隆兴寺肇始于隋开皇六年,是我国现存时代较早、规模较大、爆出较为完整的一座佛教寺院。河北省正定县文物保管所编著的《正定隆兴寺壁画(精)》中精选了隆兴寺摩尼殿内壁画约280幅,较为详细地展示了其恢弘的气势和精湛的绘画艺术,是研究中国壁画艺术的重要资料。
本书为故宫博物院武英殿书画展览第九期的展览图录,共收录故宫收藏的由东晋至清的书画作品67幅,其中不乏名作。如顾恺之《女史箴图卷》、米友仁《潇湘奇观图卷》、唐寅《王蜀宫妓图轴》、徐渭《行书七律诗轴》等。此次出版,选取了较大容量的图片,展示了诸多画面细节,对于鉴定欣赏有很大助益。书画部为这次展览作了精彩的文字说明,涉及作者小传,画家时代,风格特征,历史分期,画面说明,鉴藏历史和传承等等,为欣赏了解画作提供了丰富的信息。具有较高的出版价值。适合一般读者以及专业人士阅读。
浙江省博物馆编的《兰亭的故事(浙江绍兴翰越堂藏兰亭文物选)(精)》为绍兴翰海博物院(即绍兴翰越堂)将所藏兰亭文物连同现代名人兰亭书法、兰亭工艺品,在浙江省博物馆馆专业人员的支持下策划了“兰亭的故事”展览,在浙江省博物馆西湖美术馆展出,展览从民间收藏的角度诠释了兰亭文化现象,且在兰亭文化的缘起地物叙兰亭的故事,对于兰亭文化的研究、传播和推广具有一定的意义。
本书收录了董其昌所题写的晋唐宋元各时期名作题跋达到210余件,虽然也未能收全,但是囊括了存世相关题跋的绝大多数,从样本研究的角度来看,数量可称足够。 书中所录资料,今天仍能看到墨迹的占绝大多数,约有160余件。这些作品原件分散收藏在全球范围内20余家公私机构。 董其昌题跋信息极其丰富,此前还未如此系统而大量的整理出版,因此《自具法眼 董其昌晋唐宋元书画题跋集萃》必将成为研究和学习董其昌必不可少的参考资料。
本次发掘的西安理工大学西汉壁画墓与西安曲江 翠竹园西汉壁画墓均位于西安市东南郊,两墓周围均 分布着大量的中小型汉代墓葬。西安市文物保护考古 研究院编著的《西安西汉壁画墓(精)》共分五章,第 一章为历史地理沿革等基本情况;第二章详述西安理 工大学西汉壁画墓内容;第三章详述西安曲江翠竹园 西汉壁画墓;第四章为两墓的基础研究工作;第五章 为两墓的科技保护相关内容。文中插入壁画墓线图及 部分照片,后附彩色图版。
近年在新疆和田达玛沟地区发现了诸多佛教遗址,发掘了诸多精美壁画,今上海博物馆与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博物馆联袂在上海博物馆举办同名展览,上海博物馆编著的《丝路梵相(新疆和田达玛沟佛教遗址出土壁画艺术)》为本展配套图录,展示了在新疆和田达玛沟佛教遗址出土的壁画近百件,并由中国社会科学院及上海博物馆专家撰写研究论文,清晰地介绍了该佛教遗址发掘研究的*进展,特别是对牵涉到于阗画派的研究有重要意义。
《山西琉璃(精)》由柴泽俊编著,对山西琉璃艺术发展概述历史进行研究,其中包括对琉璃的产生及汉代的绿釉陶、北朝时期的琉璃制品、唐时期的琉璃业、宋、辽、金时期山西琉璃业的发展、元代琉璃业的兴盛、明代——山西琉璃艺术的鼎盛时期、清代山西琉璃艺术等研究,《山西琉璃(精)》还附有彩色图版。
《中国出土壁画全集(套装共10册)》(以下简称《全集》)**次将全国各省(自治区、直辖市)考古发掘清理出的各个历史时期的重要墓葬壁画及地宫壁画等系统整理,并结集出版。《全集》为大16开,铜版纸,每卷15.5个印张,彩色印刷。 《全集》按照地域共分十卷,每卷收录图片210 227幅。集中展示了中国境内不同地区、不同时代的出土壁画状况。 《全集》收录的出土壁画涉及内容丰富多样,所画形象生动传神,既有皇室贵胄、平民百姓的日常生活,也有天界神话、市井流传的各种故事;有反映山川河流、日月星辰等的自然景观,也有各种各样的飞禽走兽、花鸟鱼虫。这些画面通过古代画匠之手,穿越了千百年的岁月长河,生动、原真地出现在读者面前。它们不仅仅是古代绘画艺术的一种表现手法,更为重要的是,这些画面为我们复原了一个接近真实状
吴白庄汉画像石墓位于临沂市南六公里的罗庄区盛庄街道吴白庄村西北角。其发掘工作自1972年11月27日开始,至12月26日结束,共清理画像石38块,从村里井台上找回5块,合计43块。本书汇集了该汉墓的画像石照片、拓片等,以及该墓出土的水晶兽坠饰、货币、残青瓷器碎片等文物图片,书前有关于该项目的概括性介绍和文物考古报告。
《故宫书画馆(第8编)(汉英对照)》内容简介:故宫博物院收藏有丰富、系统的中国古代书画遗存。其中既有年代久远的稀世孤本,亦有各时代名家的代表作品,可以清晰地反映中国古代书法与绘画艺术发展的历史脉络。为了感受经典,分享中国书画艺术的高迈与神秘,展示中华传统文化的博大与精深,我们将分批展出历代书画家的精品佳作,以供广大观众研究、欣赏。
《山西古代彩塑》主要内容:山西是 中国古代建筑的宝库 。其间寺庙道观内分布的历代彩塑,更是造座宝库内耀眼的明珠。从唐宋至明清的山西彩塑精品,集中展示了中国古代彩塑的发展历程。此书的作者为山西古代建筑保护与维修领域内的著名专家。他们长期潜心收集和研究山西古代彩塑,掌握了大量宝贵的图文资料。此书精选了山西各地唐宋以来近七十座寺观建筑内的彩塑图片二百七十四幅,并配有彩塑源流、建筑现状、塑像分布和艺术鉴赏的专文三十余万字,图文并茂,颇具数据、学术和收藏价值,堪称研究山西古代彩塑的重要图集。
北石窟寺位于甘肃省庆阳市西南25公里处,蒲河和茹河交汇之东岸的覆锺山下,是丝路北道上的重要石窟。其肇造于北魏宣武帝永平二年,和南石窟寺同为北魏泾州刺史奚康生主持创建。历经西魏、北周、隋、唐、宋、清各代相继增修,现存窟龛近300余个。《庆阳北石窟寺内容总录(上下)(精)》(作者甘肃北石窟寺文物保护研究所)是北石窟寺全面调查工作的一个阶段性总结,本着客观、科学的原则,在对全部窟龛进行描述记录的同时,辅以窟龛平面、立面图及大量整体和局部照片,并收录1949年后历年的调查记录,具有较强的资料性,为今后北方石窟造像的断代和相关石窟的保护工作,提供了较为具体的依据。 显示部分信息
隋代(公元五八——六一八年)是敦煌莫高窟的一个重要兴盛期,现存洞窟七十余个。窟内壁画内容丰富,风格多样。既有华美细腻传自中原的「密体」,又有活泼奔放兴于当地的『疏体』,还有来自波斯、中亚的绮丽图案,更有融合中西成一家的新风格。可以说,敦煌隋代壁画下仅概括反映了早期艺术的遗风,而且为精美绝伦的唐代艺术奠定了基础。 本卷精选了莫高窟隋代壁画两百幅,包括了敦煌初期的经变画、众多的故事画、严谨的建筑画、丰富的人像画、简略的山石花鸟画和灿烂多彩的装饰图案,并特别挑选了一批精彩的细部。书前有著名敦煌艺术研究专家、敦煌研究院院长段文杰先生的专论一篇,书后有详尽的图版说明。 本卷较为全面地反映了敦煌隋代壁画的艺术成就,既有很高的欣赏价值,又有极强的资料性,适合各方面读者阅赏收藏。
本书的核心部分是对府城玉皇庙二十八宿塑像成像年代和塑像师的考证以及从艺术的角度对二十八宿神像的欣赏。几十年来,关于府城庙二十八宿,虽有约定俗成之共识,却无文字考证之定论。学梅先生以年代为经,以碑刻为纬,用传统形式逻辑的反证法,由肯定元代刘元塑像之不可能,进而推及宋代泽州工匠塑像之可能性。从而把玉皇庙的二十八宿塑像的成像年代,由元代的至元年间向上推到宋代的熙宁年间,大约推前了二百多年。这是一个极有价值的结论。国内宋代雕塑已是凤毛麟角,此说如能成立,会使晋城的文物等级得到提升,会使美术界、雕塑界的专家由衷喜悦。把二十八宿的塑像师由元代宫廷雕塑家刘元,还原为泽州本地的工匠们,是基于泽州当时经济发展水平和常识。在汉代即以手工业而闻名的泽州,能工巧匠云集,物华天宝,造一个在当时看
高荣主编的《扬州博物馆藏扬州八怪书画集》, 向读者展示了扬州博物馆藏的扬州八怪书画作品有162幅,有汪士慎的《梅花图轴》、高凤翰题诗王蓍绘的《松石书画卷》、黄慎的《韩魏公簪金带围图轴》、罗聘的《父子梅竹画对》等。 此次收集的作品中,从一个侧面呈现出当时文人的情趣,例如,李鱓的《松石图轴》,饱满的构图,清新的情调,泼辣的笔墨,传达出喜庆吉祥的主题,据悉,是李鱓63岁时的作品,也表现出了当时人们的生活情趣。此外,金俊明、金农的《梅花合裱轴》,也给人别样的艺术享受,金俊明为明末苏州画家,擅长画梅,此件梅花兼工带写,金农梅花墨笔写意,浓墨点苔,两幅梅花皆以线圈勾出,合裱称之为“二金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