莫扎特向来是传记作家们偏爱的人物。过去二十年里有两本出色的莫扎特传记:一本出自MaynardSolomon,小心翼翼、精细地分析莫扎特早已被神秘化的人物性格;一本出自WolfgangHildesheimer,以更为讽刺性的笔调尝试去剥掉长久以来固化的莫扎特形象。本书不同于以上两本的在于,这是一本由历史学家为莫扎特写的传记。在这本小书里,作者融合了Solomon对莫扎特恋母情结的分析以及Hildesheimer对神话的破除(如委托莫扎特创作的《安魂曲》并非所谓的地狱使者,而是一个出钱购买他人作品填上自己名字的欺世盗名者),同时以一种史学家的冷静、准确而平实的风格为读者介绍了莫扎特的一生。尽管作者对莫扎特作品的评价和大多数人一样,但其行文的流畅生动、对名言与参考书目的旁征博引使得这本书具有很强的可读性,亦可使读者对莫扎特这位音乐名家有相对理性的认
作者怀着深深的敬意和爱戴之情,用抒情的笔调刻画了柴可夫斯基生动而鲜明的形象,使其栩栩如生。本书没有详细描述柴可夫斯基生活的所有侧画和细节,也没有分析他的音乐作品。如想了解柴可夫斯基创作的旋律的特点、歌剧与交响乐的结构、管弦乐、钢琴典与浪漫曲的风格,读者可求助于其它书籍。本书的特点是再现柴可夫斯基精神世界与思想境界的逐步形成,提示其内在矛盾及永不凋谢的魅力的形成。揭示作曲家及其创作活动与时代的广泛联系,有助于读者理解身为作曲家的柴可夫斯基和为艺术的人道主义理想而彻底战斗的进步活动家的柴可夫斯基志向的一致性。这个斗争是全书的核心,是描述他创作活动,描述他与同代人及作为后人的我们之间关系的指南针。
《炼狱里的祈祷:李青萍画传》介绍了画家李青萍先生坎坷的一生。在青萍先生坎坷的人生旅途上,一次次的生命洗礼磨砺了她坚韧的性格。她捡过废品,卖过冰棍,在任何艰难困苦的环境里,她都没有放弃对绘画艺术的探索。她在西方抽象绘画、中国水墨艺术与印度泼彩等方面都进行了有益的尝试和创新,其作品往往以瑰丽、奇幻的色彩和笔触折射出她心灵深处的荆楚古风与神韵,寄托着她对文化、历史和宇宙的感怀、倾诉与追问。
单簧管波尔卡、黑眼睛、加沃特、幽默曲、野蜂飞舞、两把吉他、斯拉夫舞曲、挪威舞曲、风流寡妇圆舞曲、索尔维格之歌、安尼特拉之舞等。
马友友是享誉世界的大提琴家。《我的儿子马友友》描述了他从出生到17岁入读哈佛大学期间的经历。本书由他的 母亲马卢雅文女士口述、拉洛博士撰写,原为英文著作,现由陈善伟博士译成中文。雅文女士讲述友友的故事,目的是要年轻认识到生命是艰苦的奋斗,而痛苦是成长的一部分。在故事里,家庭之爱成为度过困难时期强大的动力。 《我的儿子马友友》以温馨的口语风格,简要的道出了一个音乐神童的成长历程。全书共30章,其中加插了大量的家庭生活照片,令内容更加丰富多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