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是日本著名音乐大师坂本龙一*自传。从坂本龙一幼时接触音乐与作曲,一直讲述至他近年的音乐思想。 幼时的坂本龙一,因幼儿园作业所作的一曲《小兔之歌》,使他*次强烈地体会到音乐带来的强烈冲击。小学时,他随波逐流的学起了钢琴与作曲,*终成了朋友中*坚持下来的人。中学时,他是一名彻头彻尾的 愤青 ,罢课抗议、游行示威。期间,他曾一度拒绝学习音乐。但却正是这次 拒绝 带来的空虚,使坂本龙一察觉到 自己原来是如此喜爱音乐啊 。他从来没有想过,将音乐当成自己人生的使命,但音乐伴随了他的一生。参与YMO乐队,取得国际性成功;凭借《末代皇帝》的配乐,他获得电影配乐领域*荣誉的奥斯卡金像奖 在本书中,坂本龙一不断回望自己的成长与音乐创作,以期看清现在的自我。书中还穿插着他不同时期的照片30余幅,展现了这位音乐大师
冼星海,广东番禺人,中国现代音乐史上杰出的作曲家。他短暂的一生创作了包括《黄河大合唱》《太行山上》《二月里来》等500多首脍炙人口的革命歌曲,为中国的新音乐运动做出了突出的贡献,*赞誉他为 人民的音乐家 。本书结合冼星海的书信、日记以及学生、故旧的追忆评述,以生动的文字、翔实的史料呈现出冼星海执着于音乐和理想的一生。
里赫特(Sviatoslav Richter,1915 1997)是20 世纪著名钢琴家,出生于乌克兰。他以极广的演奏曲目、举重若轻的技术以及富有诗意的分句闻名。1995年,里赫特指定著名音乐纪录片导演布鲁诺 蒙桑容为其作传。在接下来的两年时间里,两人进行了多次对谈,他们之间的友谊与信任也与日俱增。这段交往的成果,除了获誉无数的里赫特纪录片之外,还有这本《谜:里赫特》。 本书是蒙桑容在里赫特访谈、里赫特日记的基础上整理、编著而成,包括里赫特自述和里赫特听乐笔记两大部分。《自述》是里赫特对其人生经历和钢琴家生涯的完整回顾,生动彰显了这位与众不同的钢琴家的独特人格魅力;《听乐笔记》收入1970 1995年间的里赫特日记精选,内容包括音乐会和唱片聆听记录,对音乐作品、音乐家和同时代演奏家的评价等,与《自述》形成互补,是里赫特思想和生活的
约翰 塞巴斯蒂安 巴赫其人,在音乐史上始终是难以捉摸的谜题。人们很难将那些恢弘伟大的作品,与一个看似庸常、难解,偶尔疯狂的个体联系在一起。英国指挥家约翰 艾略特 加德纳在父母家的两幅巴赫肖像的陪伴下长大,每日每夜他拾级而行,都会经过在战争期间保护着的肖像。从那时起,他开始研究并演奏巴赫,日后成为现今*伟大的巴赫诠释者。这本书便是他毕生奉献的精华与凝结。他考察了巴赫研究的*进展,以丰盛的细节呈现巴赫的思想,他的工作方式,他如何创作音乐以至于日臻化境,*终为我们揭开巴赫掩藏其下的真实面目。 加德纳作为历史学家的身份,让他透过学术与演奏两个通径来展开研究。他仔细钻研了现存稀少的传记素材,通过对音乐本身的细致体察,摸索到那些个人特质从音乐中浮现的瞬息。与传统的传记不同,加德纳旨在 认识这个
这是布雷特 安德森的私人回忆,也是传奇英伦乐队山羊皮的完整历程。 摇滚乐队总是容易走上同一条老路,重复相似的故事。布雷特 安德森在这本他曾说过不会写的书里呈现了风格迥异的叙事。从20世纪90年代横空出世,到2003年宣告解散,安德森在书中历陈了山羊皮乐队生涯的重要时刻,并以坦诚的态度评述了乐队的成与败。对于音乐产业与流行文化,他也做出了极富洞见的评论。 在乐队生活之外,安德森也回望了自己曾经支离破碎的生活,他潜入内心深处,向我们展现了真诚、犀利而敏感的自我。
我知道的是,山姆死了,我哥哥死了,我母亲死了,我父亲死了,我丈夫死了,我的猫死了,我的狗死于 1957 年,现在也没有活过来。然而我依旧想着某些美好的事将要发生。或许就在明天。 费尔莫剧场的新年演唱会后,帕蒂 史密斯独自漫步在圣克鲁斯的海岸,即将开始一整年的漂泊。 她的脚下是加利福尼亚州小旅店和亚利桑那的沙漠,挚友所在重症病房和肯塔基州的农场,而头顶,一块旅店招牌邀请帕蒂玩一场游戏,记忆中的艾尔斯岩和波拉尼奥旧居时刻牵引着帕蒂,通往中世纪佛兰德的道路在梦境中被打开 面对动荡的时局和亲友离世,帕蒂在步入人生第七十年之际写下这部现实、想象与记忆交织的回忆录。 生活周而复始,却在变化中向前。意外、悲伤与幻灭面前,帕蒂以她不
《枪花:运用你的幻觉一和二》是 小文艺 口袋文库 33?系列 (第三辑)之一种。《运用你的幻觉一和二》是美国硬摇滚乐队 枪花 在1991年圣诞前夕推出的双张专辑,在当时众多大牌发片的背景下, 枪花 乐队的这张专辑无疑是吸引眼球的,发售当天即占据了排行榜的前两名,仅在美国就分别售出了700万张。但本书作者埃里克 维斯巴德认为同时这张著名双唱片专辑的发布也是一场灾难,标志着 枪花 乐队、重金属摇滚以及整个1980年代流行摇滚乐黄金时期的终结。与一般的 歌迷书写 方式 孤立地谈论或者盛赞专辑本身 不同,埃里克 维斯巴德将专辑和乐队置于流行乐文化史之中,批判性的解读对乐迷的阅读期待提出了挑战。 维斯巴德写作此书,可以说是一种私人写作:凭借材料,更多的是凭借自己的记忆、观念和感受,而没有专门面采过枪花的成员。这对 枪花 的歌
《滚吧,生活》为摇滚界大腕基思·理查兹的目前自传。通过《滚吧,生活》,基思·理查兹毫无保留地讲述自己的童年、创作、恋情等,重现他由无名小卒到呼风唤雨的风云人生。 基思·理查兹自小受外祖父加斯耳濡目染爱上音乐;在母亲影响下听摇滚乐;在斯图牵头下创立滚石乐队;为做音乐、为生存而偷酒瓶;遇上心爱的女子;像偷窥狂那样为写歌找灵感;一连九天不睡觉录歌;在美国巡演,和警察过招;逃离英国;成家;结识圈内各色人士;遭遇亲朋故去;遭到队友米克的背叛…… 《滚吧,生活》记下了基思·理查兹的名言:这就是我的摇滚人生。信不信由你,我没有忘记这之中的一丝一毫。谢谢夸奖。
坂本龙一是谁,而 我 又是谁? 本书集合了,音乐艺术家坂本龙一和天才编辑后藤繁雄从1996年到2006年10年间不间断的采访、对话,让读者全程目击坂本龙一的内心变化起伏。 话题内容涉从童年时代的音乐启蒙、成名的创作、海湾战争与 911 、世纪末、疾病、不断探索音乐类型的边界、诗歌与文学、人类与自然 《skmt:坂本龙一是谁?》强烈地反应出了 这个时代 ,它不是对时事事件进行表面的反应,而是对时代深处流淌着的东西有感而发,很多时候分不清两者的对话谁是提问谁在回答,坂本也始终保持着不被定形的状态,是音乐家、是思考家、是环保斗士、是病人 与时代紧密关联、不断思考又轻盈游走其间,比谁都更激进地敲响时代的警钟(自我中心地!)但又不断继续着未知的音乐旅程。 这是一本满载着新世纪底层的流动、预兆、和预感的书。
克劳迪奥 阿巴多(1933-2014),意大利指挥家,音乐艺术家。对中国的爱乐者来说,阿巴多是一个响亮的名字,可谓耳熟能详。早在1973年,他就率维也纳爱乐乐团来北京演出。2009年,阿巴多率琉森节日乐团在国家大剧院为北京的爱乐者奉献了四场高水平的音乐会。 阿巴多是我们这个时代伟大的音乐艺术家之一,他把自己的一生奉献给了音乐,担任过柏林爱乐、维也纳爱乐、伦敦交响、芝加哥交响等世界闻名的交响乐团指挥,以及斯卡拉歌剧院和维也纳国家歌剧院等世界*歌剧院的音乐总监。伟大的柏林爱乐正是因为有了阿巴多,开启了艺术生命中的全新篇章。阿巴多一生录制过几百部音乐作品,为音乐的普及做出了很大努力。 本书以时间为轴,从阿巴多儿时的家庭音乐氛围,到他在米兰音乐学院和维也纳的求学历程;从他连续获得两项国际指挥大奖,到步入伟大的
在这本 成功的新版 中,哈罗尔德 勋伯格通过 一连串引人入胜的传记性 篇章,将作曲家 从蒙 特威尔第到20世纪90年代 的新调性主义作曲家逐一 做了介绍。作者认为,音 乐是一门不断演变的艺术 ,没有哪个天才(无论他 有多么伟大)不曾受到其 前辈的影响。在这里,伟 大的作曲家是作为一个人 来呈现的,他们生活着, 并与周围的现实世界发生 着联系。 本书把 严肃音乐 相关 的所有重要人物都囊括其 中 巴赫、亨德尔、莫 扎特、贝多芬、肖邦、威 尔第、瓦格纳、马勒等等 。作者将他们的生平编织 成一幅其细节和逸事都很 丰富的织锦。此外,还有 一些章节讲述了民族乐派 ,对维也纳的施特劳斯家 族、阿瑟 沙利文爵士、奥 芬巴赫等人的所谓轻音乐 也有涉及。在此新版中, 勋伯格对后来的序列音乐 作曲家、极简抽象主义作 曲家以及20世纪90年代的 新调
埃尔维斯 普雷斯利(Elvis Aaron Presley,1935年1月8日-1977年8月16日),美国著名歌手、音乐家和电影演员,被视为20世纪中最重要的文化标志性人物之一,中文昵称 猫王 。 猫王 是20世纪中最负盛名与最具影响力的音乐家之一,在许多音乐类型取得商业上的成功,包含流行音乐、蓝调与福音音乐。他是史上最畅销的单人音乐艺术家,估计全球的总销量逾六亿张专辑。他曾获过三次格莱美奖,其中在36岁时获得第六届格莱美终身成就奖,是该奖史上最年轻的获奖者。 猫王从穷苦小子奋斗成长为一代天皇巨星的传奇经历、充满磁性的歌喉和多变的音乐,连同他不羁的个性与独特的舞台形象,已经成为一个时代的标签,广泛影响了世界各地的猫王音乐聆听者,为世人所铭记。在这本传记中,作者以小说家的笔触描绘了猫王的成长、奋斗、成名、陨落的人生轨迹,及其身后的
经过这么多年, 石玫瑰 乐队旋律优美的吉他流行乐和迷幻摇滚的和谐融合依然鲜活而生机勃勃。这是一张连贯的专辑,这张专辑的连续歌曲循环以恶魔般的嘲讽开始,并以美妙而傲慢的宣言结束。正如书末所说的那样,整张专辑都是浮华和挑衅的,每首歌都洋溢着雄心和渴望。作者亚历克斯 格林将 石玫瑰 放在了1980年代末曼彻斯特充满狂欢的游乐场里,并从理论上阐述了如果他们能保持状态会发生什么。这本书引用并采访了几位石玫瑰乐队的同代人,讲述了一张永远改变了英国流行音乐的专辑令人陶醉的故事。
本书是一部我国著名作曲家刘炽先生的个人传记。全书按照时间顺序呈现了刘炽先生一家在北京、沈阳、盘锦等地的工作与生活,通过点滴细节塑造了一个有血有肉的艺术家形象,披露了《我的祖国》《让我们荡起双桨》《英雄赞歌 》等经典旋律的创作历程,展现了刘炽先生乐观幽默、正直豁达、尊贤爱才的性格特点及对我国民族音乐的执著与探索。 全书以刘炽小女儿的视角讲述了 我的父亲刘炽 的生活往事及艺术人生。在作者笔下,刘炽先生既是一个普通人,有着自己的坚持和喜怒哀乐;也是一位伟大的艺术家,用卓越的音乐才华谱写诸多脍炙人口的作品;又是一位慈爱的父亲,对子女言传身教;同时也是一位良师益友,与其他艺术家们一道为我国民族音乐的发展殚精竭虑。文笔细腻真挚,乐而不淫,哀而不伤,宏观处见时代背景,微观处见细节亮点,是一部
《贝多芬传》是罗曼 罗兰的代表作《名人传》中的一部传记。在贝多芬、米开朗基罗与托尔斯泰三位文艺巨人的传记当中,罗曼 罗兰冠以贝多芬首席地位,足可见这位饱受命运摧残却依旧热爱真理的旷世奇才的影响力。古典主义后的旗手与浪漫主义的先驱的人格魅力给予罗曼 罗兰心灵的震撼与感动,如其交响乐中人同命运的对抗与和解一般,崇高而壮丽。仅仅聆听过贝多芬的音乐的人,会为其作品中极富感染力的旋律如痴如醉;而那些翻阅过贝多芬生平的人,再听贝多芬,则会领略到不同以往的风景:听那寂寥的月光下,一个孤单却绝不媚俗的高贵灵魂,时而怒吼,时而悲怆,如怨如慕,如泣如诉。本书由傅雷先生翻译,语言精湛,文辞雅致,实为外文名著的中文译作中不可多得的杰出作品。
众多令人仰慕的作曲家都曾被卷入动荡的历史大潮中。莫扎特、贝多芬、威尔第、德彪西、肖斯塔科维奇 只要聆听他们的音乐,几百年的历史浮沉就会再现眼前:我们似乎可以闻到法国大革命的气息,看到一个统治时期的辉煌与衰落,甚至感受到旧时独裁政权的冰冷。一个又一个音符划过耳畔,我们仿佛又经历了他们当年所经历的,连他们的时代也变得熟悉起来。音乐里蕴藏着令人意想不到的能量。当然,我们可以单从艺术的角度来欣赏这些作品,但我们无法否认:音乐家们也在乐谱中讲述着自己的信念,勾勒着周遭的社会百态,描绘着心中的理想世界。
与很多人通常认为的迥然不同,贝多芬从来并非一个纯粹的音乐家。一如鲁迅,他身处一个波澜壮阔的时代,面对跌宕连绵的政治风云:法国大革命、拿破仑的兴衰、维也纳会议。也一如鲁迅,贝多芬从未想过 躲进小楼成一统 ,而是积极投身政治洪流,而音乐则是他所擅长的武器。 本书从政治视角入手,记述了一个无畏的革命者,如何在这个从近代向现代转变、 破 与 立 并存的时代,革故鼎新,致力于政治和音乐新秩序的建立。这,或许是他的音乐至今仍具有持久力量的原因所在。
斯克里亚宾是俄罗斯音乐史上的另类天才,是媲美肖邦的钢琴诗人,与拉赫玛尼诺夫、斯特拉文斯基齐名的作曲家、先锋音乐家,也是神秘主义思想者,帕斯捷尔纳克等众多文学家的灵感源泉。斯克里亚宾独特的音乐风格、超越时代的革新性和深邃的作品内涵,为音乐家和人文学者所推崇,却也因此难以为大众所理解。 本书作者、俄裔学者鲍里斯 德 施洛策是斯克里亚宾的妻弟,他不仅有着深厚的文学、哲学素养,而且精通音乐。施洛策与斯克里亚宾有着密切的交往和深厚的友谊,作为知音,他不遗余力地将斯克里亚宾介绍到西方。在本书中,施洛策从生平、个性、音乐创作、思想等不同侧面书写了他所理解的斯克里亚宾,重点阐述了斯克里亚宾的思想与音乐艺术的关系,尤其对斯克里亚宾神秘主义思想的渊源、内涵和发展变化作出了深刻的解读,以既成理论体
快乐小分队 的职业生涯经常被神话所笼罩,但事实却出乎意料的简单:在几个月的时间里, 快乐小分队 从一个普通的朋克乐队模仿者转变为有史以来气、令人不安、影响力的专辑的创作者。作者克里斯 奥特仔细地挑拣出事实,展示《未知欢愉》专辑是如何产生的,以及它如何在今天仍 能产生如此强烈的共鸣。
1805年4月,贝多芬亲自指挥的《英雄交响曲》在维也纳首次公演,一举震惊了古典音乐界。这首革命性的作品不同于任何以往的作品,以清醒的理智与爆发的情绪,奏响了英雄主义与人类手足之情的赞歌,开启了古典音乐史上的浪漫主义时代。 在本书中,英国传记作者詹姆斯 汉密尔顿-帕特森将为我们重构这一西方文化史上的伟大时刻,从天才音乐家的坎坷人生讲起,结合作品创作前后的历史背景,回溯这部伟大作品创作的初衷、过程和影响,并解答那个无数人曾问过无数遍的问题 它到底和拿破仑有什么关系?
伟大的摇滚明星、永远的文化偶像、虚伪自私的丈夫、冷漠的父亲、穷凶极恶的坏蛋、爱哭爱闹的婴孩。作为披头士中性格蕞复杂、争议蕞大、蕞受名声所累也蕞和名声过不去的一个,列侬的故事被人们不断书写、修改、想象。关于列侬的回忆已被供上神龛,但,他是谁? 在本书中,著名传记作家莱斯莉-安 琼斯通过的一手研究资料、从未曝光过的列侬照片、对列侬亲友的独家采访,向我们展现了这位摇滚传奇的生活、爱情与死亡。 我们要记得他这一生。这才至关重要。
这是一个权威专业乐评人的具有专业水准的肖邦传记。该书综合各国肖邦专家的研究成果,基于肖邦在波兰和法国不同时期的生活经历的众多史实,讲述了一个真实、完整的肖邦的故事,被视为权威传记。本书不仅非常细致地记述了肖邦的一生,还详细地介绍了在巴黎达官贵人沙龙里音乐气氛和肖邦音乐成就所获得的尊重和推崇,而且非常突出地表现了肖邦与音乐就是完全一体的特质。19世纪的欧洲是文学和音乐天才辈出的时代,肖邦是这璀璨星空中极闪耀的一位,关于这些,本书有非常详细周全的描述和记录。 本书的特点在于:*,作者在阐述肖邦生平和音乐造诣的同时,对围绕着传主的争论作了分析和评点,努力还原真相,大大拓展了读者的视界。第二,作者对肖邦的音乐作品评价极为深刻和全面,体现了极高的专业水准。这些乐评简洁而又系统,全部放在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