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书是作者20余年来从事中国非遗保护实践的理论研究成果。全书从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基本概念、具体实践、存在问题及相关对策等进行了学术梳理和学理分析,全面介绍中国丰富而独特的非遗资源,深入阐述非遗保护的中国实践,系统总结非遗保护的中国经验,是了解中国非遗保护发展历程的重要著作。
本书对现存妈祖信俗非物质文化遗产档案概况进行了调研,从其价值、保存现状、日常管理、建档、档案的内容分析、信息开发等多方面切入,运用内容分析法对多种妈祖信俗档案进行了分析,探讨了当代妈祖信俗非物质文化遗产建档中的关键问题,着重研究了当代妈祖信俗口述档案的建立方法,进行了口述建档实践,并对妈祖信俗非物质文化遗产档案资源开发提出了对策建议。本书希望通过系统化的研究了解妈祖信俗非物质文化遗产档案的全貌,构建文化记忆,并在档案文本中发现中华民族经年不变的文化认同。
全书上下两册,共分为八章。章从整体上概括了大运河对于北京历史文化发展的影响;其余七章,将大运河的文化资源分为河道、闸桥、沿线庙宇、码头、粮仓、公园与博物馆、乡情民俗七个版块分别进行了介绍。本书稿从大运河沿线物质与非物质文化遗产中,摘取了四十余种进行了重点撰写,详细介绍了他们的缘起、变迁与现状,并将它们与现有的旅游资源加以结合,是一本鉴古通今的文化随笔。书稿另附图片200余张,图文并茂,排版设计精美。
20世纪中期以来,面对迅猛发展的现代化和全球化浪潮的冲击,许多国家纷纷采取措施保护自己的传统文化,同时对出台国际化保护政策的呼声也越来越强烈。21世纪初,为适应世界各国对其多元的文化遗产作为历史丰富性与人类文明多样性的见证而日益高涨的保护需求,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于2003年正式颁布了《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公约》。该《公约》在国际法中牢固确立了对于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理念,至今已得到超过90%的教科文组织成员国的批准,接近于全面批约。这项全球性的文化保护工程促使人们日益普遍地认识到:文化遗产不仅仅是物质的,还包括世代传承的丰富的非物质传统,它们是社区特性和社会凝聚力的重要载体,也应该得到保护和促进。
粤人的手信大致有食品类、工艺品类、居家类等。从手信中的一件糕饼,你可以品尝出广府、潮汕、客家文化的不同韵味;一个泥塑,会令你忆起儿时的童话梦幻;一幅绣品、一扇葵艺或许会激活你的艺术潜质。广东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同粤人的 手信 结下不解之缘,加上轻盈的体态,精美的装潢,焉能不作为 手信 的*!
本书以图文相结合的形式,对北京市近 300 项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记性了总结与展示,分属于民间文学、传统音乐、传统舞蹈、曲艺、传统戏剧、传统体育、游艺与杂技、传统美术、传统技艺、传统医药、民俗十大类别,涵盖北京生活的各方面。此书空间上跑遍城内东西南北的区县乡镇村落,解除了上百家传承单位和传承人,是北京非遗一次全角度的重新接触。
21世纪以来,虽然中国与一些国际组织陆续制定并通过了一系列文件,为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提供了法律依据和制度保障,但是要切实推进我国的非遗保护工作,就必须对其存在的各种问题进行深入、具体的实证研究。《BR》 本文集从民俗学、民族学的视角出发,进入***非遗的生存、展演空间,通过扎实的田野调查,发现“初见成效”与“陷入困境”等不同类型的保护现状;探讨非遗的本质及其与俗民生活的密切联系与变迁,进而依据非遗相关理论,反思现有保护措施,借助实践的个案研究,为我国非遗的有效保护贡献力量。
本书稿是一本具有非遗特色的有关北京西山永定河文化带文化传承和旅游发展的图文集。本书稿由北京文化艺术传承发展中心组织编写,并由中央民族大学文学院院长王卫华团队进行田野调查后撰写。 全书上下两册,共分为十章。作者首先从整体上概括了西山永定河文化带对于北京历史文化发展的影响,之后将西山永定河文化带分为山水、水利、庙宇、古村落、古道、红色文化、非遗民俗、新时代的发展、三山五园九个版块进行了详细的介绍。本书稿从西山永定河文化带的文化遗产中,摘取了近百种进行了重点撰写,详细介绍了他们的缘起、变迁与现状,并将它们与现有的旅游资源加以结合,是一本鉴古通今的文化随笔。书稿另附图片200余张,图文并茂,排版设计精美。
《重庆宝贝 美食》作为 重庆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丛书 的*本,以美食作为切入点,甄选了40项*或重庆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美食类项目,如丰都麻辣鸡块、涪陵榨菜、长寿血豆腐、黔江鸡杂、万州杂酱面、磁器口陈麻花等。每一项按历史源流、文化底蕴、工艺价值、匠人经历、传承故事等多个维度,通过作者全面深入的采访、拍摄和大量艰苦的资料搜集、分析工作,用记录、讲述传承人故事的形式,挖掘这些 美食非遗 的前世今生,图文并茂地、生动地保存我们民族文化中*珍贵、*美好的记忆,传承优秀的本土文化。 40 个项目即 40 个故事,人物故事讲述趣味性强,加上少许重庆方言穿插其中,不仅让读 者品味起来倍感亲切,更让他们在阅读快感中获得新知,获得对本土文化的认同,共同讲好重庆故事。
本书是一本介绍北京市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 彩塑京剧脸谱的图书。本书介绍了彩塑京剧脸谱的彩塑神韵、脸谱溯源及分类、材料与工具、制作工艺、收藏与保管、技艺传承、作品欣赏等。本书是对北京彩塑京剧脸谱一项重要民俗事项的发掘和整理,极有价值。
作者通过实地调查和研究,指出湘西少数民族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与传承工作中存在的各种问题,阐述了湘西少数民族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需要坚持本真、整体、活态、可持续、以人为本等重要原则,强调了文化空间的保护和传承人的保护、培养是湘西少数民族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香火的根本所在。同时,还针对湘西少数民族非物质文化遗产资源存在过度开发、急功近利等问题,提出了湘西少数民族非物质文化遗产合理开发和利用的基本模式和对策。
《中国农业文化精粹》内容有:中华文明之根源——农业的起源;丝、棉、麻、毛——衣被天下;美轮美奂桑蚕丝绸篇;诗酒香茗——茶酒文化;经世济民富国安邦——中国古代农学思想;曲径探幽——历史文化名村等。
《中国非遗及其产业发展年度研究报告(2018 2019)》,是系统研究与梳理我国非遗及其产业发展的重要分析报告,也是由中国艺术经济研究院和中国文化产业智库研究中心共同打造的 绿皮书系列 的研究报告。报告全面系统地深入分析了我国非遗及其产业发展的大背景、现状、问题、趋势等方面,深刻揭示了我国非遗及其产业发展的状态与态势。 全报告分为二十部分,分别为中国非遗及其产业发展的大背景,非遗的概念、内涵与特点,世界非遗及其产业发展的分析,中国非遗及其产业发展的基本现状,中国非遗及其产业发展的问题,中国非遗及其产业发展的基本趋势,中国非遗发展的市场与产业分析,中国非遗产业的规模与结构分析,中国非遗及其产业化发展的挑战与机遇,新时期中国非遗及其产业发展的基本理念,新时期中国非遗发展的基本机制,新时期
本书以摄影学术理念探讨建立“世界遗产影像学”体系的可能性,在艺术的浪漫与学术的严谨之中,对中国的世界遗产进行影像的解释与研究。
《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播理论研究与典型案例选编》将以“加强非遗传播的意义、实践与思考”为主题,突出典型性和研究性。案例范围包括:以非遗的知识普及、文化传播、保护工作等为内容开展的各类媒体宣传、影视传播、新媒体传播、普及教育、展示推广等实践情况,对近年来非遗传播的典型优秀案例进行客观、全面的概括和总结。
圆明园坐落于北京西北部,与颐和园相邻,由圆明园、畅春园和万春园组成,也叫圆明园三园。圆明园始建于康熙四十八年,康熙帝赐给胤禛的。自此之后,历代清帝不断修建扩展,前后历时200多年。鼎盛时期的圆明园,全园面积5200余亩,包括150景,有 万园之园 之称。历代清帝日常生活起居、朝会听政、接见王公大臣和外国使节,基本上都在圆明园,只有登基大典时才回到紫禁城。皇亲国戚和王公大臣为了晋见方便,也在圆明园周围建起了许多宅院园邸。可惜就是这样一座举世闻名的皇家园林,于1860年和1900年,竟先后遭受英法联军和八国联军的洗劫焚毁,成为中华民族心灵上痛楚的一块伤疤。 本书共有五章,分别为圆明园传说概况、景观传说、帝后故事、官员百姓故事、圆明园传说之其他故事。共69篇小故事,文字优美,趣味性强。
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问题是近年来我国政府在文化方面重点关注的一个问题,作为国内本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发展报告,本书立足于学术性与实践性兼具,既为政府决策提供专业咨询,又为专业人士提供资料线索,同时为社会大众提供通识文本的定位。全书分总报告、分题报告、年度热点、大事记、中国与国际非遗保护等五大部分,其中后两部分是对非遗保护相关资料的呈现,前三部分是针对这十年非遗保护的情况展开的讨论和概括。书中既有对现象的描述和数据的分析,也有对本质问题的探索;既有对非遗事象在时间纵向上的发展综述,也有对当前保护工作关涉的横向话题的观察。康保成主编的《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发展报告(2012)》是一部较为全面的介绍我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方面的力作,具有较强的资料性与实用性。
本书分析传统表演艺术、民间工艺美术、传统制造技艺、民俗节庆礼仪和民间口传文化等非物质文化遗产在历史生态、传承方式、生存现状等方面的特点,论述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特殊性因素,提出“立体对位思维”新理念。
中国文化博大精深,但一直未曾有过针对普通读者,将中国辉煌文化进行系统全面、深入浅出的介绍和解读。鉴于此,译林出版社在长期市场调研的基础上精心打造了《符号中国》丛书,以弘扬中华文化,建设中华民族共有的精神家园,呼吁各界重视对文物和文化遗产的保护以及对各民族文化的挖掘和保护。该书被列入国家“十一五”重点图书出版规划。 《符号中国》精选数千张上自远古、下至当下具有公认的中华文化基因意义的“文化符号”的高清图片,从器具到食物、从风俗到礼仪、从人物到景观的方方面面,由专家以及用文字和图片的形式逐一进行权威解读,以这种形式向世界解读及传播中华文化的精髓,使其成为中国读者继承、传扬传统文明的渠道。该丛书中文版共6卷,主要内容涵盖中国物质与非物质文化遗产、自然遗产、历史遗产等诸方面。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