书倾倒 的年代的小书,回味书本曾经带给我们的丰富的心灵世界,也让更多已经和最好的书籍疏离了的人们重新学会在书本中得到快乐和永恒。
《书访:独立书店瞰北京》集资料性、欣赏性、实用性于一体,通过实地走访,以图文结合的形式,深入挖掘北京独立书店的文化基因和背后的故事。上自20世纪80年代*早的民营书店,下至刚开业不久的新书店,将与不同的店主、店员和顾客的交流以图文形式呈现,读者由此领略北京独立书店的业态,以及其背后所承载的社会文化变迁。全书以地区作为设计单元,以主打书店 周边书店简介的图文方式,方便读者按书索骥探访书店。
《闲趣坊07:旧时书坊》着意于从学人、文士眼里的书坊、心中的坊友以及坊友自身的作为等角度选编文章,凡六十三题,内分三辑:辑一回溯自清初扫叶山房以来,北京、上海、南京、济南、西安、扬州、苏州、镇江、杭州、长沙、福州、香港、台北等地旧书流通业的历史风貌,对中国书店、来薰阁、通学斋、抱经堂、来青阁等历史上著名的老字号店肆,介绍尤详;辑二由店及人,为旧时坊友如孙殿起、雷梦水、朱甸清、陈济川、陈乃乾、杨寿祺、郭石麒、徐绍樵、朱遂翔、郭纪森、徐元勋等立传,更是中国旧书业不可多得的人物资料;辑三则是作为幕后主角的坊友走到前台,现身说法,以人称的自述,留下手的历史文献,与前两辑构成互补和潜对话。
阅读为课堂教育和教学带来广度、厚度和深度,阅读让老师和学生的心灵走向纯净与崇高……我们的教育需要阅读。 《我的书影漫谈:李镇西30年教育阅读札记精选》是著名教育家李镇西30年教育阅读札记的精选。收录他围绕教育活动,阅览各类图书及影视的观感,为他人作品撰写的序跋、书评等。作者以社会及历史的纵深,向与教育互为表里的周遭世界祭出热忱的批判,其深厚的民主意识和社会责任感、历史责任感使每篇札记不仅充满了莹润透彻的理性思考,而且闪耀着人性的光辉,集中体现了作者的人文关怀和教育理想。 本书为教师培训、进修、提升自我修养的*!
周一良所著的《周一良读书题记》记载了从1922年至2001年间,周一良先生所读书的一部分题记,有些书只有寥寥几句,但从中可以窥见周一良先生的真实想法和心情,书中题记多次记录“毕竟是书生”,是周一良先生对自己一生的总结。本书对于爱好读书的人是一个不错的选择,如果研究周一良先生的生平和学术思想,也可以从中管窥到一些有用的材料;对于收藏的人来说,本书不仅有周一良先生所藏的书,更有周先生对书的评价和对书的版本的一些看法,可以给爱好收藏书籍的读者以借鉴。
西洋的爱书人以打猎或钓鱼比喻买书的境界,称之“猎书”或“渔书”,有猎艳的意境;而国人则称淘书、买书和读书的行为为“猎书”。 觅书和读书,无异于我们精神上的狩猎;淘书和读书过程中的所见、所闻、所思,都会成为作者诉之笔端的有趣文字,成为一段有欢笑,有哀伤,有轻松抑或沉重的思索,亦有自在抑或拘谨的心灵放飞的猎书手记。
在汪家明的“书梦”中,是无法把书与插图分开的——电影《安娜·卡列尼娜》的人物和道具,直接取自 19 世纪的插图,尤其是安娜的高贵和吉提的单纯;卢梭的《忏悔录》中译本则收有十多幅线刻铜版插图,所绘当时的服饰与发式、华伦夫人的风致以及 18 世纪乡村的别墅,均让读者在阅读的同时感到身临其境。在这一点上,可以说,画家对文学的阐释,超过了研究者和评论家。 本书是作者《难忘的书与插图》的续编,延续了作者对书与插图之水乳交融、不可分割之关系的解读;而书中穿插的作者搜集的上百幅心爱的插图,则摇曳多姿,读来格外怡情悦目。
开书店者,对书的热爱,无疑都是一种病,他们正是书店病人,延续着文化的传承,社会的血脉,虽然开书店也是营利事业,不可否认的其价值取向在于为社会提供更多的营养。所谓书店病人,他们对书的情怀甚为独特,可能也真只有“病态”才能形容,好像是只有书才能带给生活、精神的愉悦,超越了一般的欲望。 “不管世事如何,书店还要继续开下去”,是许多书店人的态度,赢利与否已不重要了。本书作者与书、书店有不解之缘,他多年来观察书店的生存环境,走访多家书店,记录书店的过去与现状、书店人的理想,探讨书店的未来,以自己独特的视角和方式欣赏书店的风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