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悲喜同源:陈其钢自述》是著名旅法作曲家陈其钢shou部个人自传,深刻勾勒了这位音乐家的丰富人生经历与音乐事业。从他年轻时在中央音乐学院的学习,到前往法国深造并成为音乐大师梅西安的关门弟子,再到担任2008北京奥运会音乐总监以及为电影《山楂树之恋》《金陵十三钗》和《归来》创作音乐,陈其钢的生活充满了精彩与挑战。他以坦诚的笔触,深入剖析了音乐与音乐之外的故事。 这是一部深刻而坦诚的回忆录,读者将在其中看到是什么造就了这位广受赞誉的艺术家的音乐成就和精神视野。几乎与共和国同龄的他,以这几十年来的音乐创作和生活经历,深入探讨了对 音乐 与 人生 的领悟,传达出了深邃的智慧与真挚的情感。 音乐是陈其钢生命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但他的音乐之外的故事同样令人深思。这本自述让我们更多地了解了一个音乐家的人
列奥纳多 达 芬奇是文艺复兴时期伟大的艺术家和科学家,是影响了世界500多年的 网红 。达 芬奇能将艺术、科学、技术和想象力融为一体,同时,他能对自己稍显异类的状态泰然处之:私生子、同性恋、素食者、左撇子、容易分心。带着顽皮而执着的热情,达 芬奇孜孜不倦地投入对众多领域的创新与探索,包括解剖学、化石、鸟类、飞行器、光学、植物学、地质学、水流,以及军事装置。他的笔记不仅是有史以来对好奇心难以超越的纪录,而且是激动人心的指南,跨学科的才华跃然纸上,带领我们去了解这个好奇心旺盛的人。 涌现了达 芬奇、哥伦布和古登堡的15世纪,是一个通过新技术发明,探索和传播知识的时代,就如我们现在身处的时代一样。达 芬奇的天才之处正是基于那些我们也可以通过自我训练提升的能力:热切的好奇心、认真的观察
【内容提要】 读梵高,意义是解放自己。 在他画出的向日葵的金色光芒中,我们都要想一想: 如果遇上他那样的困厄,我们将如何开辟人生? 《渴望生活:梵高传》是美国著名传记作家欧文 斯通的经典代表作。 温森特?梵高,一个为视艺术为信仰,以生命为火把,在暗影重重的人世间负重前行的探寻者。众所周知,梵高去世后才声名鹊起。追溯真正将梵高的文化影响力放大到整个社会的原因,绕不开欧文 斯通这本感动世人的传记小说《渴望生活》。 1927年春,年仅24岁的欧文 斯通在巴黎看到温森特 梵高的画展。那一年梵高去世刚刚37年,美国公众尚不知道这位荷兰画家。梵高的画作令斯通震撼不已: 进入了一个新的境界,整个世界豁然开朗。 一切生命的有机成分都融合在一起,成为一个伟大崇高的统一体。 这位画家是个什么样的人?于是斯通细
这是一幅关于梵高的巨细靡遗、令人心碎的肖像画。 全书以令人震惊的精确性,照亮了梵高困顿不安的心灵历程,对这位伟大艺术家过于浪漫的神话做出了重大的再认识: 他早期为赢得容身之地所作的斗争,他与弟弟提奥极其深密却紧张的关系的,他丰厚广博的文学艺术修养,他恣意又狂乱的私生活,他炽热而旺盛的创造力,他遗传自家族的精神疾病,他 自杀 案件中的重重疑云
郭宝昌身世奇特,经历坎坷。自幼被卖进同仁堂乐家的经历,最终成就了让他后来蜚声海内外的《大宅门》系列剧。但宅门里的兴衰恩怨并非他传奇经历的全部:他追寻自己身世的执着,他被时代车轮倾轧下狱劳改的坎坷,他对艺术和文化的痴迷和探索,他与梨园行的奇缘,他对第五代导演的扶持以及和他们的友谊,他被命运拨弄因而缺乏亲情的孤独 以及这样跌宕起伏的人生背后,对时代、对命运、对人性的复杂体味和审视,都被他用一支擅长讲故事的妙笔写在书里,也为读者写下了一个强韧的他和他所经历的复杂时代。 书中除集齐了郭宝昌尚未发表的遗作,还收入三篇他的至交好友写作的纪念文章,借亲朋的视角,让读者更多地了解郭宝昌过人的才华和独特的人格魅力。并在他辞世一周年之际,表达怀念和致敬之意。
1901年6月18日,也就是毕加索第一次在巴黎举办画展的半个月前,为什么他会被巴黎警察局标记为 无政府主义者 ? 1914年12月1日,为什么法国政府要扣押毕加索将近700幅立体主义作品,长达十年之久? 在1947年之前,为什么毕加索的作品缺席了法国几乎所有的公共收藏? 从1900年第一次抵达巴黎,到1973年在穆然离世,为什么毕加索始终没有成为法国公民? 这些问题的答案,藏在被掩埋多年的文献中,藏在从未被利用的档案资源里,藏在每一封信件、每一行手写的字迹中。随着真相重见天日,一切都变得不同,毕加索身份的复杂性也远超想象。 本书将带领我们追随这位天才艺术家与战略家的步伐,踏上一段惊心动魄的巴黎之旅,观察他如何巧妙地穿行于一个间隙丛生的社会中。我们看到他一步一步建立起自己的圈子,并在巴黎杀出重围,成为一位世界艺术大师。
里赫特(Sviatoslav Richter,1915 1997)是20 世纪著名钢琴家,出生于乌克兰。他以极广的演奏曲目、举重若轻的技术以及富有诗意的分句闻名。1995年,里赫特指定著名音乐纪录片导演布鲁诺 蒙桑容为其作传。在接下来的两年时间里,两人进行了多次对谈,他们之间的友谊与信任也与日俱增。这段交往的成果,除了获誉无数的里赫特纪录片之外,还有这本《谜:里赫特》。 本书是蒙桑容在里赫特访谈、里赫特日记的基础上整理、编著而成,包括里赫特自述和里赫特听乐笔记两大部分。《自述》是里赫特对其人生经历和钢琴家生涯的完整回顾,生动彰显了这位与众不同的钢琴家的独特人格魅力;《听乐笔记》收入1970 1995年间的里赫特日记精选,内容包括音乐会和唱片聆听记录,对音乐作品、音乐家和同时代演奏家的评价等,与《自述》形成互补,是里赫特思想和生活的
约翰 塞巴斯蒂安 巴赫其人,在音乐史上始终是难以捉摸的谜题。人们很难将那些恢弘伟大的作品,与一个看似庸常、难解,偶尔疯狂的个体联系在一起。英国指挥家约翰 艾略特 加德纳在父母家的两幅巴赫肖像的陪伴下长大,每日每夜他拾级而行,都会经过在战争期间保护着的肖像。从那时起,他开始研究并演奏巴赫,日后成为现今*伟大的巴赫诠释者。这本书便是他毕生奉献的精华与凝结。他考察了巴赫研究的*进展,以丰盛的细节呈现巴赫的思想,他的工作方式,他如何创作音乐以至于日臻化境,*终为我们揭开巴赫掩藏其下的真实面目。 加德纳作为历史学家的身份,让他透过学术与演奏两个通径来展开研究。他仔细钻研了现存稀少的传记素材,通过对音乐本身的细致体察,摸索到那些个人特质从音乐中浮现的瞬息。与传统的传记不同,加德纳旨在 认识这个
如果有一个元素能将凡 高复杂又短暂的一生串联起来,那么毫无疑问,这个元素就是书籍。 在留存于世的近千封书信中,凡 高提到了数百部作品,包含200多位作家,涉及英语、法语、荷兰语、拉丁文4种语言。他曾数次提到: 我对书籍有种无法抵挡的激情。 书籍、现实和艺术,对我来说就是同一种东西。 一个人必须学着阅读,正如他必须学会观察,学会生活。 对阅读的热爱贯穿凡 高一生,书籍也是陪伴凡 高的真正伴侣。在辗转生活于海牙、伦敦、巴黎、普罗旺斯的各个阶段,凡 高无不从阅读中获得巨大的启迪与慰藉。他曾在写给妹妹的信中说: 谁能数得清,在我人生中的这么多年里,有多少次完全丧失了大笑的意愿 先不说是不是我自己的原因 我首先需要的就是大笑一场。而在读莫泊桑的小说时,我找到了那种感觉。 凡 高读书、爱书,也画书。在短
在好莱坞梦工厂,大卫 林奇始终是一个独特的 造梦人 。 他34岁即凭借《象人》入围奥斯卡*导演奖提名,而后的《蓝丝绒》《穆赫兰道》,亦入围奥斯卡。1990年,《我心狂野》获第43届戛纳电影节金棕榈奖。同年,悬疑犯罪电视剧《双峰》在美国广播公司(ABC)播出,狂热席卷全国,他才华横溢的艺术家形象也由此为世人所熟知。称他为 鬼才导演 ,一点也不为过。他屹立影坛半世纪,当回顾20世纪的电影史时,我们已经无法绕过林奇。 从绘画开启艺术生涯,再由画布走向银幕,身兼导演、编剧、制作人、画家、音乐人、摄影师等多重身份,大卫 林奇的人生经历可谓嘈杂,每个领域都像梦境中的蒙太奇。 恐怕,世界上只有一个人能写大卫 林奇传记,那就是大卫 林奇。 《梦室:大卫 林奇传》是一部回忆录与自传 合璧 的传记,由克里斯汀 麦肯纳与大卫 林奇合
本书是一本有关凡 高(1853 1890 年)的生平与作品的专著,以时间为轴讲述了凡 高孤独、悲情又坎坷的一生。 本书共有六章,包含了871 幅珍贵画作,图文并茂,印刷精美,许多珍贵手稿及草图均为首次出版。书中不仅有对凡 高生平的生动记录,还有详细的作品介绍和赏析,此外,还大量引用了凡 高与亲人、朋友之间的书信内容,尽蕞大可能为读者还原一个真实的凡 高,带读者走近凡 高充满悲剧色彩的一生。
在这本 成功的新版 中,哈罗尔德 勋伯格通过 一连串引人入胜的传记性 篇章,将作曲家 从蒙 特威尔第到20世纪90年代 的新调性主义作曲家逐一 做了介绍。作者认为,音 乐是一门不断演变的艺术 ,没有哪个天才(无论他 有多么伟大)不曾受到其 前辈的影响。在这里,伟 大的作曲家是作为一个人 来呈现的,他们生活着, 并与周围的现实世界发生 着联系。 本书把 严肃音乐 相关 的所有重要人物都囊括其 中 巴赫、亨德尔、莫 扎特、贝多芬、肖邦、威 尔第、瓦格纳、马勒等等 。作者将他们的生平编织 成一幅其细节和逸事都很 丰富的织锦。此外,还有 一些章节讲述了民族乐派 ,对维也纳的施特劳斯家 族、阿瑟 沙利文爵士、奥 芬巴赫等人的所谓轻音乐 也有涉及。在此新版中, 勋伯格对后来的序列音乐 作曲家、极简抽象主义作 曲家以及20世纪90年代的 新调
艺术全才、时尚先锋、传奇偶像 无数人试图定义大卫 鲍伊,他却从未自我设限,以变色龙的形象不断突破音乐、艺术与性别的边界,成为20世纪流行文化的伟大神话。他从未留下任何个人著述,只在各种访谈中袒露真实自我,彰显绝妙口才。《大卫 鲍伊访谈录》集结了1969至2003年鲍伊参与的32次重要访谈,真实记录了他艺术生涯的每一个脚印。在这本书中,大卫 鲍伊回顾专辑的录音与制作,分享演出和电影拍摄逸闻,畅谈音乐之路上的探索冒险、起伏挣扎,以及他对文学艺术的独到见解,对现代社会的深刻洞见,对内心情感的坦率自白 32个人生切片,还原绚烂瑰丽又变化万千的 鲍伊 传奇;32个精彩 剧场 ,捕捉鲍伊妙语连珠间闪烁的智慧与激情。
《石涛传》一书以有关石涛的历史资料为基础,辅以生动的讲述,塑造出一位性格鲜明、经历丰富的天才画家:他出身贵胄却浪迹天涯;他渴望报效朝廷却无人真正理解,只能自嘲为 乞食苦瓜僧 ;他 笔墨当随时代 无法而法 的观点,震动画坛;他遍游名山、 搜遍奇峰打草稿 的经历,形成了属于他的苍郁恣肆的独特风格。 通过对石涛本人及其创造文本进行甄别与发掘,该书稿有助于启示读者进一步体悟东方民族的独特智慧、审美规律及艺术思维方式;有助于读者高屋建瓴地审视中国书画艺术的本体特性、内在规律;有助于读者深入理解如何传承中国文化正脉,阐发古典内蕴,弘扬传统精华。
《悲喜同源:陈其钢自述》是 旅法作曲家陈其钢个人自传,深刻勾勒了这位音乐家的丰富人生经历与音乐事业。从他年轻时在中央音乐学院的学习,到前往法国深造并成为音乐大师梅西安的关门弟子,再到担任2008北京奥运会音乐总监以及为电影《山楂树之恋》《金陵十三钗》和《归来》创作音乐,陈其钢的生活充满了精彩与挑战。他以坦诚的笔触,深入剖析了音乐与音乐之外的故事。这是一部深刻而坦诚的回忆录,读者将在其中看到是什么造就了这位广受赞誉的艺术家的音乐成就和精神视野。几乎与共和国同龄的他,以这几十年来的音乐创作和生活经历,深入探讨了对“音乐”与“人生”的领悟,传达出了深邃的智慧与真挚的情感。音乐是陈其钢生命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但他的音乐之外的故事同样令人深思。这本自述让我们 多地了解了一个音乐家的人生,他的
伟大的摇滚明星、永远的文化偶像、虚伪自私的丈夫、冷漠的父亲、穷凶极恶的坏蛋、爱哭爱闹的婴孩。作为披头士中性格蕞复杂、争议蕞大、蕞受名声所累也蕞和名声过不去的一个,列侬的故事被人们不断书写、修改、想象。关于列侬的回忆已被供上神龛,但,他是谁? 在本书中,著名传记作家莱斯莉-安 琼斯通过的一手研究资料、从未曝光过的列侬照片、对列侬亲友的独家采访,向我们展现了这位摇滚传奇的生活、爱情与死亡。 我们要记得他这一生。这才至关重要。
这是一个权威专业乐评人的具有专业水准的肖邦传记。该书综合各国肖邦专家的研究成果,基于肖邦在波兰和法国不同时期的生活经历的众多史实,讲述了一个真实、完整的肖邦的故事,被视为权威传记。本书不仅非常细致地记述了肖邦的一生,还详细地介绍了在巴黎达官贵人沙龙里音乐气氛和肖邦音乐成就所获得的尊重和推崇,而且非常突出地表现了肖邦与音乐就是完全一体的特质。19世纪的欧洲是文学和音乐天才辈出的时代,肖邦是这璀璨星空中极闪耀的一位,关于这些,本书有非常详细周全的描述和记录。 本书的特点在于:*,作者在阐述肖邦生平和音乐造诣的同时,对围绕着传主的争论作了分析和评点,努力还原真相,大大拓展了读者的视界。第二,作者对肖邦的音乐作品评价极为深刻和全面,体现了极高的专业水准。这些乐评简洁而又系统,全部放在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