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书是一部以战争为中心的中国通史。举凡中国数千年之国防、军事、政治、经济、文化、社会,以及历朝政治之良窳,名将用兵之巧拙等等,皆有独到见解与论断。全书除绪论外纵向按朝代演进分为十八篇,上起西周开国之战,下迄清廷灭吴三桂之战,数千年中国战史尽在一览。横向则于每篇之初, 对这一大时代形势做一提要式论述,阐明国际形势、政治经济、地理地形、人物风尚等战争战役之大背景;之后分论此时代中诸战役, 重要者更分专章论述:一般先对战前形势通盘剖析;再详述双方战略指导、作战经过、战略战术运用得失、战后情况等;后申论总结,检讨成败,并引战争原理原则相印证。另有七十六幅手绘战争示意图穿插其中辅助理解,使历代战争明了清晰,如在眼前。
在三年时间里,《吾家吾国》团队与时间赛跑,采访了数十位见证国家发展与飞跃的功勋人物。这些国之大家,跨越语言、艺术、科学、航天等领域,从立志到成才,再到燃烧一生,既在为实现个人理想孜孜以求,也在为国家各领域发展寻找突破。他们在人生岔路上的选择,在人生奋斗中的失败与喜悦,在科研过程中的攻艰与灵感,传递着朴素坚韧的文化传统和价值理念。 本书讲述了其中10位宝藏老人的故事。 陆元九: 七一勋章 获得者,两院院士,陀螺、惯性导航及自动化控制专家 任继周:中国工程院院士,中国草业科学奠基人 王振义:中国工程院院士,内科血液学专家 郑小瑛:中国第一位交响乐女指挥家 常沙娜:工艺美术家,敦煌艺术图案研究和设计应用的开创者 王永志:中国工程院院士,航天技术专家 陆俭明:语言学家,北京大学中文系博士生导师 汪
本书详细记录和剖析了中国近代海军在晚清五十年间(1861 1911)创建、发展及衰落的曲折历史,对海军购舰、教育、训练、基地建设、经费收支、海军战略等领域,都进行了独到的观察和分析,清晰展示了近代海军同中国社会发展紧密相关的联系。 作为我国近代海军史研究的扛鼎之作,本书既有对重大历史事件的独立见解,又有对鲜为人知的幕后问题的阐幽发明;既有统摄全局的广阔视野,又有考证细节的精确功夫;既有对近代海军发展过程的动态研究,又有对诸如舰船性能等问题的静态专题分析;既是一部近代海军发展史,又是一幅晚清政治生态图。这部以史立论的著作,对奋战在军队现代化建设一线的三军官兵和对海军史、近代史感兴趣的读者而言,都是不容错过的。 在本次增订中,作者特地对清末龙旗做了研究,补入有代表性的合肥李鸿章故居陈列
西南联大三部曲 分为《绝代风流:西南联大生活录》《先生之风:西南联大群英谱》《大师之大:西南联大风云记》三本,共百万余字,分别围绕联大师生的生活状况、学术研究、救国实践的主题,从不同侧面,详细讲述了20世纪中国**的一批知识分子和他们的学生,是怎样在残酷的战争中坚守学者本心的故事。整套书涉及西南联大全部5个学院的269名大师、8000名学生,其视野绝不止局限于联大8年,而是将叙事跨度延伸至整个20世纪,更全面地展现每一个个人,和整个知识分子群体的命运归宿。 《绝代风流:西南联大生活录》,是*本,讲述满是生活气息的联大故事。本书关注联大师生的日常生活趣事和吃穿住行状况,集中呈现有温度有情怀的生活细节,由此折射出那个时代的幽微精神:在炮火的逼迫下,北大、清华、南开等校师生是怎样艰苦跋涉来到昆明?在
大学是近代中国历史进程中诞生的一种新事物。它的诞生既是中国现代化之路的必然需要,也是近代中国打开国门后中西文化交流碰撞的结果,承载了引导中华文明在近代转型之路上前行的历史重任。 本书以大学存在的空间场域 校园为研究对象和切入口,是关于近代中国大学史的一项个案研究新成果。全书用翔实的史料和生动的语言,揭示了民国时期国立武汉大学珞珈山校园从无到有、从荒野湖山到黉宫胜地的动态过程,还原了其间各方之间的复杂纠葛,以及建校先驱为新校园诞生所做的不懈努力。该书又将珞珈山校园的诞生,置于近代中西建筑文化激荡交汇的历史进程中,探究了这一近代国立大学新校园所折射出的建筑文化意涵和时代思潮,为读者提供了一个深入观察理解近代中国社会的独特视角。该书对于近代中国大学史研究及建筑文化史研究的深化
在中国人心中,任何一座山都可能是神圣且令人敬畏的,山上多多少少都有一些灵感之地或名胜古迹。人们朝山、进香,追求精神超脱,或在自然中获取崇高感。 本书中的八篇论文,讨论了泰山、五台山、嵩山和曹溪、黄山、普陀山、武当山、妙峰山在中国历史上作为朝圣之地的起起落落,通过对圣地的构建、对朝圣之旅的探究,一窥中国古代民间信仰的精髓。
本书系 中国抗战大后方历史文化丛书 之一,包括 早年生涯与四次来华 、 第五次来华:出任中国战区统帅部参谋长 、 初败*次缅甸战役 、 整训中国军队 、 打通中印公路 、 开辟'驼峰航线' 、 统率'飞虎队' 、 指挥'梅里尔突击队' 、 赢得第二次缅甸战役 、 派遣延安观察组 、 解职归国 、 新负重任 、 中美人民的怀念 以及附录等部分。书稿是*部史迪威将军在中国战区的影像集(包括一小部分史迪威早期生活的照片,如在西点军校、菲律宾),用1000多幅照片如实记录了史迪威将军在中国的生活经历和抗战历程。
对于清朝的平民来说,帝国 突出的代理人不是皇帝任命的官员,而是衙门县的办事员(书吏与差役)。然而,迄今为止,我们对这些极为重要的人物所知甚少。作者从四川巴县丰富的档案资料中,带我们走进县衙,从实际执行者的角度, 次详细地审视地方行政实践。本书关注的问题主要有:县里的书吏与差役是谁?他们是如何被招募和组织?纪律和奖励有哪些?在衙门工作的经济基础是什么?他们又是如何看待自己的,以及如何使自己在清政府中的角色合法化的?他们的利益和做法对帝国政府有什么影响?
本书指出,清朝创造出了一种新型“正统观”。清朝以前的“正统论”基本上依赖单一的儒家道德教化观念,清朝则建立起了另一种对前朝正统观的补充性诠释框架,与其“二元理政”的治理模式相互配合。而“大一统”正是正统观的首义,是 获取“正统性”的思想与实践基础。 本书围绕“大一统”在“观念”与“实践”两个方面的表现展开具体讨论。一方面探究“大一统”观的产生与演变过程及其在清代展现出的独特历史形态,另一方面探讨“大一统”观在清代政治、社会与文化实践过程中到底如何发挥其作用和影响力。
孙犁是我国现当代文学史上有独特风格的重要作家之一,其作品早年以清新、诗意、婉丽著称,晚年以大味、沉郁、深刻见长。他创作的散文、小说集《白洋淀纪事》、中篇小说《铁木前传》、长篇小说《风云初记》,以及 文革 结束后陆续推出的《晚华集》到《曲终集》等十余本散文、小说、读书记等作品合集,在读者中一直享有盛誉(其中尤以《乡里旧闻》《芸斋小说》《耕堂读书记》等系列作品获得读者好评),是我国多彩文学画廊里重要的组成部分。 本书在时代变迁的大格局里,以孙犁创作生涯编年为经,以其作品先后发表为纬,既体现了其创作历程,又提炼了其各个时期创作风格、文学观点,且涉及孙犁交往的远千里、梁斌、王林、丁玲、吕正操、程子华、何其芳、刘绍棠、从维熙、铁凝、蒋子龙、冯骥才、郭小川、田间、康濯、莫言、萧也牧、韩
本书以五代王朝 迭时发生的权力动荡和统治者对正统性的追求为线索,分析五代政权所面临的诸多政治问题以及其应对策略,分别针对五代王朝国号制定、史传书写、张全义家族兴衰、后唐义儿与赐姓问题、后晋父事契丹、后周太祖家族仕宦与建国过程等具备代表性的专题展开了具体研究。此外附录部分则讨论了“枯树复生”这一异象是如何被前蜀王建所利用,从而完成其建国时的政治宣传。通过对以上各专题的细致分析,揭示出了五代中枢政局的权力变动以及历史发展脉络。
《民国史(上下)》简介:《蔡东藩中华史》即《 中国历朝通俗演义》,是风靡海内外的一套通俗历史 巨著,以小说形式再现了上起秦始皇、下讫民国2166 年波澜壮阔的中华文明历史。文笔通俗,点评机智, 从著作中我们可以感受到鲜活的历史,体验到个人命 运与国家、文化之间密不可分的联系,是一部具有廿 四史规模的庞大卷帙之作。毛泽东在红军长征到达陕 北后曾致电李克农:“请购整个《中国历朝通俗演义 》两部。”足见著述具有极强的史学价值、文化价值 、珍藏价值、馈赠价值。 《民国史(上下)》是《蔡东藩中华史》中的民国 部分,内容翔实,深入浅出地为我们讲述了民国历史 。
本书收录了城市解放前夕相关城市政治、经济、文化、历史等方面的概况;人民解放军政治攻势、战役战斗等军事斗争情况;城市解放后的接管政策、接管过程、各界反映;接管城市后的政权建设、城市建设、恢复和发展生产方面的情况。
《小脚与西服张幼仪与徐志摩的家变》作者张邦梅是张幼仪的侄孙女。书中内容叙述中国现代史上对以“西方形式”离婚的怨偶七年的婚姻生活。由张幼仪的小时候讲起,穿插张邦梅对张幼仪的印象及本身的观感,一直描述到离婚、徐志摩逝世为止。这本书对于研究徐志摩及中国妇女解放历程都有所影响。 民国初年,才华洋溢的现代诗人徐志摩、林徽因、陆小曼的恋情成为社会话题,到几十年后看来,仍然有其时代意义。相形下,遭受与徐志摩离婚家变的元配张幼仪,始终听不到声音,本书揭开了历史尘封的一角。 这桩媒妁之言的婚姻维持了七年,在徐志摩以“小脚”“西服”不匹配的情况下以离婚收场。 张幼仪在不重视女性的传统中国社会长大,离婚后力争上游,成为上海的银行家、服装公司的总经理;而他的后辈,在上一代在东、西方冲突的恩怨中,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