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十国春秋辑本》包括十八种史籍:武敏之《三十国春秋》、萧方等《三十国春秋》、常璩《蜀李书》、和苞《汉赵记》、田融《赵书》、吴笃《赵书》、王度《二石传》、范亨《燕书》、车频《秦书》、王景晖《南燕录》、裴景仁《秦记》、姚和都《后秦记》、张谘《凉记》、喻归《西河记》、段龟龙《凉记》、刘晒《敦煌实录》、张诠《南燕书》、高闾《燕志》。
《三十国春秋辑本》包括十八种史籍:武敏之《三十国春秋》、萧方等《三十国春秋》、常璩《蜀李书》、和苞《汉赵记》、田融《赵书》、吴笃《赵书》、王度《二石传》、范亨《燕书》、车频《秦书》、王景晖《南燕录》、裴景仁《秦记》、姚和都《后秦记》、张谘《凉记》、喻归《西河记》、段龟龙《凉记》、刘晒《敦煌实录》、张诠《南燕书》、高闾《燕志》。
中华文明是古老的文明之一,也是世界上持续时间最长的文明。然而长期以来,由于先秦时代文献零散和大型文化遗址整理工作上落后,使得国人对于上古之中华文明的高度和长度都并不是很自信。在21世纪的今天,随着中国各学科空前合作,国家政府的大力支持,以及研究上古史学者的努力,我们即将走出“凝固时代”。王展威的这本《鼎·州(帝禹时代)》着重于将近年来中国考古学界之成果与先秦上古文献互相参证。《鼎九州(帝禹时代)》同时用通俗易懂的行文、图文并茂的编排,将一段段诸如“帝禹摄政、舜子商均、九川涤源、帝舜之死”等被今人视之为神话传说的经典故事,用现代科学的角度去考察,还原成现代人可以接受和想象的历史常识。从而一举破解五千年之悬谜,扫除上古之迷雾。颠覆大众读者之对于上古史的观念,进而唤醒读者对中华上古文
这是欧洲人写的部关于中国的详细著述,作者西班牙人,于1581年(万历九年)欲转道墨西哥往中国,未果,因搜集当时传教士及商人有关中国资料,撰成《中外关系史名著译丛:中华大帝国史》,1583年首刊于罗马。书中内容分两大部分,部分是导论,记述中国历史及中国状况,第二部分包括三个传教士的中国行纪及环球行纪。原书在16世纪末就已译成欧洲十余国文字,对后来会士来欧洲掀起的中国热,都起了积极促进的作用。
收入本书的43篇论文,是我学习和研究先秦秦汉史的习作,除个别文章外,都在刊物上发表过。其中最早的一篇发表于1978年,最晚的一篇发表于2001年,前后跨越二十四个年头。为了保持文章的原貌,这次收入论文集时,只对其中的错别字作了改正,其他一律不动。由于近二十多年来史学的语境不断变化,理论方法出现多无化的趋向,加上个人对不少问题的认识也逐步深化,就使我的文章中出现某些观点前后变化、甚至互相抵牾的现象。
《历史与文明:战国史与战国文明》的诞生,有着时代的背景和特定的机缘。近年间,随着中国国势走向振兴,中国传统的历史文化越来越受到世人关注。这对于中国这样具有深厚悠久历史基础的国家来说,应该说是必然的。绵延连续,从未断绝,乃是中国传统的特性,因此要深入理解中国,不能不求诸历史,而且必须上溯其历史长河,以追寻其形成奠基的根本,也便是上古的先秦时期。自从二十几年前的“文化热”,直到最近盛兴的“国学热”,贯穿着对中国传统的反思和探究,也总离不开先秦时期种种问题的讨论。
本书收录取了作者在过去十多年间的研究文章十五篇,按照课题而言包括了对于夏商周时期的历史学与考古学的研究。本书由三部分组成。一是对夏代纪年、都邑与文化的探究:关于夏代纪年研究;关于早期夏文化问题;关于二里头遗址的性质。二是对先商暨商代历史与文化的考察:关于契至汤八迁考;阏伯相土所居商丘考;商汤居毫考;释“三毫”;商周管邑地望考;关于漳河型文化;探索先商文化的途径与方法;关于先商文化;关于二里冈文化渊源;关于先商暨商代历史与文化。三是对周代历史与文化的探讨:北赵晋侯墓墓主考;关于鄂西地区西周春秋楚文化。对西周时期楚居所,作者的结论是:楚在西周之时为汉南之国,周平王之时楚人犹在彭水以地、江陵以北地区,南漳一带应为西周楚人始封地。
对于睡虎地秦简的研究,过去一直集中于法制史资料的分析,鲜有涉及秦统治下的社会形态的讨论。而本书从"法和习俗"这一社会史研究视角,对睡虎地秦简所见秦律与《日书》作了全新的解读。全书以统一六国过程中秦国与楚地基层社会的关系为焦点,通过对秦简所见秦国官制和日常社会生活中行神信仰等社会面貌的探讨,勾勒了秦国统治制度从最初受到基层社会习俗严重阻碍到逐步走向一元化的复杂转变过程。这一研究视角与研究方法无疑对推进睡虎地秦简等其他出土文献资料的全面研究提供了一个新的方向与切入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