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书记录了粟裕以省立师范学生身份投笔从戎,加入北伐军的叶挺铁军,开始其传奇军事生涯,在专门训练军官的铁军教导团中接受系统而严格的军事教育和训练,成为红军中有名的神枪手。南昌起义中,粟裕被任命为起义军前敌委员会警卫队班长,负责周恩来、贺龙和刘伯承等起义领导人和前敌委员会的安全警卫工作,同时负责策应朱德领导的南昌军官教导团的起义。跟随朱德上井冈山后,粟裕虚心学习毛泽东和朱德的军事思想、经验和理论,在战争中学习战争。1928年七溪岭战役中,粟裕带领三人小队俘虏上百名敌军,朱德夸赞粟裕是青年战术家,是未来革命的接班人。在抗日战争爆发后,粟裕指挥的黄桥战役为华中抗战打开了局面。1942年石港之战,粟裕指挥 老虎团 创造出了以零伤亡痛歼日寇600余人的战争奇迹。1944年车桥战役全歼日伪军千余人,自己仅伤亡
张学良, 20 世纪中华民族富有传奇色彩和浪漫色彩的人物之一。他是曾经拥有四省地盘和数十万雄兵的第二代 东北王 ,他是二三十年代中国政局的焦点和中心人物。他与杨虎城将军联合发动西安事变,有力地促成了第二次国共合作与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建立,也改写了中国现代史进程。 张学良 1920 年毕业于东三省陆军讲武堂,先于奉系军中担任要职, 皇姑屯事件 之后,他继任为东北保安军总司令,拒绝日本人的拉拢,坚持 东北易帜 ,为祖国统一和民族团结做出了贡献。后任中华民国陆海空军副司令,陆军一级上将。西安事变后遭蒋介石父子长期软禁。 1990 年恢复人身自由, 1995 年起离台侨居美国夏威夷, 2001 年 10 月 14 日病逝于檀香山,享年 101 岁。 张学良积极主张抗日,反对内战,曾同杨虎城将军一起发动震惊中外的 西安事变 ,促成国共二次合作,结成
陈立夫是民国时期的重要人物,在100年的漫长生涯中,大体上以50岁为界,正好可以分前后两个50年。 前50年,他因为与蒋介石的家世渊源,受到重用,平步青云,与兄长陈果夫一起成为老牌国民党的掌门人,在政界呼风唤雨,权势熏天。历来有蒋家天下陈家党之说。作为政治人物的陈立夫,其具体的功过是非,还有待历史学家的进一步研究探讨。 后50年,陈立夫脱离政界,定居美国19年,自谋生计,自食其力。与此同时,潜心于研究中国传统文化,著述数十种,成为著作等身的一家。他的文化观及其对某些具体问题的闸述,容或有可以商榷的地方,但有几点给人们留下了深刻印象:*、对中国文化的高度自信。他对中华文化十分挚爱,殷切期盼中华文化复兴。第二、陈立夫在美国前后生活了21年,他对资本和商人统治这个世界感到忧心如焚。陈立夫呼吁人类从中国
永平十六年,汉明帝出兵匈奴,欲再通西域。班超受命,网罗能人异士随军同行。 在伊吾与大军兵分两路,三十六人向南伐交伐谋。勇斗鄯善、智取精绝、混战于阗女巫、扶正疏勒王统…… 风云变幻,险象环生。耿恭与两百将士被匈奴三万铁骑围困金蒲,粮尽后煮食铠弩筋革,饮雪水,着褛衣,只坚信援兵会至…… 雪山外有贵霜战象,大漠里有隼王哨岗,丝绸路上响起别样驼铃。
贺龙(1896—1969)中国人民解放军创建人和领导人,军事家,中华人民共和国元帅。湖南省桑植县人。早年参与领导湘西暴动、参加反对北洋军阀的援鄂战争和北伐,曾任建国川军一师中将师长、国民革命军第八军第六师师长、第九军一师师长、独立第十五师师长、第二十军军长;南昌起义军总指挥、工农革命军第四军军长、红军二军团总指挥、红三军军长、红二军团军团长、红二方面军总指挥;八路军一二○师师长、晋西北军区司令员、晋绥军区司令员、陕甘宁晋绥联防军司令员;西安市军事管制委员会主任;西南军区司令员、国务院副总理、国家体育运动委员会主任、国防委员会副主席、中共中央军事委员会副主席、国防工业委员会主任等。
萧向荣(1910-1976),广东省梅县人,1926年加入共青团,1930年转为共产党。历任中共东江特委秘书长、中共闽粤赣省委秘书长、中共永定县委书记、红军总政治部秘书长、红一军团宣传部长,参加长征。抗日战争时期,任中央军委总政治部宣传部长兼任《八路军军政杂志》主编,参加平型关战役。解放战争时期,历任东北民主联军宣传部长、第四野战军宣传部长、第十五兵团政治部主任,参加辽沈战役、平津战役和广东等战役。建国后,历任十五兵团政委、华南军区政治部主任、中央军委办公厅主任、国防部办公厅主任、中央军委副秘书长、国防科委副政委,是中共七大、八大代表,第三届人大代表。1955年被授予中将军衔。“文化大革命”被迫害致死。本书讲述的就是他波澜起伏的一生。
本书作者熊向晖是参加过一二九运动的老共产党员,长期从事我党地下工作,解放后在外交战线上担任要职。近十年来,作者以科学严谨的治学态度、高度负责的工作精神、一丝不苟的工作作风,写下了大量回忆文章。这些文章叙述真人真事,披露了许多鲜为人知的史实,如地下十二年的工作、周恩来、李克农与年日内瓦会议、“克什米尔公主号”案件真相、“乒乓外交”等,具有很高的可信度。本书将这些重要文章重新修订,结集出版。
本书依据历史档案、日记、报刊和杂志,收集整理了抗日战争湖南战场阵亡将士及殉职人员事略和抗日战争全国各战场湘籍阵亡将士及殉职人员事略,以表达生者对烈士的崇高敬意和无尽哀思,鼓舞我们为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努力奋斗。
中国革命的先驱者有很多,还有许多烈士无名地安眠于历史长河中。这本《我的父辈(英烈篇)(精)》由张黎明主编,书中反映的只是无数革命英烈中的一小部分。人民不会忘记这样一个英雄的群体,他们为之奋斗终身的事业,必将在一代代人手中传承。让我们重温这些感人篇章,树立理想,坚定信念,勇于奉献,始终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继续解放思想,坚持改革开放,推动科学发展,促进社会和谐,为祖国繁荣和人民幸福而不懈奋斗!这本《我的父辈(英烈篇)(精)》适合普通大众阅读。
本书遴选国民党中将以上高级将领170名,其中包括特级上将1名、一级上将22名、二级上将38名、上将61名、中将48名。他们或起自草莽,或出身名门,或舍生取义,或功罪难分,他们在磅礴奔放的时代风云中,有的携手合作、有过共同讨伐北洋军阀的壮举;又有的勇赴国难、有过浴血抗击日寇侵略的灿烂业绩;也有的充当反共反人民马前卒、在内战中有过同室操戈的不光彩一幕。通过《国民党高级将领花名册(上下)》,可以让读者对民国时期政治、军事的内幕有一个全景式的了解。
上将张爱萍虽百战疆场,但又是名闻天下的儒将。他长期在解放军总参谋部、国防科委和中央军委身居高位,曾有过创造我党我军建章立制的“五十六个”的辉煌;也经历了“六次死里逃生”、“十次让职三次辞职”、“二次敌牢”、“文革五年囚室”的风云变幻及政治舞台上的三起三落…… 本书作者在走访了解、搜集整理大量手材料的基础上,又得在将军身边工作之先利的基础上,又得在将军身边工作之先利条件,述写了这位目前正远离喧嚣但又令人梦魂萦牵的名将的曲折而又传奇的人生,再现了他丰富而又多彩的晚年生活画卷…… 本书融党史军史于一炉,集历史与现实为一体,史诗般的叙述又如行云流水,阅后使人耳目一新,是目前难得的人物传记。
叶剑英传编写组编著的《叶剑英传》由中共中央军委和中共中央书记处批准立项,军事科学院组织编写,历经十余年努力,聆听叶帅生前56次回忆谈话,查阅军内外100余家档案馆等单位所收存的史料,走访近千人,根据大量**手资料再现了德高望重的叶剑英元帅辉煌的历史和充满传奇色彩的一生。书稿经中共中央军委和中央文献研究室审定。邓小平为本书题写书名。
新中国是从他们手中诞生的,在领袖*的领导下,抛头颅、洒热血,建立了新中国。人民将永远铭记他们。本书首次公布了中央军委确定的三十六位军事家的名单,完整地记叙了他们的戎马生涯和赫赫战功。
本书内容:一、张学良作为奉系军阀主要成员,对军阀混战持何种态度? 二、如何评价张学良的东北易帜? 三、中东路战争是“孔不无故挑衅,无故投降”吗? 四、怎样评价张学良调停中原大战? 五、“九一八”东北沦陷,边疆大吏难辞其咎 六、张学良之所以是“千古协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