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明因交流而多彩,文明因互鉴而丰富。 敦煌是希腊文化、埃及文化、印度文化和中华文化交会的圣地,敦煌莫高窟是不同地域文明交融的艺术时空隧道。《敦煌艺术大辞典》正是一个展示中华文化独特艺术魅力、服务国家 一带一路 建设、推动东西方文明交流互鉴的国家出版基金项目。全书收录敦煌艺术领域词目近3000条,图版1000余幅,分门别类,编为综合,石窟形制与相关遗迹、遗物,各时代艺术 代表窟,彩塑,尊像画 说法图,本生、因缘、佛传故事画,经变画,佛教史迹画 瑞像图,密教图像,传统神话画,供养人像及题记,生产 生活 民俗,古代科技,服饰,音乐 舞蹈,建筑画,山水画 动物画,装饰图案,壁画技法,石窟保护,藏经洞艺术品,书法 印章,版本,地理,历史,历史人物,著作,敦煌学者等28个类别,以全面展示敦煌艺术的研究成果。
隆兴寺肇始于隋开皇六年,是我国现存时代较早、规模较大、爆出较为完整的一座佛教寺院。河北省正定县文物保管所编著的《正定隆兴寺壁画(精)》中精选了隆兴寺摩尼殿内壁画约280幅,较为详细地展示了其恢弘的气势和精湛的绘画艺术,是研究中国壁画艺术的重要资料。
故宫博物馆收藏有丰富的中国古代书画。其中既有晋唐宋元的稀世古本,也有明清各个画派名家的代表作品,可以清晰、系统地反映中国古代书法与绘画艺术发展的脉络。 为了感受经典,分享中国书画艺术的美轮美奂,展示中华传统的博大精深,我们将分批展出历史书画家的精品佳作,以供广大观众研究、欣赏。
本书为故宫博物院武英殿书画展览第九期的展览图录,共收录故宫收藏的由东晋至清的书画作品67幅,其中不乏名作。如顾恺之《女史箴图卷》、米友仁《潇湘奇观图卷》、唐寅《王蜀宫妓图轴》、徐渭《行书七律诗轴》等。此次出版,选取了较大容量的图片,展示了诸多画面细节,对于鉴定欣赏有很大助益。书画部为这次展览作了精彩的文字说明,涉及作者小传,画家时代,风格特征,历史分期,画面说明,鉴藏历史和传承等等,为欣赏了解画作提供了丰富的信息。具有较高的出版价值。适合一般读者以及专业人士阅读。
浙江省博物馆编的《兰亭的故事(浙江绍兴翰越堂藏兰亭文物选)(精)》为绍兴翰海博物院(即绍兴翰越堂)将所藏兰亭文物连同现代名人兰亭书法、兰亭工艺品,在浙江省博物馆馆专业人员的支持下策划了“兰亭的故事”展览,在浙江省博物馆西湖美术馆展出,展览从民间收藏的角度诠释了兰亭文化现象,且在兰亭文化的缘起地物叙兰亭的故事,对于兰亭文化的研究、传播和推广具有一定的意义。
本书收录了董其昌所题写的晋唐宋元各时期名作题跋达到210余件,虽然也未能收全,但是囊括了存世相关题跋的绝大多数,从样本研究的角度来看,数量可称足够。 书中所录资料,今天仍能看到墨迹的占绝大多数,约有160余件。这些作品原件分散收藏在全球范围内20余家公私机构。 董其昌题跋信息极其丰富,此前还未如此系统而大量的整理出版,因此《自具法眼 董其昌晋唐宋元书画题跋集萃》必将成为研究和学习董其昌必不可少的参考资料。
徐永明主编的《克孜尔(精)/中国石窟艺术》讲述的是克孜尔石窟又称克孜尔千佛洞或赫色尔石窟,中国 石窟,位于新疆拜城县克孜尔镇东南7千米明屋塔格山的悬崖上,南面是木扎特河河谷。克孜尔石窟是中国开凿 早、地理位置 西的大型石窟群,大约开凿于公元3世纪,在公元8-9世纪逐渐停建,延续时间之长在世界各国也是 的。1961年公布的第一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之一。克孜尔石窟有4个石窟区,正式编号的石窟有236个,大部分塑像都已被毁,还有81窟存有精美壁画,为古代龟兹国的文化遗存。
本书是以图文并茂的图典形式,展现中国绘画艺术各个门类历史发展的主要脉络,体例有别于一般的艺术史或图录、画集,图随文走,更见形象便捷。 本书系统地阐明了中国传统绘画的久远历史和丰富品类。时代上溯到萌发绘画的上古时期,下至晚清民国初年,上下七千年。品类包括已呈绘画图案、图像因素的石器时代彩陶和史前岩画、商周两代的青铜器,已具绘画本义的战国和西汉帛画、先秦漆器,已属独立画种的秦汉墓室壁画、两汉画像砖和木板画、魏晋至隋唐的石窟和墓室壁画,以及自六朝后涌现的各代绘画名家的纸绢画。这些品类组成了中国绘画源远流长、延绵不断的历史长河,并此起彼伏地闪烁着绚丽的光彩。 本书按时序分章编排,然各章并非简单地按朝代组合,而是根据相同或相近的艺术特征分阶段来归纳,各章标题也尽量突出此阶段主体
布达拉宫是我国多民族国家建筑艺术的瑰宝。布达拉宫的壁画,是这一宫殿建筑群重要的组成部分,它的保护维修更具有科学技术的特殊要求。在壁画保护修复过程中,采用了新技术的引进与推广应用,特别是在壁画病害的监测与灌浆效果评估方面的技术尤为重要。为了培养和拥有一支西藏当地的壁画保护修复队伍,编者编写了此书。本书分保护研究、保护修复两篇,从项目背景、价值评估、现状调查、前期实验研究、壁画空鼓病害的探测及灌浆加固效果的评价、壁画保护修复工程设计方案说明书、壁画保护修复工程技术总结等九个方面对这一修复工程进行了叙述。
《故宫书画馆(第8编)(汉英对照)》内容简介:故宫博物院收藏有丰富、系统的中国古代书画遗存。其中既有年代久远的稀世孤本,亦有各时代名家的代表作品,可以清晰地反映中国古代书法与绘画艺术发展的历史脉络。为了感受经典,分享中国书画艺术的高迈与神秘,展示中华传统文化的博大与精深,我们将分批展出历代书画家的精品佳作,以供广大观众研究、欣赏。
本次发掘的西安理工大学西汉壁画墓与西安曲江 翠竹园西汉壁画墓均位于西安市东南郊,两墓周围均 分布着大量的中小型汉代墓葬。西安市文物保护考古 研究院编著的《西安西汉壁画墓(精)》共分五章,第 一章为历史地理沿革等基本情况;第二章详述西安理 工大学西汉壁画墓内容;第三章详述西安曲江翠竹园 西汉壁画墓;第四章为两墓的基础研究工作;第五章 为两墓的科技保护相关内容。文中插入壁画墓线图及 部分照片,后附彩色图版。
《中国古代珠子》是国内本研究中国古代珠饰的通史性著作,首次为中国古代珠饰建立了从史前到近代的编年系统,弥补了该领域研究的空白。本书倾注了作者近10年的心血,以大量古代文献、考古资料和博物馆藏品为论述基础,成书25万字,收录高清珍稀图片300多幅,文笔流畅,以科学、严谨、客观的态度阐发中国古代珠饰发展的来龙去脉。 本书2010年首版上市后,一直保持良好的销售成绩。2013年,该书进行了升级改版,版式更典雅,图片更清晰,篇幅增加了3印张,对一些细节进行了完善,新增“中国古代珠子的编年图谱”,确保了本书作为“中国部完整的古代珠史”、“研究、收藏古代珠饰的工具书”的价值。
内蒙古地区是契丹族的故乡和发祥地,随着辽代考古工作的深入开展,大批的辽代墓葬被发现和发掘,同时也出土了许多辽代壁画。辽墓壁画题材以写实为主,内容丰富广泛,有表现宫廷和贵族生活的起居宴饮图,人物像,有表现辽地生活环境和契丹族游牧生活习俗的四季山水图、狩猎图、出行图等,壁画内容具有鲜明的民族特色。看到这些精美的壁画,犹如掀开了辽代历史和绘画艺术史的新篇章,使我们领略到了契丹族的民族风情。这些来源于辽地自然环境和契丹族生活习尚的壁画资料,具有很高的艺术和学术价值。为中国绘画艺术宝库增添了丰富的内容。
岩画属于人类早期的文化活动,带有明确的原始思维特征和蒙昧时期的艺术特色,属于原始艺术的范畴,一般拥有上千年甚至上万年的历史。同时岩画又是一种世界性的具有普遍意义的文化现象。我国是世界上早记录岩画的国家,但真正意义上的岩画的考察与发现主要是在新中国成立之后,尤其是20世纪80年代。本卷通过对我国不同地区岩画的分析与比较,让读者对这门古老而又年轻的艺术有个全面直观了解,以促进这门艺术的研究和发展。中国古代版画不单纯是画家的作品,而是画家、刻工和印刷工三者共同完成的作品。它是随着雕版印刷术的发明而出现的。它起源于隋唐时期,发展于宋元时期,到了明代后半期是它的鼎盛时期,到了清朝晚期,随着西方新的印刷技术的传入和推广而逐渐衰亡。在版画鼎盛的明代后期,小说、戏曲的版画取代了宗教版画,成
故宫博物馆收藏有丰富的中国古代书画。其中既有晋唐宋元的稀世古本,也有明清各个画派名家的代表作品,可以清晰、系统地反映中国古代书法与绘画艺术发展的脉络。 为了感受经典,分享中国书画艺术的美轮美奂,展示中华传统的博大精深,我们将分批展出历史书画家的精品佳作,以供广大观众研究、欣赏。
山西古代壁画留存数量庞大,题材丰富,构成了从汉代到北魏、北齐、隋唐、宋辽金乃至明清的完整序列, 生动形象地反映了山西社会发展的脉络及其历史,具有极高的价值。山西古代壁画留存数量庞大,但较为分 散,绝大多数壁画散存于山西南北各地的宫观祠庙以及墓葬之中,无论是地面上的还是墓葬中的壁画(除少量 被保存在博物馆中之外)保存状况都不容乐观,尤其是未被列为文保单位的民间祠庙,因此,加快调查研究步 伐,对壁画进行*基础的调查和数字化存录,也许是保存壁画的*直接和*有效果的之举。 出版这部专辑《云谁之思——山西古代壁画研究》的目的也是希望能进一步推动人们重视山西古代壁画的 调查、保护与研究,宣传山西绚丽多彩、浑厚淳朴、博大精深、源远流长的山西优秀文化。本专辑中展现了山 西古代壁画的**调查、研究成果,既有
本书内容简介:盛唐是我国美术史上的黄金时代,寺观壁画盛极一时。今天,仅敦煌莫高窟还保存着公元七○五年!!公元七八八年这期间建造的八十一个洞窟,近五百壁的盛唐丹青。这些壁画大多造型优美,色彩灿烂,内容丰富,形式多样,其中一些代表作,堪称佛教艺术的精品。 本卷精选了墓局窟盛唐时代三十五个窟中的二百零二幅图版,包括了神龙、景龙、阔乓天宝、大历诸时期的壁画精华。其中有著名的巨幅经变,神采奕奕的人物,结构谨严的建筑,浓涂重染的山水,描缕精细的花木竹石,色彩华丽的装饰图案。举凡故事小品、比譬情节中具有反映社会生活与审美价值的画面均择要收入卷中,其中部分图版属首次刊印。本卷基本上反映了盛唐时期敦煌壁画的艺术成就。 在题材方面,除了选入了具有代表性的『净土』、『法华』、『维摩诘』、『
在这批残石书法中,尤为可贵的是因是汉物,其精神面貌自然是汉人气象。汉人的书风是淳朴古拙的,“不知有唐,无论魏晋”。所谓流美与汉人无缘,博大、雄浑、高古、磊落是汉代隶书的特征,这是唐人无法企及的。基于此,信手拈来一件汉代拓片,也足以令人回肠荡气,叹为观止。在本书中,有些是从未面世的新出资料,如《冀州从事冯君碑》,风格工整浑厚,宽博平稳,精到刚劲,足可以与《熹平石经》相媲美。更为可贵的是,残石书法既守汉式,又出新意,寓变化于平正之中,既有庙堂碑刻的法度,又兼摩崖石刻的率意,结字多出人意料,章法且自然错落。
在这批墓葬中引人注目。尽管都被盗扰,但壁画保存基本完好,并且特点十分突出。就其空间分布来看,东平县境内以往也曾多次发现过汉代壁画墓,但由于种种原因未能得到科学的记录和保护,因之也没有进入学术界的视野;山东境内汉代画像石墓多有发现,几乎遍布全省各地,但汉代壁画墓以往仅有1953年发现的梁山县后银山东汉壁画墓和1986年发现的济南市青龙山东汉晚期画像石壁画墓二例,并且保存状况欠佳。东平后屯壁画墓的发现,进一步丰富了山东地区汉代壁画墓资料的同时,使得东平作为汉代壁画墓的一个重要分布区域得到确认。东平地处鲁西南地区,如果将东平后屯壁画墓和其邻近的梁山后银山壁画墓以及江苏徐州黄陇山壁画墓、河南永城芒砀山柿园汉墓、安徽亳州董园村壁画墓等联系起来看,鲁西南一带及其邻近地区,应当是汉代壁画墓的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