茶文化是中国传统文化的一大特色。宋茶之韵,更显茶文化一枝独秀的魅力。力作《宋画茶韵》,与一众研究从茶史研究宋茶不同,它另辟蹊径,以宋画中茶画作品为切入点,细细鉴赏,从中体味宋人如何以茶品道、以茶品诗、以茶品禅,并深入挖掘为今存茶史载籍失载的一些宋茶文化细节,从而解开前人未解的宋茶文化之谜团,向读者展示了宋画空间中的风雅生活、宋画中的茶事、宋画中的茶器、宋画中的茶俗、宋画中的茶艺、宋画中的茶道,完整地揭示了茶器之形与茶艺之心,将两者完美结合,栩栩如生地再现了丰富多彩的宋画茶韵。 是书,文字飞动,语言幽默,娓娓道来,引人入胜。愿向读者力荐佳作。
《石窟寺研究(第4辑)》为中国古迹遗址保护协会石窟专业委员会、龙门石窟研究院汇编的大型研究论文集,其作者来自敦煌研究院、云冈石窟研究院、龙门石窟研究院、清华大学、中国地质大学、德国海德堡科学院等的石窟研究机构和大学。该论文集的的内容丰富,包括石窟考古研究、艺术研究、造像研究、壁画研究、佛教研究以及石窟寺的环境监测、保护材料、保护工艺等保护方面的研究。 显示部分信息
童丕(éricTrombert)是法国高等研究实验学院(EPHE)和国立科研中心(CNRS)联合组建的UMR8583研究组的成员,并兼任高等研究实验学院第四系和综合科技学院人文社会科学系研究导师。童丕先生原来专攻敦煌社会经济文书,尤其是借贷契约和寺院账簿。《敦煌的借贷:中国中古时代的物质生活与社会》即其代表作,1995年由法兰西学院汉学研究所出版后,获得法国汉学界的较高评价。《敦煌的借贷:中国中古时代的物质生活与社会》分4章,章分资料选择与研究方法、契约的形式演变与结构和分类3部分介绍原始资料;第二章着重探讨吐蕃占领时期的粮食借贷,包括对三个代表写本的研究、借贷契约所展示的敦煌农业生活、粮食借贷所反映的敦煌社会的某些方面3部分;第三章研究10世纪的织物借贷;第四章探讨了9—10世纪借贷条件的演变。《敦煌的借贷:中国中古时代的
童丕(éricTrombert)是法国高等研究实验学院(EPHE)和国立科研中心(CNRS)联合组建的UMR8583研究组的成员,并兼任高等研究实验学院第四系和综合科技学院人文社会科学系研究导师。童丕先生原来专攻敦煌社会经济文书,尤其是借贷契约和寺院账簿。《敦煌的借贷:中国中古时代的物质生活与社会》即其代表作,1995年由法兰西学院汉学研究所出版后,获得法国汉学界的较高评价。《敦煌的借贷:中国中古时代的物质生活与社会》分4章,章分资料选择与研究方法、契约的形式演变与结构和分类3部分介绍原始资料;第二章着重探讨吐蕃占领时期的粮食借贷,包括对三个代表写本的研究、借贷契约所展示的敦煌农业生活、粮食借贷所反映的敦煌社会的某些方面3部分;第三章研究10世纪的织物借贷;第四章探讨了9—10世纪借贷条件的演变。《敦煌的借贷:中国中古时代的
宁寿官花园的营建始于乾隆三十五年,四十四年完工,是乾隆为自己归政后设计的居所。玉粹轩即位于花园的第四进,坐西朝东,三开间,歇山顶。钦命绘制室内明间西壁通景画,则为乾隆四十年。通景画在清官档案中又称作线法画,它以中西技法相结合的方式制成颇有立体感的整壁图画,利用视象错觉延伸室内空间,因成一种独特的室内装修形式。占满玉粹轩明间西壁的通画,便是借用壁前的落地罩之“实”,而以画笔推出进深之“虚”,以成罩内的一个视象空间。画中灯笼框夹纱落地罩的式样与通景画前方的落地罩几乎相同,惟前者的隔心与横披心为山水画和花鸟画,后者为团龙八宝芝麻纱。
玉器是中国古代工艺艺术史上的一朵奇葩。本书集中选编了中国历代玉器的纹样造型近400幅,编者通过原器物墨拓法和少量的线描图案,准确而细致地表现出了中国古代玉器的原有纹样和造型,生动再现了中国古代玉器的迷人风貌。 中国是世界上主要产玉国,不仅开采历史悠久,而且分布地域极广,蕴藏丰富。中国人眼里的玉是与众不同的,它已经了单纯分类学的范畴而成为中华民族族群的精神寄托。在长期缓慢的进化过程中,玉由原来仅仅是一种特别性质的石头转化为代表权力、地位、财富、神权的象征,以至于最终发展成为一种崇高品质的象征,即所谓“君子佩玉”。中国玉器源远流长,已有七千年的辉煌历史。七千年前的先民们,在选石制器过程中,有意识地把拣到的美石制成装饰品,打扮自己,美化生活,揭开了中国玉文化的序幕。随着时代的演变,
汉代的艺术,承继先秦以来的民族传统,以朴茂宏深冠绝古今。汉画像石,异彩纷呈,美不胜收,题材博涉政治、经济、军事和社会生活、伦理诸方面,其深厚的文化积淀被誉为中国历史的百科全书:而在书法艺术上,与法度森严的庙堂碑版相对应的是战国至秦以来一脉相承的简牍书迹。两汉简牍,以高古质朴、自然天趣成为书坛的奇葩,流风余韵,直至当代。 书法篆刻家吴颐人先生,精选一百五十件汉画像石代表作,以其独步当今书坛的汉简书体落笔题句,汉书汉画,珠联璧合,朱拓墨韵,相映成辉。他全新的创意,当使读者在丰厚的艺术意蕴中浮想联翩。
本论文的题目是《汉代墓室壁画研究》,研究对象是两汉时期的基室壁画。“壁画”一词,广义来说泛指以任何工具和技法绘制于建筑物墙壁面上的画像,狭义来说专指以笔和墨及各色颜料之类绘画于建筑物墙壁面上的画像。中国考古学对“壁画”的研究,主要采其狭义的解释。汉代墓室内的墨笔彩绘画像,与画像石、画像砖、石棺画以及其它器物表面的画像等,各有相当数量的遗存,各有定名,也各自成为独立的研究门类。本论文是对汉代墓室壁画的考古学综合研究。研究方法是对中国各地出土的数十座汉代壁画墓标本进行收集、分类、排列、整理、比较、分析,探讨从西汉到东汉时期,壁画墓及墓室壁画的发展状况,重点研究墓室壁画在汉代丧葬文化中的功能与意义。
故宫博物馆收藏有丰富的中国古代书画。其中既有晋唐宋元的稀世古本,也有明清各个画派名家的代表作品,可以清晰、系统地反映中国古代书法与绘画艺术发展的脉络。 为了感受经典,分享中国书画艺术的美轮美奂,展示中华传统的博大精深,我们将分批展出历史书画家的精品佳作,以供广大观众研究、欣赏。
本书为“美术考古学丛书”中的一本。全书分为历史研究和理论研究两篇,共二十三章,主要内容包括美术考古与图腾崇拜,人形器及其文化意义,中国古代的青铜文化,动植物杂糅与龙凤文化,汉画像宇宙象征主义图式及其美学意义,论汉阙及其画像的象征意义,“龙学”及其“现代转换”质疑,弗洛伊德的文艺心理学方法,阿恩海姆与文艺学的格式塔方法,超文性戏仿文体解读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