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书是目前我国部关于口述史学的专著,既系统地介绍了口述史学的基本理论和研究方法,也比较全面地综述了中国及世界十三个国家口述史学的发展概况,并讨论了口述史学中的道德和法律问题,其中外国口述史学及有关专题,系邀国外口述史专家共同完成,具有性。书中附有口述历史项目作业程序表,法律受权书范例,丰富的参考文献和外口述史学刊物、机构、网络资源、书介等,具有很高的参考价值,是一本实用的口述史学入门指南。
赵守俨同志长期从事于中国古籍整理研究和出版工作。他在中华书局工作多年,曾任中华书局副总编辑,于1994年4月13日去世。为纪念赵守俨同志在古籍整理研究和在中华书局工作中所作的贡献,我们特请赵珩和吴丽娱同志将守俨同志的论着编辑结集,题名为《赵守俨文存》出版,谨供学订界和出版界参考。赵守俨同志工作之余从事隋唐史研究。他文史兼通,治学谨严,见识通达,熟谙史料,在已发表的数十篇专题论文中,无论是理论探讨,还是资料考证,在隋唐史研究中至今仍有较高的学术价值。他校点的《朝野佥载》、《登科记考》等专书,也是古籍整理中的高质量之作。
《澄明之境:文备艺术研究文集》文备书法的面貌很独特,盖因源于对传统的继承。他尤其钟爱汉魏碑版与明清大草,将极拙朴与极放纵的两种审美趣味糅合在一起,形成了现在苍郁大气、纵横飞洒的书风。书法在文备的绘画中表现得更为淋漓尽致,他将这种书法风格援用于绘画,使他的绘画别具一格。但除了受书法笔墨的滋养之外,他的绘画大胆运用浓烈的色彩也给我留下了很深的印象。从传统向现代跨越是一种蜕变,是一个艰难的过程。尤其对受传统影响很深的文备来说,更为艰难。但他还是努力做到了,这种努力显示出他非凡的天赋、创作的勇气以及长期学养的积累。文备在对中国传统审美文化的认识中,感悟到艺术是渗透着人对自然和人生的体验的外化形式。我们在其书画作品中可以看出,所表现的是他对历史的感怀与人生的体悟,正是这种感怀与体悟彰
本书是为祝贺齐世荣先生八十寿辰而编的学术论文集。齐世荣先生是我国的历史学家和教育家,他一生治学、教书,如今已是桃李天下。本文集的作者,或是就学于齐先生,或是在学术生涯中长期受到齐先生的教诲和扶掖,其中很多人已经成为知名的学者、教授,更是我国世界史研究领域的学科带头人。本书所选文章均是作者近年来发表的得意之作。其内容以世界近现代史为主,涉及史学理论和世界史学科的各个研究方向,既有古代的罗马和中世纪的拜占庭,也有近代的美国和日本;既有政治史、外交史,也有宗教史、文化史;既有二战史,也有冷战史,研究对象多为近年史学领域的热门课题。就研究方法而言,本书论文有一个共同特点,即重视史料的挖掘和运用,尤其通过注释可以看出,手资料的引用率所占比例甚大。这无疑是继承了齐先生朴实为学、平实严谨
中法战争结束,清廷丧失了南洋舰队与马尾造船厂,使清廷东南及的海防吃紧。在这个情势下,建省,加强建设与海防,澎湖设总兵,使台、澎面对外敌至少有独立作战的能力以自保,不至于蹈中法战争的覆辙——被割断与大陆间的补给路线后,陷入恐慌。清廷复先后派刘铭传、邵友濂等当时的人才为福建巡抚,加强治台、防台,可惜的是建设尚未上轨道,甲午战争即爆发,虽不是战场,却仍成为被割让的牺牲品。本书的优点是作者将海防置于清朝东南海防的背景中来探讨,不孤立或特殊化在清朝海防中的地位;另方面也不忽视处在中国边陲及列强环伺下的独特性,掌握到海防的特质;其次作者使用不少一手史料后制作翔实的表来支持其论点,使这本书除具有创见外也具有资料的参考价值,以硕士论文而言,堪称佳作。
本书除“绪论”、“综论”外,分三个篇章,分别讨论了魏晋、南北朝、唐代经济、政治、军事及思想学术等问题,提出或解决了魏晋隋唐时期许多前人鲜及的重大问题。本书是作者长期研究魏晋南北朝隋唐历史理论性概括,于作者中国古代分期魏晋封建论有详尽的论证。
长江三峡水利枢纽工程是一项规模宏大的大型工程,该工程在拥有蓄水发电、防洪减灾一类造福社会功能的同时,也会带来诸如生态环境改变、库区居民迁徙等一些问题,还会有不少文化遗产会因水库蓄水而被淹没,需要抢救和保护。正由于长江三峡工程涉及面极广,因而它牵动着每一个国人的心。在长江三峡库区文物的抢救保护方面,从20世纪90年代初开始,在国家文物局的统一部署下,在已故著名考古学家、我们的老师俞伟超教授指导下,多支考古队伍进驻长江三峡库区,1995年就完成了长江三峡库区地下文物抢救保护规划。在此基础上,从1997年起,来自全国各考古科研单位和高等学校考古学专业的上百支考古队伍云集长江三峡,开始了规模空前的抢救地下文物的考古工作。经过十多年艰苦的考古调查、勘探和发掘,在很短的时间内就积累了大量的考古资料。随
本书为中国社会科学院历史研究所新创学术专刊的集,内容以中国古代史专题研究为主,并收入部分重要古代典籍整理。文章由历史所的老中青三代专家分别撰写,其研究的范围上起殷商时代的甲骨文,下至晚清学术,资料翔实,论证严谨,多有创见。代表了社科院的研究水平,也体现了历史所的严谨学风。如著名学者李学勤先生的《郑州二里岗字骨的研究》,陈祖武先生的《晚清学术三题》,辛德勇先生有关垓下之战的论述,宋镇豪先生的《论商代的政治地理架构》,吴丽娱先生的《敦煌写本书仪中的丧服图与唐礼》,王育成先生的《道教法印考实》等等,全书二十余篇文章,不仅提出了全新的见解,给读者提供了丰富的历史知识,而且深入浅出,有较强的可读性。另外,本书还收入了已故海内外知名学者顾颉刚先生的遗作《楚辞研究》,这不仅是研究《楚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