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容简介】 本书为四部要籍选刊史部之一种。《后汉书》是二十四史中评价最高的 前四史 之一,一百二十卷,其中本纪十卷,列传八十卷,南朝宋范晔撰;志三十卷,晋司马彪撰。范晔以前,有关东汉史史书已有多种,如汉末官修《东观汉记》、三国吴谢承《后汉书》、晋薛莹《后汉记》、晋司马彪《续汉书》、晋华峤《后汉书》、晋谢沈《后汉书》、晋袁宏《后汉纪》、晋张莹《后汉南记》、晋袁山松《后汉书》等。范晔在前人基础上进行归纳总结,剪裁提炼,取其精华,弃其冗赘,自成一家,大致沿袭《史记》、《汉书》纪传体,并因应东汉具体情况新增党锢、宦者、文苑、独行、方术、逸民、列女等七种类传,从内容到形式都超过了当时同类著作。自其行世以后,其他各家东汉史书逐渐淘汰,成为研究东汉历史最主要的参考资料。今据清同治金陵书局
本书为《剑桥中国秦汉史》的后续研究成果,是对以往中国秦汉史研究的有益补充。与《剑桥中国秦汉史》不同的是,本书并没有按照秦汉历史脉络进行论述,而是主要利用20世纪末、21世纪初的考古资料,从广义的政治文化史角度,分 考古 行政 技术 辞章 四部分对秦汉史中的墓葬、城市生活、出土医术、阴阳五行等议题做了颇具新意的专题研究。 伯克利加州大学历史学系教授戴梅可,与英国著名汉学家鲁惟一召集了来自中国、日本、韩国、欧洲和美国的学者,通过跨文化比较以及对出土文献和传世文献的仔细考察,就以前较为薄弱的领域,诸如性别、科学史和辞章文体等方面提出新的见解;同时也对相对成熟的佛教、道教、法律研究和社会史等领域做了不同于以往的论述。
漢代遣册集中、有序地記録了豐富多樣的名物,是生者對逝者地下生活的細緻安排,不少可與墓葬隨葬品對應,並且這些隨葬品大多數是當時現實生活中的實用物,是古人“事死如事生”理念的具體實踐,更是研究漢代日常生活史的絶佳材料。《漢代遣冊衣食住行類名物集釋與疏證》選取漢代遣册記録的衣食住行類名物進行分類整理,匯集學界已有成果,形成集釋文本,再廣泛收集實物、圖像、文獻等資料加以疏證。
秦汉卷 周振鹤 李晓杰 张莉 著 本卷依据传世文献和出土资料,在已有研究的基础上,分三编对秦、西汉、东汉的行政区划变迁进行了较为系统的考述。 *编为秦代政区,重点对秦郡进行了探究。上篇分区域对秦郡置废分合的过程作了较为系统的论述。篇末则以附章的形式将楚汉之际诸侯疆域的变迁过程进行复原。下篇首先对秦县设置的数目与分布作出估测,随后考辨了秦代具体县邑存在的可能性及其所属之郡。 第二编为西汉政区,主要涉及西汉郡国及其属县的变迁。上篇概述西汉疆域、地方行政制度及西汉郡国建置沿革。下篇以汉武帝十三刺史部辖境为考证区域,分述西汉一代各郡国及其所领县邑侯国的变迁过程,*后展示了两个时间断面的郡级政区面貌。附章对新莽时期的行政制度和政区变化予以考述。 第三编为东汉政区,着重考
北京大学出版社2007年9月出版的《秦汉时期生态环境研究》,是2000年立项的国家社会科学基金资助课题 秦汉时期生态环境研究 (项目编号:00BZS009)的最终成果。结项鉴定等级 优秀 。出版后,《文摘报》2007年10月21日发表书讯,《中国秦汉史研究会通讯》2007年(总第36期)发表书讯,《中国文物报》2008年1月16日4版发表孙闻博书评《领域开拓与史料发掘 读〈秦汉时期生态环境研究〉》,《科学时报》2008年3月13日 读书周刊 B3发表李迎春书评《透过生态史看秦汉》;2008年6月被评为 2007年度全国文博考古十佳图书 ,2009年9月获高等学校科学研究优秀成果奖(人文社会科学)三等奖。 此次增订,补充了初版后新的若干研究收获。增列的部分,有第二部分 秦汉时期气候变迁 中的 5.河西汉简气候史料解读 ;第三部分 秦汉时期水资源考察 中的 7.秦汉关中水利经营模式在北
本书是中国史研究动态编辑部选取该刊自1979年1月创刊以来,陆续发表的关于秦汉史研究领域极具代表性的研究综述文章40篇,内容涵盖秦汉史研究领域的方方面面,对新中国成立以来关于海内外关于秦汉史研究领域研究所取得的成绩进行了概览式介绍。一书在手,秦汉史研究领域所有代表性成果洞悉于心。
Array
《秦汉史》是吕思勉先生四部断代史中的第二部,写于20世纪30、40年代之交,初版于1947年,此后多次再版,是近现代研究秦汉时期历史的经典之作。 本书沿用先秦史的体例,全书分前、后两部分,前半部分为政治史,按历史事件的顺序编排(上、中两册);后半部分为文化史(下册),采用分门别类的办法叙述。政治史贯通精当、一气呵成,将中国秦汉时期历史发展的脉络清晰地展现给读者;文化史通过叙述秦汉时期社会、经济、政治制度与文化学术的历史发展状况,以探求中国历史发展的规律及对现实的裨益,考证翔实、论见独到。吕先生认为,《秦汉史》 叙西汉人主张改革,直到新莽;及汉武帝之尊崇儒术,为不改革而转入观念论之开端;儒术之兴之真相;秦汉时物价及其时富人及工资之数;选举、刑法、宗教各章节,均有特色 。 吕思勉先生研究
本书上下两编,上编 秦汉礼制与律令 ,共计5篇,关注近年来新出土的秦汉律令类材料,集中梳理与礼制有关的祠祀、丧葬、宴饮等律篇、令篇及仪注文本,尤其注重从中发掘秦汉礼仪类律令与礼经之间的内在关联,由此考察秦汉国家通过礼制与律令进行统治的具体方式。下编 六朝隋唐礼学与礼议 ,共计8篇,关注六朝隋唐的礼议,或围绕礼学名家,或围绕专场礼议,或围绕礼议中所呈现的某种经学理念,进行深入分析,并在整体上合而观之,构建六朝隋唐礼议之取证与推理方式的宏观图景。随着社会结构的变动,皇权的逐步强化,朝廷礼议越来越强调理据的明确性与权威性,越来越限缩对 人情 的任意发挥、对经典的任意诠释。礼议方式的迁流,背后不仅是国家权力结构、社会结构的变动,也与学术思想的演进存在着千丝万缕的联系。
全书分三部分依次考察秦汉时期的文化流播、简牍释读、简牍画像的文献互证。其中,在文化流播方面,作者考察的对象既有平民也有吏员,考察的内容既有书写能力的分析,也有书写内容的解析。在简牍释读方面,既有针对某一组出土文献的纵向的深入研究,也有从秦至晋的长时段历史时期下的横向比较分析,还有作者及其领导下的简牍研究小组在历时一年多的居延汉简校读工作中所累积的学术心得。作者在第三部分中着力于简牍画像的释读,通过和文献资料的互证,对史学研究尚存的一些难释之处作出了独到的解读。
中央研究院历史语言研究所创始于一九二八年。史语所创所伊始,即有《中央研究院历史语言研究所集刊》,在《集刊》的本分中,傅斯年所长发表了《历史语言研究所工作之旨趣》,提出新材料、新方法、新工具、新问题等主张,这些主张不但影响了《集刊》文章的风格,对近代史学界也产生了极大的影响。 目前为止,《集刊》已持续出刊近八十年,在近代中国,大部份学术刊物倏起倏灭,能持续到八十年的学刊,确实不多。从这一点来说,我们不能不珍惜这一个得来不易的成果。 史语所从创所开始一直到今天,都是一个多学科、跨领域的研究所,所包含的学门基本上有历史、语言、考古、人类学、文字、文籍考订等,所以《集刊》所收文章的门类也就相当多样。过去一、二十年来,大陆出版界、学术界迭有要求,希望重印《集刊》,作为学术研
《汉晋简牍与制度史丛稿》是吉林大学古籍研究所沈刚教授以汉晋简牍所见地方行政史料为材料,对这一时期的制度史进行考察的一部学术专著,分为四个专题:(1)简牍学研究方 法:主要针对简牍研究史及其与秦汉历史学的关系、整理与研究方法,以及对简牍外缘信息等几个方面进行了探讨。(2)西北地区出土汉简研究:对西北汉简涉及的身份制度、军政 制度等一些具体制度进行了考辨。(3)长沙走马楼三国吴简研究:对吴简中涉及的行政文书制度、人口控制等问题做了考察。(4)汉晋制度史研究:讨论了汉晋时期制度史的几个 具体问题,关注制度变迁及相关影响因素。全书内容主要集中于秦汉魏晋时期出土文献与制度史。
本编年分上、中、下三卷。上卷:《秦朝史编年》(秦始皇二十六年至秦王子婴元年,附秦之先至秦始皇二十五年)。中卷:《西汉史编年》(汉高帝元年至汉孺子初始元年);《新朝史编年》(新王莽始建国元年至汉淮阳王更始二年)。下卷:《东汉史编年》(汉光武帝建武元年至汉献帝延康元年)。本编年在编写过程中,曾得到臧云浦先生的指导和师友们的关心;《东汉史编年》书稿的打印,曾得到梁万斌同志的帮助,一并致谢。
《汉书人物全传》共分四册,分别为《本纪》《列传1》《列传2》《列传3》,删“表”、“志”,存“纪”,将“世家”并入“列传”,全书人物共十二“纪”七十“列传”,人物与《史记》有交叉,汉武帝中期以前的西汉人物,两书都有记述。但由于作者思想的差异和材料取舍标准不尽相同,移用时也有增删改动。《汉书》,又称《前汉书》,由我国东汉时期的历史学家班固编撰,是中国部纪传体断代史,“二十四史”之一。《汉书》是继《史记》之后我国古代又一部重要史书,与《史记》《后汉书》《三国志》并称为“前四史”。汉武帝以后的史事,除吸收了班彪遗书和当时十几家读《史记》书的资料外,还采用了大量的诏令、奏议、诗赋、《汉著记》,以及班氏父子的“耳闻”。不少原始史料,班固都是全文录入书中,因此比《史记》更有史料价值。
史学大师吕思勉是中国近现代学术史上具有标志意义的重要人物。其史学著述丰富,成就卓著,《秦汉史》是其断代史论著中*值得推重的一部。本书初版于 1947 年,后多次再版,是研究秦汉史的*基本参考书之一,已成为中国近代学术史上的经典著作,具有很高的学术价值。本书将两汉政治历史分为十一个段落,即做了全面系统的叙述,又能抓住重点作比较详细的阐释。对社会经济,对政治制度和文化学术,分为许多章节做了细致的论述,其中不乏创见。本书所体现出的史学家的科学精神值得我们后辈学人努力学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