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书运用丰富的考古和文献资料,系统研究了商代的封国、方国及相关的分封制度,以及商代的地理环境。经过缜密研究,作者认为商代确有封建制度,西周的分封之决非空穴来风。这一研究成果,填补了多年的学术空白,开阔了研究的思路,对研究夏商周三族的关系史有重要参考价值。本书把商代的分封制度探索与方国地理的考证合为一书,回答了学界关注的许多热门话题,并提出了不省自己的独到见解。尽管有一些看法尚需进一步完善和论证,但拓展了学界的研究的视野并将把问题的讨论引向深入。因此,《商代分封制度研究》,是商代方国地理和政治制度研究的重要成果。
《春秋稗疏春秋家说春秋世论续春秋左氏传博议》主要内容包括:春秋稗疏·春秋家说·春秋世论·续春秋左氏传博议。
张淑一是1996年秋入学随我读博士学位的。她经过三年清贫苦读的生活,于1999年6月8日按期顺利地通过了博士学位论文答辩,答辩委员会主席由史学家、北京教授吴荣曾先生担当,参加成员有吕绍纲、陈恩林、吕文郁、张鹤泉和任爽等教授。在这次答辩会上,大家对张淑一提交的《周代姓氏制度研究》的论文选题、资料运用和论证思路都给予了充分的肯定,一致通过了她的答辩。我之所以将6月8日这个日子特别标示出来,是因为这一天对淑一来说无疑是个值得纪念的日子,并且对我也是不能忘怀的,因为她是我培养的位博士生。淑一毕业后就去了华南师大工作,她没有急于将论文拿出来出版,而是经过8年时光的积淀。如果从1996年末确定选题开始,至今她从事这一问题的研究已有十年的时间了,可谓“十年磨一剑”。这期间,她一方面在理论上充实自己,使论文增强
《论语训·春秋公羊传笺》讲述了:湘潭王闿运,为清末文章大家,经学大师。杨树达先生《题王湘绮先生手书诗册后》说:“先生文章盖天下,近世通人余杭章氏通小学,能文章,论文独推先生,谓能尽雅,曾国藩为尽俗。”王氏少年崭露头角,自负其才,有经世济民之志,然无缘仕途,终老授徒,曾先后主讲四川尊经书院、长沙集贤讲舍、衡阳船山书院等,历册馀年,其经学专著有《周易说》、《尚书笺》、《诗经补笺》、《周礼笺》、《春秋公羊传笺》、《论语训》等十馀种。
这本册子共收集了作者廿多年来所写的论文二十一篇,有余意未尽之外,各于其末作補记。其中七篇原载东方杂志,三篇是近年所写而没有发表过的,余十一篇都分登于各种刊物里面。考据举例属于一般性文字,但所举的例都是两周事实,故也録后记。
胡安国的《春秋传》并非以经解经,亦非以传注经;而是为现实而解经,为社会需要而注经。换言之,胡安国的《春秋传》是立足于社会、立足于现实、立足于南宋朝廷而为《春秋》作传,立足于现实挖掘、申发经典所蕴含的哲理,将他的苦心和抱负寄托于经典之中,并非立足于经典本身而作传。
曲辰、唐淑云编著主编的《尧舜史迹考》对历史上有关唐尧、虞舜的各种传说、史事进行了较为丰富的收集和整理,并对一些相关的历史地理文化遗址、遗迹,进行了较为详细的考察和记述,对一些记载的真伪进行考证,对相关历史文化传说中的一些地名、人物、事件典故、典章制度、习俗、道德、文献等进行了记述和考察。
夏、商、周三代的历史经过两干多年的探讨,目前已取得空前的研究成果。因为19世纪末在“殷墟”出土商代后半期的甲骨文以及20世纪初期以发掘“殷墟”为标志的中国考古学诞生后,发掘和发现了大量的历史文化遗存,给研究工作提供了实地、实物证据。夏、商、周(西周共和元年前)三代史年代的研究历来有异说,20世纪90年代由国家组织实施了一项《夏商周断代工程》,主要对西周共和元年(公元前841年)前的夏、商、西周的断代提出一个基准的意见。经过部分先秦史、古文字、考古、天文学史等二百余位学者的共同努力,在2000年公布了《夏商周断代工程1996―2000年阶段成果报告》。将夏王朝定为公元前2070年至前1600年;将商王朝定为公元前1600年至前1046年;将周武王伐商纣定在公元前1046年,既周灭商之年,也是周王朝建立之年。此前对周武王伐纣王灭商
本书是张荫麟先生唯yi的专著,本是作者受聘编写的高中历史教材的一部分。被誉为“历史教科书中的一本‘创作’”,更是一本别具一格的通史读物。作者对东汉前的中国历史作了较为严格的选择和取舍,把前人的研究成果和自己的观点融会贯通,用讲故事的方式将复杂多变的历史在不失严谨的前提下化作简明生动的叙述,凸显了“社会的变迁,思想的贡献和若干重大人物的性格”。
先秦社会形态的系统研究,是一个庞大的学术工程。本书只能选取若干我自以为重要的问题进行初步探讨。如果本书的探讨能为这个工程的基础增加一个小土块,我将十分欣慰。回忆起自己对于这个问题的关注和探讨,时常感慨系之。20世纪七八十年代交会之际,在北京师范大学编号为“学12楼”的研究生宿舍里,每当外面风雨大作而又不愿意顶风冒雨奔向图书馆借书、看书的时候,大家就在鸟笼式的房间里高谈阔论,让思想冲破这鸟笼。限于当时学术发展的形势,大家不可能就这个问题深入全面地进行研究,不少问题也就只能是说说而已。现在能够就这个问题进行研究,实得盎于思想解放的大形势,得盎于思想禁区的被逐步打破。现在虽然早已离开了那“鸟笼”,有的学友还住上了宫殿般的华屋,但是大家依然留恋那“鸟笼”和那风雨中的往事,忆念那“天下英雄
本书精选《左传》全书中具有代表性的篇目,引用竹添光鸿的《左传会笺》加以评析,每篇还包括背景介绍、注释。为读者进入原文精读奠定了基础。既可作为高校的精读教材,亦是普通爱好者了解《左传》及战国史的上佳精读本。
《中国教育通史(2):先秦卷(下)》承接先秦卷(上),撰写了战国时期我国教育史上纷繁复杂而又丰富多彩的内容。 战国时期,各国先后完成了封建化的进程,为了寻求更为合适的治国安邦之道,使春秋以来的“养士”之风愈演演烈。这就为士阶层的发展提供了广阔的社会基础,一时之间,学派林立,处士横议,儒、墨、道、法、纵横、农、兵、名、阴阳家等诸子百家竞相在战国这个历史舞台上亮相,他们站在不同的阶级或阶层立场上,相互争鸣,而又相互吸收、补充,写下了中国学术文化为辉煌的一页。诸子百家学术思潮的勃兴,形成了我国历史上次教育思想发展的高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