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代中国史学家文库?文明的对话:中西关系史论》是“当代中国史学家文库”系列之一,书中包括了“新发现锡乐巴档案中的华德铁路公司合同”;“晚清的宝星制及锡乐巴档案中的宝星执照”;“从外交译员到汉学教授——德国汉学家福兰阁传”等内容。
本书记述戈尔巴乔夫当选苏共总书记前的亲身经历以及他个人的家庭生活及与其知心友人间的关系;他当选总书记后进行改革的理念及活动。其中戈尔巴乔夫本人对改革事业的思考与理念、心理活动等等方面的细腻记述、 事过境迁 后的反思以及对自己行为的辩解,官僚、派别间的明争暗斗,是任何其他书刊无法取代、独一无二的珍贵资料。
避讳在中国延续了几千年,至今对人们的思维仍有影响。避讳无疑是一个极富民族特色的中国古代文化现象。其使用之普遍、时间之持久、对社会文化影响之大,都是异域文化所没有的,也是现代人所难以想象的。它并不是一种简单的文字替换删改游戏,在中国古代社会,避讳通常具有极强的政治、文化意味,曾经有不少文人学士为此付出过鲜血与生命的沉重代价。它是封建制度下的一种文化标识与陋习,但也不可否认,在其背后有着十分丰富复杂的文化蕴涵。对这一现象进行梳理分析,总结其内在发展规律,揭示其隐藏的文化奥秘,是一项具有重要学术价值的工作。本书详细叙述了避讳在中国的起源、演变和各朝代避讳的特点,穿插了大量的安全,不丰富的学术含量,而且行文流畅,可卖性强。
《中国酒史》一书由山东出版社2010年9月出版,全书43万字。作者王赛时为山东社会科学院研究员,长期从事中国酿酒历史研究,这部《中国酒史》整整写了20年,可谓是厚积薄发之作。《中国酒史》是中国有史以来部专门研究“酒”的史学专著。全书沿着历史发展规律来解读中国酒的起因与变化过程,上起史前遗迹,下及晚清,采用了大量的手历史资料来考证中国古代酒产品和酒生活,分时段、分朝代解读了中国酒历史的发展走向和文化要素。同时,对历史上出现的各种名酒进行了起源考证和定位、定质分析,从而把中国酒的历史风貌完整地展示出来。
河南新密李家掏遗址经2009-2010年两度发掘,发现数以千计的石、陶制品等文化遗物,分别出自旧石器时代末期、新石器时代早期以及裴李岗文化等不同阶段文化层,填补了中原地区旧、新石器时代间空白,为探讨嵩山东麓农业等课题提供了丰富资料。《李家沟遗址与旧新石器时代过渡嵩山东麓农业起源研究》以上述发现为基础,从地层、古环境、石器与制陶技术、生计方式与栖居形态演变等多视角,综合探讨嵩山东麓旧、新石器时代过渡等问题。
身体史的研究可以限于生老病死的基本经验,也深具潜力发展出对国家、社会乃至宇宙的各种譬喻。李贞德主编的《性别身体与医疗》主要从性别化的身体观和医疗化两个角度,收录探讨性别、身体与医疗交互作用的9篇论文,其中虽涉及对性与美的欲望,但大多则专注于产育的母体。这或许更能反映传统社会,其中身体最重要的功能是生产与再生产,而非引诱或放纵;身体最常体验的挫折是吃不饱穿不暖,而非情欲受到压抑。但再现与经验,情欲与产育,在医疗论述中恐怕也难以二分。读者阅毕《性别身体与医疗》,或不难察觉,妇科医学的发展过程中,一直充斥着母体与欲望之体的斗争。
漳州月港是16世纪至17世纪我国东南地区海外交通贸易的中心,是这一时期我国对外贸易的主要港口,是“海上丝绸之路”航线时间和空间链条不可或缺的一环。郑镛主编的这本《月港帆影--漳州海商发展简史》分为三编,分别是“宋元时期漳州的商业与社会”、“明代漳州海外贸易的兴盛”、“清代漳州商业与商人”,系统梳理了唐宋至明清漳州地区的商贸交通,尤其是海商的相关史料,有一定的文史价值。
《辽宋西夏金代通史》是根据享誉海内外的宋史专家邓广铭先生和漆侠先生的提议,由漆侠先生与河北宋史研究中心组织编委会,制定编写大纲,并遵照中华大一统和各民族平等的理念编写的一部包括10—13世纪中国境内全部政权历史的大型断代通史。本通史共分为政治军事卷、典章制度卷、社会经济卷、教育科学文化卷、宗教风俗卷、周边民族与政权卷和文物考古史料卷,按照当时各政权成立的时间先后顺序来安排撰写内容,全面展现了10—13世纪中国波澜壮阔的政治、军事、经济、文化各方面的历史,不失为一幅全景式的中华民族新断代通史画卷。《辽宋西夏金代通史》精心写作,历时十年,内容精到,体例严整,全面、系统地吸取和总结了20世纪和21世纪初的该断代通史的研究成果,是一部继往开来的集大成式的巨著。本书为典章制度卷。
该书以时间为线索,将中国古代堪舆的发生、发展的脉络及堪舆的各派系的主要理论、主张,进行了梳理、介绍,使读者能够了解中国堪舆发展的简史。该书是研究性著作,不存在任何封建迷信的东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