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景之治”的成就,体现了开明执政的理念,为后世行政提供了典范。以“资治”为宗旨的中国传统政治史观,将“文景之治”看作典型的“盛世”。人们在文景时代发现政治榜样,汲取政治营养,寻求政治启示。“文景之治”已经成为一个代表政治成功的特殊的文化符号。
本书尝试从观念的角度来认识秦汉历史,书中分为三编,上编侧重观念与民生的互动,讨论秦汉社会对早慧、反季种植、特别生物、债务纠纷的认知;中编以观念与政治的关系为主题,揭示了大禹传说、诸子思想等文化资源在秦国成长史中扮演的角色,以及正统观念、忠孝伦理对汉代皇权、民族关系的深刻影响;下编以“区域与政治”为题,探讨了秦国对新占领区的管控策略、汉代区域势力的政治倾向等问题,很多细节的把握有赖于对政治观念的分析。
《三国志》是我国历史上一部纪传体国别断代史书,主要记载了魏、蜀、吴三国鼎立时期的历史。全书共六十五卷,由西晋史学家陈寿(233―297)编撰。本书因取材严谨、叙事简约、史实准确的优点,受到了人们的交口称赞。南朝宋史学家裴松之(372― 451)为其作注,成为《三国志》不可分割的一部分。 本套《三国志》即完整收录了《魏》《蜀》《吴》三书的全部内容,并且保留了裴松之所作全部注解,另辑有附录,收录了《陈寿传》《裴松之传》《上〈三国志注〉表》等文。 一、全书精选底本详加校对,采用简体横排、文白对照的排版形式,以“原文、裴注、译文”的方式排列。 因大多篇目篇幅很长,故进行简要分节,并且区分字体,避免了大篇幅原文、译文堆砌的问题;书中每卷末特有的史论部分——“评曰”也另设字体以区别于正文部分,简 洁直观,
臣等谨按:《后汉纪》三十卷,晋袁宏撰。宏字彦伯,阳夏人。太元初,官至东阳太守。事迹具《晋书。文苑传》。是书前有宏《自序》,称:“尝读后汉书,烦秽杂乱,聊以暇日,撰集为《后汉纪》。其所缀会《汉纪》(按:此《汉纪》盖指荀悦之书涉及东汉初事者,非张墦书也)、谢承《书》、司马彪《书》、华峤《书》、谢沈《书》、《汉山阳公记》、《汉灵献起居注》、《汉名臣奏》,旁及诸郡《耆旧先贤传》,凡数百卷。前史阙略,多不次序。错谬同异,谁使正之?经营八年,疲而不能定,颇有传者,始见张墦所撰书,其言汉末之事差详,故复探而益之。”云云。盖大致以《汉纪》为准也。
《后汉书精华(注译评)》是我国古代史学名著之一,与《史记》《汉书》《三国志》合称“前四史”。该书记述了东汉由光武建武元年至献帝延康元年(25-220)一百九十五年间的历史。《后汉书精华(注译评)》精选《后汉书》中文质兼美的文章加以题解、注释、翻译、评析,一方面尽可能见出史传传承关系,另一方面也尽力体现范晔本人的创作特色。
秦朝的始祖伯益助大禹治水有大功而得“赢”姓,之后,成为夏朝高干,夏末投奔商汤,再次成为商朝的贵族。周灭商时,沦为草根。从最底层干起,逐步做大做强,经过数代经营,在周王朝东迁之后,终于成为一方诸侯。至秦穆公时。赢秦统一西部,扩地千里,开始与中原诸侯分庭抗礼,成为当时的超级大国之一。而后,广揽贤才,以关中为基地,兵锋直指中原,以奇计与铁蹄相结合,最终横扫六国,兼并天下,成为中国历史上第一个大一统帝国。然而,干戈未息,暴政又起,只十五年大秦即失其鹿,以致一夫作难,三世而斩,千秋万代帝王之梦,毁于一旦。 《历史新阅读丛书·秦朝那些事儿(贰):变革时代卷》从春秋末期写起,直到秦昭襄王时代。秦穆公之后,秦国进入一个长期的中衰过程:共公黩武,国力耗尽;桓公为政,麻隧惨败;吴越崛起
无
汉陵高大的封土是关中平原上一道独特的风景,它们自西向东在渭河平原上呈扇形排开的阵势。 本书以汉代墓葬研究为出发点,对位于陕西西咸新区秦汉新城附近的西汉11座帝陵,进行了全面真实的文献及考古研究,从而展示汉帝陵的营建规制及汉代社会风貌。并通过对西汉时期的历史,西汉帝陵的发展过程、丧葬制度,进而揭示汉代帝陵神秘的内涵。 本书既可为学术研究服务,也可以为日益发展的旅游事业提供知识性的参考资料。
《三国志》是我国历史上一部纪传体国别断代史书,主要记载了魏、蜀、吴三国鼎立时期的历史。全书共六十五卷,由西晋史学家陈寿(233―297)编撰。本书因取材严谨、叙事简约、史实准确的优点,受到了人们的交口称赞。南朝宋史学家裴松之(372― 451)为其作注,成为《三国志》不可分割的一部分。 本套《三国志》即完整收录了《魏》《蜀》《吴》三书的全部内容,并且保留了裴松之所作全部注解,另辑有附录,收录了《陈寿传》《裴松之传》《上〈三国志注〉表》等文。 一、全书精选底本详加校对,采用简体横排、文白对照的排版形式,以“原文、裴注、译文”的方式排列。 因大多篇目篇幅很长,故进行简要分节,并且区分字体,避免了大篇幅原文、译文堆砌的问题;书中每卷末特有的史论部分——“评曰”也另设字体以区别于正文部分,简 洁直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