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在20世纪20年代初来到中国游历,反对同胞们沉迷于租界中享乐的生活态度,利用最基础的交通工具和徒步,深入中国广阔的南方地区,足迹遍布上海、浙江、江西、福建、广东、海南、广西、云南、贵州、四川、湖南等省的乡村市镇,广泛接触中国社会的各类人群:军阀、进步学生、租界买办、贫苦乡民、传教士、手工业者,等等。用文字和相机记录下1924年中国南方地区的市井生活细节,总体来说,是非常真实的社会画卷。
1937 1949年,北平深陷重重危机。日伪的统治、战乱的动荡、经济的崩溃以及各种运动严重冲击着这座城市的政治经济秩序,百姓生活愈发艰难,传统婚姻家庭关系也因此摇摇欲坠。 本书借助于档案馆里保存的海量民国时期司法案卷,透过历史的尘埃,还原北平底层妇女的生活境况与内心世界。对于档案中频繁出现的 通奸 诱拐 重婚 等法律案件,作者试图揭示其背后的真实原因:战时经济失衡、粮食供应匮乏,使传统上依赖丈夫养活的妇女陷入绝境 种种犯罪行为,实则是她们迫于生存不得已采取的自救手段。不同于同时代活跃在公共领域的精英女性,这些游走于灰色地带的贫困妇女,只能借助于市井 潜规则 ,在法律和制度的缝隙中谋取生路。她们的经历满载底层小人物的血泪心酸,却也呈现出一段被宏大叙事忽视的真实历史,以及一个建立在非正常经济基础之
本书以蒋介石日记为主要依据,辅以其他国内外重要相关史料,带领读者探寻蒋介石的生平及内心世界。在本书中,杨天石通过大量引述和分析研究蒋介石日记,以扎实的学术功底及权威的资料,以专题的形式向读者展示了青年时期的蒋介石、参加革命的蒋介石、**次国共合作时期的蒋介石、内战时期的蒋介石、抗战时期的蒋介石、家庭生活中的蒋介石等等。通过史料的挖掘,走近人物的内心世界,探寻其思想发展历程,带领读者追寻真实的蒋介石。 本书于2008年由山西人民出版社出版,曾获全国31家媒体及中国图书学会共同评选的 年度十大好书称号 。此次插图增订本。一方面,对原版的文章进行部分调整,删除个别篇目,增加杨天石先生的一些**研究成果;另一方面,配上珍贵的图片资料,如蒋介石日记原件影印、台湾及美国关于蒋介石的重要文档影印资料,蒋
本书是著名历史学家周策纵先生的代表作。全书分为上、下两编,上编集中细致地描述了五四运动的成因、社会支持力量和发展经过,厘清了由学生发动的 五四 事件如何一步步扩展为一场全国性的政治爱国运动;下编剖析了五四运动对政治、社会、文学和思想领域的影响,全面而系统地论述了新文化运动、文学革命以及当时的各种社会政治思潮。作者引用的资料翔实,论证客观,对新式知识分子的社会功能和历史命运进行了深入的分析和研究。本书呈现了一幅完整的 五四 历史图景。
《剑桥*史(1912-1949年)上卷》是《剑桥中国史》系列丛书中的12卷的中译本。 主要论述国民党定都南京以前的历史。 本书分12章,分别由费正清、费维恺、安德鲁 J内森、詹姆斯 E谢里登、陈志让、计华茨、李欧梵等亨誉世界的著名学者撰写,反映了国外中国史研究的水平与动向,具有较高的学术参考价值。 书后还附有详尽的书目和论述各章有关资料和论著的书目介绍。
本书以中国内陆城市成都作为研究对象 ,以 叙事 的方式考察公共空间 、下层民众、大众文化和地方政治的关系,将 街头文化 作为中心,展示街头出现的各种文化现象 从城市的外观 、民间艺人的表演到民众谋生的方法以及对街头的争夺等。 下层民众的日常生活与街头有着紧密联系,他们创造并生活在这种文化之中。当改良者试图对街头的使用进行控制时,便引起了下层民众为其生存空间的斗争。随后在革命运动中,民众又以街头作为政治反抗的舞台。在民国初年的政治动荡中,民众和精英为共同利益而合作,组织自卫活动捍卫他们的生存,同时也是维护他们的传统生活方式。 与以往研究的角度不同,本书力图把人们的注目焦点从精英转向民众,从沿海转向内地。
袁世凯、段祺瑞、冯国璋、张作霖、吴佩孚 军阀混战,武夫治国,帝制转型 政变,暗杀,学潮,工潮,政争 1895 1928年,是中国由帝制向共和摸索的历史转折点,各路军阀相继登上历史舞台,成为影响清末民初历史进程的重要政治力量。复杂的历史线索无形中阻挡了人们认识这一重大历史时期的脚步。 本书结合民国报人陶菊隐的亲身经历及其所掌握的丰富史料,复原了这一时代的历史细节,基于 当时人述当世史 的优势,客观、理性地为读者塑造出宏大的历史现场,铺展开那个动荡年代的历史画卷。凭借深刻的洞察力和生动的文字表现力,陶菊隐先生将长达三十余年的军阀风云娓娓道来。既注重历史事件间的关联,又细腻刻画出人性与世态炎凉;既体现出严密的逻辑链条,又拉近了读者与历史的距离。
一个 现代 国家既可融汇一体,又能兼容并蓄,既有明确的自我认同,也能以平等的地位竞逐新市场、新技术、新观念。本书以16世纪末作为叙述的起点,展现了中国的社会、政治、经济、思想文化等方面的变迁,怀着同情之心回顾中国走向现代过程中遭遇过的机遇与挫折,认清中国问题的缘由,以及中国人该凭恃何种知识、经济、情感来解决这些问题。 史景迁作品系列: 《追寻现代中国》 《中国纵横》 《雍正王朝之大义觉迷》 《太平天国》 《改变中国》 《曹寅与康熙》 《康熙》 《大汗之国:西方眼中的中国》 《王氏之死》 《利玛窦的记忆宫殿》 《胡若望的疑问》 《前朝梦忆》
近代史家杨国强教授最新力作。他以隽永的文笔带领读者走入20世纪初年的历史场景,重现晚清末期至民国初年这一过渡时代的思想、政治与社会:数千年来的历史中国在层层分解中走向支离破碎;时人以变应变、各自恢张的新法和西法在现实中国却一败涂地。这期间,科举停置、变法立宪、辛亥鼎革及新文化运动次第登场,以前所未有的广泛程度造就了一种 速成的近代化 。作者透过这一段历史的矛盾、错杂、人物之多变和世事的纷乱,寻究这种激变、剧变挟前所未有的烈度和深度造成断裂、脱节、摧折乃至四分五裂的由来、内涵和结果。 解题:梁启超将近代中国喻为初离海岸而放于中流之扁舟,是谓 两头不到岸 。 中国自数千年来,常立于一定不易之域,寸地不进,跬步不移,未尝知过渡为何状也。虽然,为五大洋惊涛骇浪之所冲激,为19世纪狂飙飞沙之所
本书是一部关于张家口以及察哈尔地区的影像志。涵盖近80年历史,图片涉及外国来华摄影师、民国时期国内摄影师、革命战争时期红色摄影家的作品。作者对这批影像进行重新构架、解读,形成大好河山、路的命运、吾乡吾民、古迹考史、 美丽世界 、巅峰时刻六个部分,展现了察哈尔地理生态,社会百态,交通建筑,历史古迹,日军将摄影作为政治工具粉饰太平、掩盖事实的行径,以及中国老一辈摄影家沙飞、石少华、刘峰等在晋察冀一带开创革命摄影事业,创办出版《晋察冀画报》等内容。全景式展现了这一地区的历史人文。
本书立足大量历史资料,通过生动的描述,再现了抗战时期来华帮助或直接间接参与中国抗日战争的外国友人与中国军民并肩作战的历史场景。作者选取对中国抗战作用较为显著的宣传、军事、医疗、文化教育、难民救助等领域,将个体研究和群体研究相结合,既着眼于外国友人对中国抗战的援助,亦着眼于中国抗战对外国友人的影响,考察中国的抗战为何能得到国际社会的广泛支持和援助;不仅论述外国友人如何帮助中国,探究他们的共性和差异,也探讨中国人民的抗战、国共两党的内外政策如何深化了外国友人对中国和中国人民的感情,强化了他们援助中国的行动。本书为研究抗战时期的国际关系和国际合作提供了丰富的史料和学术视角。
在近代化过程中,中国的县制经历了各种改革和演变,主轴是 官治 与 自治 两种基本模式的相互排斥与结合。《官治与自治:20 世纪上半期的中国县制》在简述中国古代县制的基础上,对清末、北洋政府时期和国民政府时期的县制演变进行了系统、翔实的研究。研究重点包括:各时期县制改革的指导思想,官治与自治的县行政组织及职能,区乡地方自治组织和运作,县级国家财政与自治财政制度,县政人员的考试、任用、考绩制度,以及县制演进背后的社会变动等。
淮海战役(国民党称为徐蚌会战)是中国人民解放战争中三大战役之一,是在以徐州为中心,东起海州,西抵商邱,北自临城(今薛城),南达淮河的广大地域内进行的。 淮海战役自一九四八年十一月六日开始,到一九四九年一月十日结束,历时六十五天。 淮海战役是国共双方武装斗争中决定全局胜负的一个规模*的战役。这个战役充分反映了国民党发动反共反人民战争之不得人心,其失败乃是历史发展的必然规律,同时也从另一面显示了*军事思想的伟大和英明。为了研究这段历史,我们收集、整理了有关资料并编纂此书,以供兵家和史学家参考。收入本书的资料,均为参加淮海战役的原国民党军将领所提供,是他们亲身经历的记录。为了如实地反映淮海战役中国民党军的实际状况,在编审过程中,我们对有分歧的重要问题,一时难于核实的,则多说
九一八事变爆发后,是引入第三方因素国际性地解决中日矛盾,还是局限于中日两国而单独解决中日矛盾,此为中日之间的重大分歧点。本书以中国外交为主线、日本外交为辅线,探究双方围绕这一分歧点而展开的战略博弈。方法上,本书在兼顾中日、双向比较的同时,重视将中日双边关系置于中日美苏德等多边关系之中加以宏观检讨。布局上,第一章至第五章以1931 1937年为对象,通过考察两国在处理九一八事变的方针与对待 直接交涉 的态度等问题上的政策演变,追踪双方在大战略的对峙中走向全面战争的过程;第六章至第十二章以1937 1941年为对象,基于对重大节点与事件的连续性的个案研究,论证中方对国际解决战略的修正与坚持,剖析日方在大战略上背离单独解决的初衷而挑起多国战争的路径与背景。
本书将河北抗战作为中国抗战和敌后华北抗战的一个典型来研究。着力从中华民族抗战与中国未来前途的新视角、新高度,依据新的资料,吸纳新的成果,考察 九一八 事变后中日民族矛盾聚焦河北地区和国共两党由分裂内战转变为合作抗战的进程,阐明河北成为全国抗战爆发地的必然性;考察全国抗战爆发后国共两党及各阶层政治动向,阐明河北成为敌后华北抗战堡垒和反攻前进阵地的必然性;考察日本在河北的暴行,揭示日本侵华战争失败的必然性;考察敌后抗日根据地斗争、改革与建设的政策、举措与河北社会的深刻变革,阐明抗日战争成为中华民族复兴的转折点和中国共产党成为中国命运的决定力量的必然性。从而,使这部《河北抗日战争史》更准确、全面、系统、科学地反映出河北人民14年抗战的历史进程、显著特点、主要贡献和深远影响。
1940 年到 1946 年,美国作家格兰姆 贝克走访了当时中国十多个极具战时特色的城市,详细记录了所见所闻并整理成书。贝克从香港出发,经柳州抵达重庆,又跟随路易 艾黎长住宝鸡,随后转至洛阳等城市,*后停留在北平。一路上,作者一方面记录了上至高级政府官员、部队军官商贾富户,下至工人、贫苦市民、农民、难民等不同人的生活和状态;另一方面,描述了日军轰炸柳州、重庆、洛阳等城市的情景,记录了中国军队对抗日军侵略的战况,以及美国政府、军队在中国的举措和表现。 在记录和呈现当时中国社会状态的同时,贝克也写下了自己的思考与分析:国民党逃到台湾是无法避免的,中国共产党的胜利是不可避免的,美国对华政策的偏差与失误是源自对中国的不甚了解,等等。此外,贝克还以其丰富的学识,对中国社会和美国社会进行了比较
20世纪初,受西方入侵的影响,中国乡村经济发生了一系列变化;与此同时,国家竭力扩大和深化其对乡村社会的权威。作者深度解析1900 1942年华北乡村在政治权力渗透下的变迁,通过细致的个案研究,展现了在国家政权现代化的大背景下华北乡村的社会、政治、经济交织维系的场景,提出 权力的文化网络 国家政权内卷化 理论,在海内外史学界产生了广泛影响。
《平津战役亲历记》收录的文章,绝大部分是原国民党将领的亲身经历的记录。考虑到战役发展的特点,还选用了战役期间曾为和平解放北平进行过活动的前国民党北平市党政官员的回忆文章。鉴于绥远和平解放同北平和平解放有特殊的密切关系,能更深一层地理解平津战役胜利的深远意义,特收录了一组记述绥远和平解放的文章,单独编为一章。《平津战役亲历记》的文章生动真实地记述了战役中国民党军的军情、战况和政治斗争(特别是和平解放北平、绥远)的情况,其中包含不少军事的和政治的经验,可作为军事学家、历史学家和广大读者了解和研究这段历史的参考。
中国古代,直至清末,官方(朝廷)一直留存的是邸报、塘报、宫门抄,并没有近代意义上的报纸。在清末新政之后,各地的督抚大臣开始着手近代官方报纸的创立,如《北洋官报》《南洋官报》《秦中书局汇报》《湖北官报》《并州官报》等等。官方报纸的设立,在于流通信息,有助于时代进步,但是地方州、县常常拖欠报费、邮费,也令不少官报入不敷出,濒临破产,这期间突显了 新 与 旧 的矛盾和冲突。本书的价值在于梳理清末官方报纸的历史脉络,再现晚清官方报纸从无到有、举步维艰的过程,也解读了当时封疆大吏和朝中重臣对近代官媒的不同态度,以及近代新闻报刊如何影响了历史走向。
*卷 傅林祥 郑宝恒 著 本卷依据各种政府公报、全国行政区划表、内政年鉴等官方资料及各省年鉴、新旧方志、地图、文集等对*时期地方行政制度与行政区划的变迁过程进行了详尽的考述。 全卷分为三编,注重全面掌握*手的原始资料,并充分吸收*的研究成果。 绪编简述民国时期对行政区划变化产生过影响的各个政权从产生至消亡的过程。 上编阐述民国时期各种政权的地方行政制度的变化过程及特点。 下编分述各个行政区划个体,包括由国民政府划定的各省、直辖市、地区从清末到民国末年的具体变迁过程,以及中国共产党领导的革命根据地与日本扶持的伪政权统治地区的政区变化。 本卷对辛亥革命爆发后南方各省的行政区划改革与变动,民国初年黑龙江省呼伦贝尔地区 自治 对当地行政区划的破坏,直隶、山东、河南等省的县佐设置过程,以及民国
陈旭麓先生曾言: 辛亥革命后的山重水复是 五四 运动兴起的背景, 五四 运动促进马克思主义的传播和中国共产党的诞生,而后有国共合作,而后有五卅运动,而后有国民革命的北伐战争,它的伟大意义将这样历史地表达出来。 这段话是本书的思考缘起,提供了理解五四运动的钥匙。本书希望打破五四研究由来已久的 北京中心主义 和 革命消解主义 ,从 地方视野 出发,展示中国各区域,尤其是江浙地方上五四运动发生、拓展、延续的机制;中心对各地方强度有别,路径多样的影响和地方人士那些不能被中心消解的主体性和被中心激发出的主体性。同时,本书也希望立足 长程革命 ,考察 五四 的剧本和 五四 的舞台,揭示干革命者、说革命者和不革命者的实际人生和身心演变,以在20世纪中国革命史中真正理解 五四 。
辽沈战役是中国人民解放战争中有决定意义的三大战役中的*个战役,是在辽宁省西部和沈阳,长春地区进行的一次空前规模的大歼灭战。 历时五十余天的辽沈战役,以歼灭国民党军四十七万余人和解放东北全境的辉煌战果而胜利结束。 本书收录的文章,都是参加过辽沈战役的原国民党将领亲身经历的记录,它生动而真实地记述了当年国民党军官兵的心理状态和作战实况,中间也包含了不少军事上的经验。为了阅读和研究方便,书中附录了《辽沈战役前后东北地区国民党军大牢记》,核定了《辽沈战役国民党东北 剿总 指挥系统和战斗序列表》,《回民党东北 剿总 直辖部队及有关单位表》,绘制了战前态势和战役经过要图,并收集了一些历史图片。
红色金融的建设和发展是中国共产党在新民主主义时期伟大事业的重要组成部分,而货币作为金融的核心,为党的事业的发展壮大,乃至新中国的建立作出了重要贡献。金融是现代经济的中心,知史可以察今,学习红色货币知识,增强经济发展信心,助力金融事业发展,能够更好地为当前的经济工作服务。 《红色货币简史》从近代革命史的高度以及从经济史、军事史的专业角度,详细介绍了红色货币的发展历程,充分肯定红色货币的重大意义。本书尽可能用通俗的语言和活泼的文字介绍那段峥嵘的岁月,并配有金融趣闻、金融人物以及一百多组(二百余张)货币彩图,以期更好地激发现代读者阅读兴趣,达到雅俗共赏的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