魏晋南北朝是指我国历史发展的一个特殊时段,始于东汉的灭亡,终于隋朝的建立,主要包括三国、西晋、东晋、五胡十六国、南朝与北朝。本书体例严谨,论证详密,资料丰富,语言简洁。无论在政治、经济、文化方面,还是中外交流方面均有作者独到的见解。不失为广大专业工作者和历史爱好者的之书。
洛阳城北的夏门,四方之通衢,人流如织;因为面对北邙山,亦是人鬼殊途之地。夏门外的门亭,自然是迎来送往,好不热闹。大将军梁冀特意把李固、杜乔的尸体扔在夏门外,好让天下人都能看见,即使贵为三公,和他作对就是这般下场。他还下令,如果有人胆敢悼念哭丧,一律以罪论处。梁太后同意杀死 李杜 ,既有维护梁氏家族的私怨,也有对士大夫为维护礼教而迸发出的力量的担忧。 李杜 之死仿佛一曲前奏。二人为了天下的纲纪而被权臣所杀,把汉家天下的和谐表象撕开了一道口子,那个老问题再次被抛出来: 天下到底是汉家之天下,还是天下之天下? 这将成为此后一百年风云变幻的核心,隐藏着汉家是存续还是终结的密码。 《三国前夜》是青年文史作家张向荣的全新历史非虚构力作,接续《祥瑞:王莽和他的时代》,本书主要讲述被新朝洗礼过
本书从曹操的家世写起,讲述了曹操举孝廉,酸枣起兵,反董卓,迎献帝,迁都许昌, 奉天子以令不臣 ,讨袁绍,伐陶谦,罢黜杨彪,营建邺城,与吴蜀对抗,坚守臣节,直至突然病逝,以及曹操死因之谜、曹操墓的发现与挖掘、 曹操七十二疑冢 的来龙去脉,等等。 历史上的曹操到底是奸贼还是忠臣?他为什么到死都没有取代汉室?他是怎样去世的?他到底死在了哪里?他突然病死的真正原因是什么?他是什么时候为自己准备陵地的?他到底葬在了哪里?曹操墓第一次被盗发生在什么时候?是由谁主使的?当时盗出了哪些文物? 作者潘伟斌作为主持曹操墓挖掘的 考古队长 ,以真实史料为基础,对上述问题进行剖析,追根溯源,论证了曹操身上的众多谜团,力求厘清历史发展脉络,还原历史原貌,还原一个真实的、有血有肉的曹操。
本书是柳春新先生以专题论文为基础撰写的一部政治史著作,深入探讨了从汉末王纲解纽到西晋重归统一约百年间的政治变迁。全书从宏观形势、社会风气、政治文化、制度结构、政治事件、家族个案等角度,论述了汉末袁氏政权、曹操政权、曹爽集团、司马氏政权等统治集团的发展演变与斗争兴衰;分析了不同阶段统治者如曹操、魏文帝、魏明帝、晋武帝的治国政策及其利弊得失。从纷乱的史事中,执简驭繁,选取关涉当时政治格局乃至整个时代特征的大问题,做个案研究,各篇彼此独立,又逻辑贯通、相互链接,勾画出汉末魏晋政治演变的基本线索和整体面貌。本书初版于2006年,此次再版,整理者按照作者生前的规划,增补了数篇文章,更为全面地展现了柳春新先生在魏晋南北朝政治史领域的学术成果。本书文风质朴,考证严谨,具有很高的学术价值,是研
在中国历史上,还有比曹操更家喻户晓的人物吗?但是,你真的了解曹操吗?作者连清川想要重新解读的,正是曹操这个 熟悉的陌生人 。本书是一部历史非虚构作品,书写的主题为 历史中的曹操 。作者试图通过对相关历史资料的深入研究和对相关文献的解读,在历史学基础上,运用文学的语言和想象力,还原作为历史人物的曹操更加复杂、生动,不为人知的一面。连清川不仅关注曹操作为一代传奇人物的辉煌胜利,更着重描绘了曹操在追求理想、实现抱负过程中遭遇的挫折与失败。在这本书中,曹操不再是单一的 恶人 或 英雄 形象,而是一个有血有肉、有情感有矛盾的立体人物。
东汉末年,中国北方陷入群雄逐鹿的争夺旋涡。中原战乱,汉人南迁,地处王朝权力边缘的南方,由此进入了人们的视野。彼时,来自南方前线的富春孙氏,从一个小小的县尉出发,经孙坚、孙策、孙权接续经营,成长为江南地方的中坚。在近乎一个世纪的时间里,南方的将军们不仅建立了吴国的伟业,还为西晋末年衣冠南渡奠定了基业。在文学演绎的加持下,孙吴的成就与汉朝的失落辉煌、魏国的璀璨夺目和蜀汉的傲骨铮铮相比,或许略为逊色;但这一有限的成功而不是彻底的失败,是现实政治层面的一大胜利。
本书系中国台湾著名学者刘淑芬先生重要的学术著作之一。本书是在原书基础上的一次重要修订。作者首先以六朝建康城为研究对象,研究了建康城的经济、社会、城市空间、居民、寺院等,并对比与洛阳城的差异,进而研究六朝时期的社会经济、中古都城坊制,是一部研究六朝都城史和城市史的力作,具有极高的学术价值。
公元386 年,代国遗腹王子拓跋珪走马草原、横戈塞上,建立鲜卑魏国,揭开北朝大幕。公元 420年,东晋名将刘裕接受晋恭帝司马德文禅让帝位,建立南朝刘宋,定都建康,相伴滚滚长江的六朝古都开始见证南朝的风雨沧桑。公元589年,北方五十万铁骑踏过长江,陈朝风流后主陈叔宝藏身景阳宫井,南北朝落下帷幕。《南北朝那些事儿》正是描绘了这两百多年神秘而又辉煌的历史。
本书将孙吴至西晋时期长江中下游的墓葬视作连续变化的整体,对其进行考察,并结合既有考古学研究成果、历史文献记载和相关史学研究成果,在特定历史背景下,具体而微地诠释墓葬所反映的社会、政治、文化之特征与变化。本书的研究,将有助于进一步明确孙吴及其后西晋时期,南方地区考古学文化在中国考古学文化发展史中的定位,也是推进考古学研究 由物及人 进程的一次尝试。
《魏晋南北朝文学史参考资料(繁体版)》为套装书,分为上下两册。本书对所选作品作了比较详尽的注释,历代各家之说凡有可取者均酌情采录。附录部分包括作家本传、以及对作家作品暸解评价上较重要的有关资料,可供教学和研究参考。本书还增加了作者小传(或作品介绍),简要地叙述了作家的生平、作品的思想艺术价值,及其在文学史中的地位,对一般读者或许略有帮助。
本书以魏晋南北朝谥法制度为研究对象,搜集考证了这一时期谥法著作、吐鲁番《谥法》残本的内容特点及出土墓志中谥字刻写的实际样态,探讨了这一时期皇帝、后妃以及太子、宗室、外戚、官员、隐逸人物的谥法理论建构、礼仪范式、得谥程序、实际操作、谥号用字字数等,多维度、全方位地分析了魏晋南北朝谥法制度发展变化的深层次问题。本书对于推进中国古代礼制、古代社会政治等级制度及官僚制度的研究具有一定学术价值。
《三国志》是由西晋史学家陈寿所著,记载中国三国时期的断代史,同时也是二十四史中评价*的 前四史 之一。全书一共六十五卷,《魏书》三十卷,《蜀书》十五卷,《吴书》二十卷。《三国志》名:为志其实无志。魏志有本纪,列传,蜀,吴二志只有列传,陈寿是晋朝朝臣,晋承魏而得天下,所以《三国志》尊魏为正统。《三国志》为曹操、曹丕、曹叡分别写了武帝纪、文帝纪、明帝纪;而《蜀书》则记刘备为先主传、刘禅为后主传;孙权称吴主传,记孙亮、孙休、孙皓为三嗣主传,均只有传,没有纪。这次将此优秀典籍译为现代白话文,为的是让更多的读者能轻松阅读到此部经典。
本书为讲谈社《中国的历史》中的 后汉三国 的一卷。 《中国的历史》为日本讲谈社百周年献礼之作,是日本历史学家写给大众的中国通史读本。丛书自上古到近代,内容含概量大,撰述者均为日本该领域的代表性学者,作品大多构思巧妙,写法轻松,观点新颖,富于洞见,但同时又吸取了近些年来的诸多学术成果,利用了*出土的史料,是一套可读性与严肃性兼备的重磅历史佳作。 本书一是将三国历史与文学作品《三国演义》进行比较,剖析它们之间的异同和真伪;二是将三国历史置于古今东亚世界中进行解读,分析和比较中、日、韩相关历史文化的相互影响、交融和异同;三是本书虽然是以文学研究家的身份撰述的普及性三国历史,但是著者是以史学的、学术性的、严谨的态度进行撰写的,可以说是一部以史籍原典和考古资料为依据而追求真实的三国
魏国(公元前403~前225年),姬姓,其辖地包括今山西南部,河南北部和中南部,陕西、河北部分。战国初年,魏国任用李悝进行变法,废除了世卿世禄制度,是最早任用布衣卿相的诸侯国。平民中贤能之士的大量选拔任用,成就了战国初年魏国的霸业。魏国是法家文化的发祥地,李悝所制定的《法经》是我国第一部比较完整的成文法典,是后世封建王朝法典的蓝本,对我国后代法典的形成有重要意义。河南汲县发现的魏襄王墓中出土了大批竹书,即《汲冢周书》,是研究古史的珍贵史料。魏文化是先秦时期最重要的、最发达进步的诸侯国文化之一,魏国史的研究有重要的学术价值。
三国,中国历史上最精彩莫测、最具启发性的时代之一。《寻真三国:战争、生活与人物》为香港大学博士、历史学者陈万雄重走三国兵争故地, 在场 感还原三国时代脉络与真相的图文力作。 《寻真三国》以战役为编撰主线,沿 群雄竞起 转折之战 三强鼎立 再造一统 四大篇章展开叙述,穿插以 神仙思想与道教兴起 曹氏与邺城 真假赤壁 金牛古道与沿线要塞 等22大亮点专题,采用多达490张实景照片、50幅示意地图 、34个知识图表,立体呈现和解析了烽火三国的战史权斗、地缘密码、世变人心、经济文化 陈万雄博士不但精研三国历史多年,更游走神州数十载,搜集和拍摄了大量与三国历史、社会、文化相关的证据与图像。《寻真三国》便融合了其对正史资料的研究,对文物、民俗、诗画文学的爬梳,对历史现场的实地勘察,并辅以图文并重、富于视觉张力
《三国志》与《史记》《汉书》《后汉书》并称 前四史 。《三国志》共六十五卷,由我国著名史学家陈寿撰写,他在尊重史实的基础上,以简练、优美的语言为我们绘制了一幅幅生动的三国人物肖像图。 《三国志精选新绎》选取《三国志》中主要人物纪传四十五篇,以人物为中心,按三国鼎立形成的历史演进分为六编,讲述了东汉末年的军阀、曹刘孙三家的兴起、魏蜀吴三国名臣武将和一统三国的人物。通过剖析代表性人物的人生经历,展示三国兴衰史以及背后的历史观和历史发展规律,史料丰富,思想性强。同时让读者深刻感受到三国时期风云人物的智慧谋略,以及历史经验与教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