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的民族之所以能够在世界民族之林中生生不息,绵延不断,根本在于一代代先贤将文化、精神、品格浓缩在竹简,在纸张,在字里行间,一代代华夏子孙以典籍为媒,在经典中汲取向前的力量,薪火相传。 典籍不应束之高阁,因此《典籍里的中国》从各朝撰写的二十四部史书里面,选取 文化圣贤 帝王将相 巾帼佳人 名士知己 四个维度,解读历史上的那些人和事,让典籍不再晦涩难懂,让现代人爱上历史,爱上我们的传统文化。 多读经典,于个人而言,可以拓展我们人生的长度和宽度;于民族而言,可以夯实我们的文化厚度,把中国人的精气神一代代传承下去。 帝王将相:君臣交手,波诡云谲,王朝命运的启示录 在中国历代典籍中,对他们有浓墨重彩的一笔,对今人或有借鉴可取之处,或有警示告诫之意。他们是毁誉参半的传奇帝王,他们是愿得一人,
真实记录了抗战期间具有影响的25个大战役:平津作战、冀察作战、太原会战、淞沪会战、徐州会战、武汉会战、南昌会战、长沙会战、随枣会战、枣宜会战、中条山会战、湘赣鄂作战、豫湘桂鄂大作战、远征凯歌。以战役为背景,突出介绍指挥将领的特点,作战的细节。同时也有蒋介石抗战思想演变、 国民党的备战举措和国民党的军事预案。
《纲鉴易知录》是清朝康熙年间,浙江山阴文人吴乘权和他的朋友周之炯、周之灿合作编纂的一部中国通史读物。吴乘权等以为《资治通鉴》 卷帙太烦,岂能一概记诵 ,因此起意编一部篇幅适中繁简适度的历史书。《纲鉴易知录》时间跨度从太古神话传说时代直到明,按照确定好的体例编排好史料大纲,在 纲 下直接叙述历代史实,在特定正统观指导下形成连续一贯的编年时间线索,对于清代中后期的人来说,是一部相当完整且明晰易读的中国通史。
蒋纬国是蒋氏家族的重要成员。他八十一年的一生,经历了中国现代史上大部分重要时期。他的身世与经历,他的婚姻与家庭,他与蒋介石、蒋经国的关系,他晚年的政治抉择,都曾经是社会高度关注、影响政情发展的内容。这部由他口述的自传,完整地记述了他的一生。
起源于图绘的中国古文文字,是历史悠久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一笔一画中,隐含了先民言语的符号。象形的文字可以反映创字时的生活环境、使用的工具、生活的方式,甚至是处理事务的方法和思想观念。以分析古文字来探求古代社会的具体状况,可以解读古文明的重要信息。 本书是作者于加拿大多伦多大学东亚学系讲授The Written Word in Ancient China一课的教材。作者将文字学与考古材料、人类学知识相结合,用421个古文字巧妙地重构了中国上古时期的社会生活途径,囊括了文字、古史、渔猎、畜牧、农业、谷物、冶金、工艺、饮食、衣服、居住、交通、生命、娱乐、商业、医学、战争、祭祀、天文、方向与四灵等各个方面,在解析文字神秘起源与其意蕴、字形流变之外,更诠释了中国古代社会几千年来的发展脉络。
《中华国学文库:廿二史劄记校证》是清代史学家赵翼的一部著名的读史札记,书中对各朝正史的编撰得失作了系统的论述,并综合分析、考辨、订正了重要的史实。王树民先生所作《校证》,对其书中引用的资料逐条校核,纠正了原著的不少错误。《中华国学文库:廿二史劄记校证》1984年由中华书局出版,后整理者又对全书内容作了修订补充,2001年出版了《中华国学文库:廿二史劄记校证》的订补本。这次改版,将原作为附录的百馀条订补依次散入各卷校证之中,体例一仍其旧,以便读者使用。
《礼记》是中国重要的典籍之一,郑玄注则是重要的《礼记》注本。自郑玄注行世至今,二千余年,传本寔繁,其文字舛互,指不胜屈。王锷教授致力《礼记》、郑注有年,前以宋本纂图互注礼记为底本,汇校唐石经、宋抚州公使库刻本、婺州蒋宅刻本、日本足利学校藏本等二十余种版本,撰得《礼记郑注汇校》,深得学界肯定。今在此基础上精订文字,细裁校语,厘为《礼记注》,以期通行,方便各界读者使用。
本书全书分三编:“两宋财政发展史概述”、“两宋财政的收入与支出”、“宋朝财政的管理体系与设施”。本书概述两宋财政的发展,将其划分为全盛时期、熙丰改革时期、北宋衰亡时期、南宋“中兴”时期、南宋没落衰亡时期这样五个阶段,从整体上对两宋财政进行客观描述,描述两宋300年间财政沿革的史实,分析前后间的因果关系。对宋代财政开支中一些零杂但又十分重要的项目,如祭祀、兴学、农田水利、城池桥道、赈灾、蠲放等等,也开创性地进行了探讨。利用各类文献和数据资料,通过谨慎的分析与鉴别,使本书对宋代财政全局的把握,建立在一个扎实的基础之上。通过本书的研究,理清了宋代赋税与征调、中央与地方,以及中央各财赋系统相互之间的关系。
......
《刘孚周日记》是江西省近十余年shoubu被发现并整理出版的晚清私人日记,意义重大。日记真实记载了作者于光绪二十年甲午(1894)和光绪二十四年戊戌(1898)两次进京 会师的详细经历及见闻,反映了南浔铁路在20世纪初收回路权背景下探索商办模式的艰难状况,对陈三立与《时报》主编汪饴年关于 卖路 论战的情况记录详实。同时,作者也在 相当程度上记录了有关浙路风潮的发展演变过程。日记中关于李有棻、陈三立、汤寿潜、陈宝琛等人的信件及往来函电,有少量目前尚属仅见。作者交游广泛,日记中对晚清民国的不少重要历史人物均有涉及。对晚清科举史而言,日记亦提供了极有价值的生动素材与一手资料。
《岁时广记》总计四十二卷,是一部以节令时俗为主的类书,涉及农事生产、日常生活、祭祀祈祷、服饰饮馔、游乐诗赋、养生诊疗,甚至历史典故、神话传说,民间故事,希冀集天上人间之大成。 遍览全书,我们会发现古代人们的生活是与岁时紧密相联的,不同的季节会有不同的活动,孟春应有杏花雨饮桃花水,仲夏应有黄雀风置清凉珠,中秋应有鳜鱼肥喝菊花酒,季冬应有暖玉鞍扣冰鱼。读来风韵、朴实、有趣,画面感油然而生,字里行间俨然是一幅幅古代生活的画卷。 搜节物之异闻,考风俗之悠尚,手编心辑,博而不繁。 正是本书*好的概括,它是我国历史上现存资料*丰富的民俗资料图书,堪称民间百科全书。且因成书在宋朝,保存了许多现今已经散佚的图书内容,如《岁时杂记》《四时宝境》《辇下岁时记》《缙绅脞说》等,可谓弥足珍贵。
本书是中世纪波斯著名政治家、史学家拉施特(1247 1318)主编的一部久享盛名的世界史名著,是研究中世纪亚欧各国的□□,特别是蒙古史、元史和我国古代北方少数民族史,以及研究古代游牧民族社会制度、族源、民族学的重要资料。
本书稿是著者积近二十年之力对中国古代史史料学教学和研究的成果。书稿语言精简,内容翔实丰富,对中国古代史史料学的成果进行了极其细致全面的阐述和研究,全书共分两编十七章,编基本按照时代分述先秦史到清史史料的基本史料,亦稍涉志书、类书和《十通》等史料。第二编分述如何应用版本学、校勘学、训诂学、年代学、避讳学等知识对史料进行鉴别和使用。末附《历代帝王世系名讳表》《书名索引》《主要参考书目》。本书稿结构完整,语言精简,涉猎较广,叙述详尽,堪称杰作,足见作者的积累、识见和苦心孤诣。
本书是中世纪波斯著名政治家、史学家拉施特(1247 1318)主编的一部久享盛名的世界史名著,是研究中世纪亚欧各国的历史,特别是蒙古史、元史和我国古代北方少数民族史,以及研究古代游牧民族社会制度、族源、民族学的重要资料。 本书原包括四个部分,每一部分为一编,每编包括若干卷。第一编为蒙古史,第二编为世界史,第三编为世系谱,第四编为地理志。第三、四编未流传下来。第二编原书尚未整理编就。现在翻译出版的是第一编。本编包括三卷。第一卷为部族志,并记述成吉思汗及其祖先的事迹。第二卷主要叙述成吉思汗继承者的史事。第三卷写波斯伊利汗国史,包括旭烈兀汗、阿八哈汗、贴古迭儿汗、阿鲁浑汗、乞合都汗、合赞汗等的传记。第一、三卷又分两册出版。
《百将传》是由北宋东光人张预根据历代官修正史的军事人物传记编纂而成,是一部中国古代名将的传记合集。当时正史包括《史记》到《新五代史》十七本史书,又称之为十七史。张预从中摘要节录宋以前的历代一百位著名将领,为他们分别列传,编纂成册。编者将全书进行了重新梳理,对重要字词进行解释,对其中一些地名、事件进行了考证和注释,对每篇传记都进行了今译,并且对每篇传记进行了评析。该书的编排有利于读者阅读和理解,并以更为客观的眼光对古代名将做出评价。
《金史纪事本末》,清李有棠撰,52卷。光绪十九年(1893年)与《辽史纪事本末》40卷同时初刻,后经不断修订,引用书目达510种,事无巨细皆详加考辨,考异以小字夹注正文之中,又崇尚转述,故小字过半。 光绪二十九年(1903年)由江西学政吴士鉴上奏朝廷,称 纪述淹赅,考定完密 ,为 乙部中不朽之作 。《金史纪事本末》重视政治兴衰,于社会经济较少涉及。
清史学家阎崇年先生倾六十年心血的力作《 清朝开国史》(修订本),分上下卷,33章,130余万字,史料弘富,结构谨严。本书视野开阔,将明清易代史事置入16至17世纪东北亚等大变局之中,展现各方势力的交错与消长,探讨农耕、森林、草原、高原、海洋等文化板块的互动与激荡。本书聚焦辽东争局,以萨尔浒、沈辽、宁远、北京、松锦、山海关等重大战役串联历史文脉,完整讲述了自万历十一年(1583年)努尔哈赤起兵到顺治十八年(1661年)南明永历政权结束的中国历史。兴亡更替,殷鉴不远。
本书作者通过广泛查阅传世文献中的唐人别集和总集以及出土文献中的隋唐石刻资料,历时四五年,集得350余篇隋唐僧尼碑志塔铭,逐一进行了校勘考订。在文献来源上,录文力求原始、准确、可靠,从而为隋唐相关僧尼及其他历史研究提供多方面新的史料。 本书所录,多未见高僧传等史籍记载,是能补传统相关史料之不足。作者仿照《唐代墓志汇编》做法,标题为年号加编号、碑铭标题、碑志时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