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容简介本集展示的明代四朝官窑瓷器近二百件,即是怡观园于三十年间海内外收藏之明代洪、永、宣、成四朝开门官窑精品,及新发现之明代官窑瓷种一并列入讨论。均以详实的记述,多视角的图像,展示给明代官窑瓷器的爱好者,收藏者,研究明代官窑瓷器的学者参考借鉴,以期引起关注,评论。
内容简介
彩陶为甘肃省博物馆最有特色的藏品之一。甘肃彩陶从距今八千年的大地湾文化开始,经仰韶、马家窑文化,到齐家、沙井文化,延续了五千多年,构成了一部辉煌灿烂的彩陶发展史。其中马家窑文化达到了彩陶艺术的高峰,是中国原始艺术中最绚丽多彩的一部分,被誉为新石器时代彩陶之冠。甘肃省博物馆基本陈列“甘肃彩陶”,集中展示了400余件系统反映甘肃远古彩陶艺术发展历史的精美文物。本书从“甘肃彩陶”之展品精华中选取了149件代表性文物,以图文并茂的形式编撰成册,以便相关读者研究与欣赏。
《泥火幻彩陕西古代瓷器/考古陕西》以时代特征、烧造工艺和文化内涵、美学鉴赏为着重点,力图从生产、流通两个方面反映陕西瓷业工艺成就、影响、发展历史以及其他古瓷窑产品在陕西的流布情况。《泥火幻彩陕西古代瓷器/考古陕西》从选题、筹划、修改到成书,每一个环节都有陕西文博界乃至中国古陶瓷界专家学者的悉心指导和关心;陕西人民出版社的韦禾毅、张亚维为《泥火幻彩陕西古代瓷器/考古陕西》的编辑出版付出了辛勤的劳动,在此一并致以诚挚的谢意!《泥火幻彩陕西古代瓷器/考古陕西》引用了大量的文献资料和图片,在此也对这些资料的作者表示深深的敬意和谢忱!
陈凤九先生的收藏理念有一长处,就是他的超前意识,系列化操作,形成自己藏品上的优势特色。20世纪80年代他着力重点收藏铜镜系列,90年代转为六朝青瓷系列,近两年又开始收集耀州窑、磁州窑、建窑、定窑瓷器和石雕艺术系列。我们知道,目前无论官方文博部门,还是私家收藏者,还没有把注意力都投向那些散落在荒郊野外、街头巷尾、残墙断垣间的沉睡多年的破旧石雕刻,而陈凤九率先而行了。他现在已经收集到的各类石雕有300多件,其中包括宋代文武侍吏,元代的石狮、石虎、石羊、文武侍吏、石马,明清石观音、麒麟、龟趺、碑额、守门神、石牌楼以及各式雕花柱础、石鼓等等。 中国的国瓷是青铜,青瓷收藏看丹阳:本书收录有青铜器、金铜佛造像、金银器、各大窑瓷器、玉器280余件,其中不乏精品,为越王州勾铜剑、金钩等,瓷器涵盖耀州、龙
清代金石学家、山东潍县陈介祺簠斋,为陶文发现、鍳定、考释之人。古器物收藏家向以鼎彝为重,未闻有以古陶器置诸邺架者也。考陶器古于金器,陶文早于金文。委弃瓦砾间之陶器文字,则从未引人注目。簠斋收藏金石之富,早已闻名海内,而晚年忽得陶器文字,诧为继金文、货布文、古玺文后,古文字之最重要数据也。欣喜万分,自号曰“齐东陶父”、“有周陶正之后”,齐名曰“三代古陶轩”,又曰“宝康瓠室”,语出“贾谊传”“吊屈原赋”“斡弃周鼎,宝康瓠兮”,其意趣可见也。簠斋发现陶文之年代,前辈学者以为光绪二年(一八七六年),乃取资于簠斋手札。近年,李学勤先生得见簠斋手跋陶文拓本,时间定为同治十一年(一八七二年),着文发现表于《齐鲁学刊》。余翻检旧册,亦得同年题跋一纸,始得之陶片,抑有田陈氏之印记,系得自同邑
叶德奎1934年出生于浙江云和,20世纪50年代后期,在当代青瓷诞生地——龙泉上垟瓷厂学习先进的制瓷工艺,同时也对传统的制瓷技艺进行了学习和研究。 60年代中期,由于政治原因被迫离开上垟瓷厂,长达十几年,奔波于浙闽许多瓷厂。多年的磨练,让他的制瓷技艺日趋成熟。 70年代后期,受邀组建云和县大均瓷厂,任厂长兼技术总工。开发研制了乌金釉兔毫、油滴、满天星等制品。 1982年,国营云和陶瓷厂组建,历任技术总工和试验室主任。其问,深入研究了青瓷开片釉的机理和工艺。 1991年,德奎先生与国内权威古陶瓷专家冯先铭、孙会元等达成共识,共同研究“传世哥窑”的制瓷工艺。 其后的15年,德奎先生与专家组一道,对传世哥窑的原料类型、胎釉机理、形制特征、施釉技巧、装烧形式、窑炉结构、烧制曲线、纹片沁色等
“曜变天目”是世人公认的中国建窑黑釉茶盏,具备艳丽多变的光晕和炫彩,享有“碗中宇宙”“天下神品”的美誉。2009 年,具备曜变特征的建盏瓷片在南宋临安城遗址(杭州东南化工厂原厂址)被发现,引起了考古和收藏界的轰动。 2020 年以来,本书作者运用多种科学手段,对南宋临安城曜变残盏展开了全面系统的研究,解密“曜变天目”的制作工艺,阐释曜变现象产生的科学机制。这是在世界范围内对“曜变天目”进行的多方法综合研究,具有独创性和重大意义。建窑“曜变天目”,是人类智慧结晶和杰出创造,蕴含着丰富的科学内涵和高超的工艺水平,是中华陶瓷文化的杰出代表。
《新疆和田玉(全彩版)》中告诉我们和田玉是中华民族的瑰宝,已被提名为中国的 国石 。早在新石器时代,昆仑山下的先民们就发现和田青花籽料了和田玉,并作为瑰宝和友谊媒介向东西方运送和交流,形成了我国最古老的和田玉运输通道 玉石之路 ,即后来的 丝绸之路 的前身。
《海上瓷路:粤港澳文物大展》为浙江博物馆海上丝绸之路特展之一。书中汇集粤港澳三地博物馆收藏的精美外销瓷,以实物形式,再现了当年的辉煌。成熟于西汉时期的南海海上丝绸之路,在唐代迅猛发展,中国瓷器大量从海路出口外销。从唐至清,从南海通往世界各地的各条航线莫不见证了这一辉煌。
藏瓷以官窑为贵,除瓷品精美绝伦外,尚能提供大量的当朝人文、艺术、历史信息。收藏是嗜好,为工余纾缓压力、洗涤心灵的最佳媒介。常言道:“鉴别藏品,须博才多学,见多识广。”最简易、直接、有效的方法,为多与专家、行家、藏友互通交流,才是真正的鉴赏家风范;而瓷友能在一起交流,培养对藏品的感知力、想象力和解析力,也是一种缘分。 收藏也是投资,鉴赏能力提高了,自然会买到珍贵而有升值空间的藏品,千万不要心存侥幸,抱“捡漏”的心情。收藏不是投机,要买自己心仪而又看得透的作品,不要因为市场涨跌而买卖。 艺术品的需求,一直是存在的。这种需求来自潜在价值和品位。亘古以来,收藏家对优秀艺术品的需求,是稳定地与日俱增的。
陶瓷的发展史是中华文明史的一个重要的组成部分,中国作为四大文明古国之一,为人类社会的进步和发展做出了卓越的贡献,其中陶瓷的发明和发展更具有独特的意义,中国历史上各朝各代有着不同艺术风格和不同技术特点。《昆山片玉:中国陶瓷文化巡礼》图文并茂,从历史源流、名窑介绍、瓷类品种介绍等角度全面展示了浙江陶瓷文化的发展历程和精品特色。
清代金石学家、山东潍县陈介祺簠斋,为陶文发现、鍳定、考释之人。古器物收藏家向以鼎彝为重,未闻有以古陶器置诸邺架者也。考陶器古于金器,陶文早于金文。委弃瓦砾间之陶器文字,则从未引人注目。簠斋收藏金石之富,早已闻名海内,而晚年忽得陶器文字,诧为继金文、货布文、古玺文后,古文字之最重要数据也。欣喜万分,自号曰“齐东陶父”、“有周陶正之后”,齐名曰“三代古陶轩”,又曰“宝康瓠室”,语出“贾谊传”“吊屈原赋”“斡弃周鼎,宝康瓠兮”,其意趣可见也。簠斋发现陶文之年代,前辈学者以为光绪二年(一八七六年),乃取资于簠斋手札。近年,李学勤先生得见簠斋手跋陶文拓本,时间定为同治十一年(一八七二年),着文发现表于《齐鲁学刊》。余翻检旧册,亦得同年题跋一纸,始得之陶片,抑有田陈氏之印记,系得自同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