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素质教育背景达成批判》是编著者对基础教育领域的素质教育背景进行了全方位调查,取得了大量真实、可靠数据,并对其作了归类统计、比较分析等处理。在此基础上,从学校、社会、家庭不同角度,围绕着对学生思想品质、个性发展、学习能力、创新意识、综合素养等方面成长的不良环境进行了科学分析和有力判断,同时,有针对性地提出了抵制和改变不良环境的观点和措施。
蔡元培先生是革命家、教育家、政治家。民主进步人士,国民党中央执委、国民政府委员兼监察院院长。中华民国首任教育总长,1916年至1927年任北京大学校长,革新北大开“学术”与“自由”之风。北伐时期,国民政府奠都南京后,他主持教育行政委员会、筹设中华民国大学院及中央研究院,主导教育及学术体制改革。1928年至1940年专任中央研究院院长,贯彻对学术研究的主张。蔡元培数度赴德国和法国留学、考察,研究哲学、文学、美学、心理学和文化史,为他致力于改革封建教育奠定思想理论基础。1940年在香港病逝。唐振常先生所著《蔡元培传》于1985年在我社出版,后于1999年重版,赢得了较好的学界反应和读者反响,成为蔡元培研究领域的重要学术成果,也可资中国近现代思想文化、教育、政治等研究参考借鉴。本次收入人物传记系列丛书,重新制作出版,
本选题是作者对日本百年多来现代通识教育历史的梳理和分析,以为中国的教育改革借鉴。作者后来又去日本收集到日本通识教育近期新进展的资料,补写一章。故为增补版。
在我国近现代教育史上,爱国老人、教育家马相伯以其创建震旦学院、复旦公学(复旦大学的前身),参与发起建立公教大学--辅仁大学而为人们所景仰。黄书光教授的新著《国家之光人类之瑞--复旦公学校长马相伯》一书,为人们了解“出人于圣俗二界,活跃于宗教、政治、教育三重领域”的马相伯之传奇人生,其博大精深的办学理念和教育思想,提供了翔实而生动的研究。作者参阅了大量相关史料,如书末所附的主要参考书就达90种之多。在对史料的考证上,作者是很审慎的。如对马相伯的出生地的考证,以及马相伯博土毕业后在依纳爵公学的职位的考证上,都不轻易下结论。黄书光教授强调叙事、实证与说理相结合的研究风格,无疑使该书的论述更为接近史实,为广大读者展示了一代大师的风范。
唐文治(1865~1954)是近代著名教育家,字蔚芝,晚号茹经。1908年,弃官从教,立志“不为良相,即为良师”。他从事教育事业40多年,的成就是相继主持上海南洋大学(即今上海交通大学)和无锡国学专修学校。1907~1920年,唐文治任交大校长,他倡导的人文精神教育成为交大校史上独放异彩的一页。在他手中,交通大学成为一所学科齐备、具有较高学术水平的现代工科大学。
美国教育学者戴安娜·拉维奇(DianeRavitch)打小是在德州休斯顿的公立学校上的学,年前她用在公立学校学的一手漂亮干净的英文写了一本刺痛美国教育的书:《美国伟大学校系统的死与生》。在书中,戴安娜对比自己孩童时期所受教育和当下的教育,最为怀念的是她的英文老师瑞特克立夫女士。她满怀深情地提到这位老师在指导阅读经典名著中,不仅让她学会了正确、优雅地读写和表达,深入地思考,而且也让她感受到了如何得体和尊严地生活。果然,多年后,她因为对自己原来支持的教育改革的反思和批评而被称为是美国教育的良心。不知这位英文老师是否知晓她早年的教育作为一种深刻的情感记忆奠定了学生此后人生生活的根基,延续在社会文化的精神血脉中。这是教师在学校教育中对儿童成长发挥重要影响的又一个例子,读起来既朴素又感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