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容简介 长江,是历史的刻度、大地的史诗,是中华民族的又一条母亲河。 全书透过地理看历史,多维度、全景立体式介绍了横跨中国11个省级行政区,牵系中国40%以上人口的万里长江,以及雅砻江、岷江、嘉陵江、乌江、汉江、沅江、湘江、赣江等诸多支流。 在 什么是长江 的概述之后,分别讲述了长江上游、中游、下游三大流域范围内的名山大川,大江大湖,名城胜地的自然风光、人文地理、历史变迁。 近200张图片精美而大气磅礴,充分展示了长江作为华夏文明之根的源远流长,再现了长江近5000年来的历史地理变迁。
《中国古今地名对照表(第三版)》主要收录全国县级及以上行政区划古今地名的对照,县级以下地名不属本表收录范围。主要内容包括今地名和古旧地名(包括改置地名和废置地名)。分设所在地区、今地名、改置地名、设置年代、沿革变迁、废置地名六栏,其中今地名按《中华人民共和国行政区划简册》收词,沿革变迁包括改置地名和设置年代两个部分。本表地名资料截止2019年底(重要政区变动截至2020年6月底)。
《中国历史文化地理》是享誉国际的地理学家陈正祥先生的代表作,兼具现代地理科学的专业视角和宏阔的历史视野。作者学识广博,研究角度独特,重视从正史、方志、游记等各类传统典籍中汲取素材,纵论中国大地上的大江大河、名城古迹,展现了自然景观和文化景观的时代变迁及相互影响,以及其对中国文化精神特质的塑造。作者见识深邃,论证细密,并且非常重视数据的力量,不遗余力地制作了大量精致图表,化繁为简,堪称妙品。
西汉时期,先后封置八百余个侯国。数量如此众多的侯国在地域分布上是否存在特征,一直不甚明了。马孟龙的《西汉侯国地理》充分吸收前人研究成果,结合传世文献、出土文献,对西汉近八百个侯国的地理方位进行考证。同时采用 水平横剖面 方法,复原七个具有明确年代断限的西汉侯国地理分布剖面,并对每一个剖面所呈现出的侯国分布特征进行分析。在此基础之上,总结了西汉侯国地域分布特征发展、演变的总体趋势。*后,本书还对有关西汉侯国地理分布、侯国迁徙等一系列专题进行了研究,揭示出一些以往未被注意的西汉政治制度、政治政策的变革。本书脱胎于全国百篇优博,是*部以西汉侯国地理分布为研究方向的专著,全面展示西汉八百侯国的历史变迁及地理分布,考辨精详,新见迭出,辛德勇誉之为 读书得间 ,可为日后该领域的研究提供借鉴。
《透过地理看历史:大航海时代》是一本以地理为视角,以将各大文明联结一体的大航海时代为切入点,解读世界历史的通俗读物。本书以15世纪中后叶至17世纪末欧洲人航海线路的开拓为行文脉络,通过地形图和航海图,对航线经由地区的地理、气候、季风、洋流作了简练介绍,对它们和航线走向及人类历史进程的关系作了得当分析。 本书也梳理了大航海时代的推动者与波及者的文明形态,分析了各个文明的特性及其背后的地理因素,解读了面对外来文明冲击时,各个文明所做的不同选择,以及由此导致的不同命运。颠覆了一些习以为常的社会发展认知,为理解人类历史提供了独特视角。 中国的史书卷帙浩繁,对于历史爱好者而言,要读通几千年的史书,是一项巨大的工程。而本书使我们认识到,不管朝代如何更迭, 风云如何变幻,地理因素的作用始终至关重
徙封是指诸侯国在始封之后受天子之命移徙。本书收集、整理与西周封国相关的文献、考古、古文字资料与研究成果,在对130多个封国进行通盘梳理的基础上,展开西周徙封问题研究。全书从地理变迁和封国秩序两个角度入手,考察西周封国分布的阶段性变化,分析分封制时代血缘与地缘的复杂关系;通过分区、分期的方法,把握王朝政治疆域内各地理板块发展的节奏,尝试为理解西周历史进程提供一个基础的时空坐标系统。
本书是国内第一部全面、深入、系统论述中国现代历史地理的学术专著。全书分为上下两册。上册包括历史自然地理、历史民族地理、历史人口地理。下册包括历史政治地理、历史经济地理、历史军事地理。每个章节都随文附有相关地图、形势图、分布图,利于读者学习掌握相关知识。 本书的问世,是现代学科意义上的历史地理学在中国全面建立的重要标志之一,在学术界产生了重大影响。
透过地理看历史: 尽管朝代更迭,历史风云变幻,但在不同历史时期,地理因素始终对中国历史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本书以地理单元为轴心,通过纵向讲史的方式,对中国各大地理单元的形成及其对历史发展的影响进行了深入浅出的讲解。同时,还穿插了许多历史事件和典故。通读本书,读者可轻松了解中国历史发展的脉络。 透过地理看历史:三国篇: 本书上起汉灵帝光和七年(公元184年)的黄巾起义,下讫公元280年三国归晋,以重大历史事件和战争战役为主线,串连起近百年的三国历史,涉及几十个影响深远的战争、战役和众多栩栩如生的历史人物。作者以通俗易懂的语言,结合地理讲述三国历史故事,并随文编绘了88幅全彩历史地图,全方位直观展现历史事件发生的地理背景,以地形地貌、自然条件、水文气候等地理因素分析历史事件发生的必然性和偶
《大运河传奇 京杭大运河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这本书非常系统地梳理了以运河为载体的南北文化交流、中外文化交流情况,展示了运河文化不一般的文化魅力。
葛剑雄师从谭其骧院士,是复旦大学资深教授、中央文史研究馆馆员,在历史地理、中国史、人口史、移民史、文化史、环境史等方面有很深的研究。本书是"中国学科 复旦大学历史地理"系列丛书中的一本,精选了葛剑雄关于历史地理学研究的代表性论著,包括《西汉人口地理》《中国移民史 导论》《中国人口史 导论》,以及9篇代表性论文。这些论著自出版或发表后,皆在学术界产生了很大影响,对推动我国学术发展和学术创新有重要意义,以彰显复旦历史地理学科的学术精神和学术追求。
本书是"中国学科 复旦大学历史地理学科"系列丛书中的一本,精选了谭其骧关于历史地理学研究有代表性的经典论文29篇,包括《历史上的中国和中国历代疆域》《中国历代政区概述》《我国行政区划改革设想》《秦郡新考》《新莽职方考》《湖南人由来考》《何以黄河在东汉以后会出现一个长期安流的局面》《海河水系的形成与发展》等,以彰显复旦历史地理学科的学术精神和学术追求。
本书主要讨论明清黄河故道流路变迁的过程及其影响,以河工地名信息记录较为丰富的黄河河工河道舆图为主线,结合《行水金鉴》与《续行水金鉴》等相关治河典籍中的内容,详细梳理各时期沿河地区地名目录及清代河道厅汛设置情况,并运用现代地名资料系统进行地名比对,对明清黄河故道的河流平面形态进行复原。在研究思路上,本书尝试从线状河道变迁研究深入到河道内部进行面上的流路变化研究,为历史河道变迁研究与河流动力地貌及河床演变研究的结合进行了一些基础性的尝试,也为今天的河道治理工作提供了一些有益的思路。
本书收集整理了钱业大家秦君安家族的主要史料和史事,包括宗谱祠堂、人物传略、工商金融、慈善公益事业、各大新闻媒体的报道等史料文献,还按照时间顺整理了从明代至今秦家的重要史事,全面记述了作为一代旅沪甬商的秦氏家族在工商金融领域的风起云涌,也展现了秦氏后人在收藏、传统文化领域的成就以及对中国传统文化的坚守和贡献。全书史料翔实,行文严谨,每处史料均有出处可以查证,是不可多得的研究甬商以及上海金融工商业历史的参考资料,具有重要的历史价值。
本书是江岸区文史办负责编写的图文画册,旨在介绍汉口历史风貌区江岸部分现存的各类优秀历史建筑。武汉市沿江大道 江汉路 京汉大道 黄浦大街围合的汉口历史文化风貌区,200余处优秀历史建筑与特色里份遍布其中,它们是武汉历史的见证者和亲历者,也是当地独有的风景线。本书包括大量省、市、国家保护单位和不可移动文物。书中以一系列故事串联,对这些建筑进行分类介绍,从建筑的演化变迁中,展现出江岸区和武汉市的历史发展与变革,同时对江岸区近年的历史建筑保护修缮工作、以及当下和未来的文旅事业规划发展进行了介绍。
本书《书写 景观 图像》是汪涛教授的考古学、古代史、艺术史研究论文集,收有相关论文20篇,分为四个部分。部分集中讨论商代甲骨文,包括甲骨文中反映的商人颜色观、求雨祭祀、西方汉学界的甲骨文研究等。第二部分以出土文献为中心,研究古代 书写 的意义,涉及甲骨刻辞、出土帛书、唐宋墓志碑刻、国外出土的印章等实物。第三部分讨论古代艺术中的 形 与 象 ,青铜器的制造技术和纹饰、中国早期艺术中的怪异图案、考古发掘出土的面具等。第四部分探讨古代景观的构成,涉及古代 明堂 的考证、城市布局及建筑、园林造景等。
《中国历史文化地理》是享誉国际的地理学家陈正祥先生的代表作,兼具现代地理科学的专业视角和宏阔的历史视野。作者学识广博,研究角度独特,重视从正史、方志、游记等各类传统典籍中汲取素材,纵论中国大地上的大江大河、名城古迹,展现了自然景观和文化景观的时代变迁及相互影响,以及其对中国文化精神特质的塑造。作者见识深邃,论证细密,并且非常重视数据的力量,不遗余力地制作了大量精致图表,化繁为简,堪称妙品。
历史文化建筑是一座城市重要的名片,它们见证着历史的沧桑变幻。做好历史文化建筑的保护、留住人民群众的共同记忆具有积极的文化意义。本案例集以广州市规划和自然资源局组织的对广州市本地的老建筑的修缮、维护、活化等实践为载体,对广州市名城保护利用工作进行回顾,并梳理、总结包括历史文化街区、历史建筑在内的多项广州市历史文化遗产保护利用的优秀案例。通过案例集总结实践经验,同时为未来保护路径的探索提供启发和借鉴,推进名城保护宣传全民普及,提高全民保护利用意识,将政府主导、专家领衔、企业参与、民众互动的形式引入到名城保护工作中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