伊香俊哉是有着人类良知和学术理性的日本学者,研究中日战争史经年,秉持严谨、客观的原则,追求历史真相,不回避日本的侵略责任,本书即其代表作品之一。作者利用大量资料,阐释中日两国战争记忆是如何形成的,有何异同,希望由此进一步探索正确书写历史、不忘过去、面向未来之径。
本书是作者几十年读史治史心得的总结,是对古往今来治乱兴衰长期思考的结晶。本书所收文章内容丰富,涉及面很广泛,有作者对古代一些社会现象的思考,也有对历史上有争议人物事件的考辨;有对古代名物制度的考证发明,也有如何读史治史之经验总结;有对史学界前辈的纪念和回忆,也有从历史角度对一些时弊的剖析批评。上下古今,汪洋恣肆。"读史使人明智",因为历史中包含着很多道理。揆者,理也。"古今一揆"者,"古今一理"也。作者此书,正是要从古今史事中,找出贯穿其中的道理,揭示于公众。读者从中也一定能得到自己的教益。
《法国汉学》第五辑是敦煌研究专集。作者除编成了伯希和中文资料目录和吉美博物馆藏伯希和敦煌画目录外,1979年以来还出版了多种专著和五本法国国立图书馆的论文集;部分文章已经译成中文,有的登载在学术期刊上,有被收入《法国学者敦煌论文撰卒》(中华书局,1993年)。本辑刊出的文章大多数選自敦煌研究组的最近两个文集:《從敦煌到日本,献给苏鸣远鸣的中国和佛教研究文体》(1995年)和《远东亚洲丛刊》1辑(2000年)。本辑選定在今年出版并非偶然,需知今年是王圆箓发现莫高窟7號洞窟所藏文献的一百周年。当年伯希和是法国远东学院的一个年轻学者,如今法国远东学院選定今出版本辑,意在表明伯希和参与开创的敦煌研究在法国依然生气勃勃。
《乡土心路八十年:中国近代化过程中农民意识的变迁》为张鸣精选集丛书之一。全书共分上下两篇:上篇选定1840-1920年这个特定的历史阶段,从底层民众的观念和作为思想主体的农民意识的变迁这个角度,重新阐释近代史;下篇作者主张将义和团运动的起源放在中国北方的乡土社会上,考察乡土社会风习、信仰、戏曲、民俗、等文化因素,按照同样的思路,再概括和分析世纪国基督徒的信仰、价值及政治意识。 作者主张将义和团运动的起源放在中国北方的乡土社会上,考察乡土社会风习、信仰、戏曲、民俗、等文化因素,到底哪些因素对义和团起了作用,如何起作用?义和团是如何通过他们效法的戏剧人物,表现他们的政治意向的?民间信仰的符号是如何转化为政治表达的?按照同样的思路,再研究世纪初的教民群体,即中国的基督徒,对其信仰、价值及政治意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