冼星海,广东番禺人,中国现代音乐史上杰出的作曲家。他短暂的一生创作了包括《黄河大合唱》《太行山上》《二月里来》等500多首脍炙人口的革命歌曲,为中国的新音乐运动做出了突出的贡献,*赞誉他为 人民的音乐家 。本书结合冼星海的书信、日记以及学生、故旧的追忆评述,以生动的文字、翔实的史料呈现出冼星海执着于音乐和理想的一生。
《枪花:运用你的幻觉一和二》是 小文艺 口袋文库 33?系列 (第三辑)之一种。《运用你的幻觉一和二》是美国硬摇滚乐队 枪花 在1991年圣诞前夕推出的双张专辑,在当时众多大牌发片的背景下, 枪花 乐队的这张专辑无疑是吸引眼球的,发售当天即占据了排行榜的前两名,仅在美国就分别售出了700万张。但本书作者埃里克 维斯巴德认为同时这张著名双唱片专辑的发布也是一场灾难,标志着 枪花 乐队、重金属摇滚以及整个1980年代流行摇滚乐黄金时期的终结。与一般的 歌迷书写 方式 孤立地谈论或者盛赞专辑本身 不同,埃里克 维斯巴德将专辑和乐队置于流行乐文化史之中,批判性的解读对乐迷的阅读期待提出了挑战。 维斯巴德写作此书,可以说是一种私人写作:凭借材料,更多的是凭借自己的记忆、观念和感受,而没有专门面采过枪花的成员。这对 枪花 的歌
《滚吧,生活》为摇滚界大腕基思·理查兹的目前自传。通过《滚吧,生活》,基思·理查兹毫无保留地讲述自己的童年、创作、恋情等,重现他由无名小卒到呼风唤雨的风云人生。 基思·理查兹自小受外祖父加斯耳濡目染爱上音乐;在母亲影响下听摇滚乐;在斯图牵头下创立滚石乐队;为做音乐、为生存而偷酒瓶;遇上心爱的女子;像偷窥狂那样为写歌找灵感;一连九天不睡觉录歌;在美国巡演,和警察过招;逃离英国;成家;结识圈内各色人士;遭遇亲朋故去;遭到队友米克的背叛…… 《滚吧,生活》记下了基思·理查兹的名言:这就是我的摇滚人生。信不信由你,我没有忘记这之中的一丝一毫。谢谢夸奖。
经过这么多年, 石玫瑰 乐队旋律优美的吉他流行乐和迷幻摇滚的和谐融合依然鲜活而生机勃勃。这是一张连贯的专辑,这张专辑的连续歌曲循环以恶魔般的嘲讽开始,并以美妙而傲慢的宣言结束。正如书末所说的那样,整张专辑都是浮华和挑衅的,每首歌都洋溢着雄心和渴望。作者亚历克斯 格林将 石玫瑰 放在了1980年代末曼彻斯特充满狂欢的游乐场里,并从理论上阐述了如果他们能保持状态会发生什么。这本书引用并采访了几位石玫瑰乐队的同代人,讲述了一张永远改变了英国流行音乐的专辑令人陶醉的故事。
作为伟大的作曲家之一,海顿的声誉名望经久不衰。海顿那些旋律优美、耳熟能详的交响乐,还有清唱剧《创世纪》都深得人们喜爱,但海顿音乐成就的多面性,还有其精彩的一生,却为他的天才朋友莫扎特、叛逆学生贝多芬的光芒所掩盖。乐如其人,本传记通过大量制作一流的音乐节选,给广大读者呈现一个足智多谋、能言善辩、精力充沛且魅力无穷的海顿。
本书是一部我国著名作曲家刘炽先生的个人传记。全书按照时间顺序呈现了刘炽先生一家在北京、沈阳、盘锦等地的工作与生活,通过点滴细节塑造了一个有血有肉的艺术家形象,披露了《我的祖国》《让我们荡起双桨》《英雄赞歌 》等经典旋律的创作历程,展现了刘炽先生乐观幽默、正直豁达、尊贤爱才的性格特点及对我国民族音乐的执著与探索。 全书以刘炽小女儿的视角讲述了 我的父亲刘炽 的生活往事及艺术人生。在作者笔下,刘炽先生既是一个普通人,有着自己的坚持和喜怒哀乐;也是一位伟大的艺术家,用卓越的音乐才华谱写诸多脍炙人口的作品;又是一位慈爱的父亲,对子女言传身教;同时也是一位良师益友,与其他艺术家们一道为我国民族音乐的发展殚精竭虑。文笔细腻真挚,乐而不淫,哀而不伤,宏观处见时代背景,微观处见细节亮点,是一部
众多令人仰慕的作曲家都曾被卷入动荡的历史大潮中。莫扎特、贝多芬、威尔第、德彪西、肖斯塔科维奇 只要聆听他们的音乐,几百年的历史浮沉就会再现眼前:我们似乎可以闻到法国大革命的气息,看到一个统治时期的辉煌与衰落,甚至感受到旧时独裁政权的冰冷。一个又一个音符划过耳畔,我们仿佛又经历了他们当年所经历的,连他们的时代也变得熟悉起来。音乐里蕴藏着令人意想不到的能量。当然,我们可以单从艺术的角度来欣赏这些作品,但我们无法否认:音乐家们也在乐谱中讲述着自己的信念,勾勒着周遭的社会百态,描绘着心中的理想世界。
《贝多芬传》是罗曼 罗兰的代表作《名人传》中的一部传记。在贝多芬、米开朗基罗与托尔斯泰三位文艺巨人的传记当中,罗曼 罗兰冠以贝多芬首席地位,足可见这位饱受命运摧残却依旧热爱真理的旷世奇才的影响力。古典主义后的旗手与浪漫主义的先驱的人格魅力给予罗曼 罗兰心灵的震撼与感动,如其交响乐中人同命运的对抗与和解一般,崇高而壮丽。仅仅聆听过贝多芬的音乐的人,会为其作品中极富感染力的旋律如痴如醉;而那些翻阅过贝多芬生平的人,再听贝多芬,则会领略到不同以往的风景:听那寂寥的月光下,一个孤单却绝不媚俗的高贵灵魂,时而怒吼,时而悲怆,如怨如慕,如泣如诉。本书由傅雷先生翻译,语言精湛,文辞雅致,实为外文名著的中文译作中不可多得的杰出作品。
经典通识,图文并茂。
快乐小分队 的职业生涯经常被神话所笼罩,但事实却出乎意料的简单:在几个月的时间里, 快乐小分队 从一个普通的朋克乐队模仿者转变为有史以来气、令人不安、影响力的专辑的创作者。作者克里斯 奥特仔细地挑拣出事实,展示《未知欢愉》专辑是如何产生的,以及它如何在今天仍 能产生如此强烈的共鸣。
......
鲍勃 迪伦是美国文化的标志性人物,也是20世纪的国际偶像,他在过去的超过50年里始终立于美国公共生活舞台。2016年,他获得诺贝尔文学奖。这就更为鲍勃 迪伦增添了传奇性,激发了大众对他了解和讨论的兴趣。《剑桥鲍勃 迪伦手册》集合知名鲍勃 迪伦研究专家,从多种视角对他的生平、作品和创造性贡献进行了介绍和解读,是非常好的鲍勃 迪伦入门指南。全书分为两部分:第一部分是对迪伦身份、创作的演化,及其对美国流行文化的影响的主题式介绍;第二部分则分析了他颇具影响力的几张专辑。
阿炳( 1893 1950),原名华彦钧,江苏无锡人。中国民间音乐家,享有世界声誉的音乐大师。他创作的二胡曲《二泉映月》,已经成为人类音乐宝库中的不朽经典。 本书作者通过数年寻访,对十六位亲眼见证过当年阿炳生活的知情者,作了深入访谈。受访者中,有阿炳抚养过的非嫡亲孙女钟球娣,有 1950年阿炳录音时的在场者黎松寿,有阿炳的邻居许忆和,有当年洞虚宫内常替阿炳买酒读报的道士华寅生,有与阿炳有着深厚交情的锡剧前辈艺人邹鹏,有20世纪50年代无锡《晓报》记者华钰麟,有无锡文物专家钱宗奎,有无锡第二代 小热昏 艺人尤茂盛、周仁娣夫妇,等等。他们谈及了阿炳对音乐艺术的痴迷、日常生活的困顿、街头卖艺的点点滴滴、个人的成长经历等不同层面,他们这些血肉丰满的感性回忆,为我们摹绘出一幅逼近于真实的、在社会和人世的黑暗低
马卢雅文忆述了儿子马友友童年及少年时代的点点滴滴,带领读者一起经历这位传奇大提琴家由出生到入读哈佛大学这一时期的成长过程 他惊人的音乐天分如何被父母发掘与培养,他与家人相处的片段、小时候淘气的事迹、父母亲对他个性发展的影响,还有他如何克服成长时必须经历的困难、怎样面对文化冲击和危机,后如何踏上成功之路,成为古典音乐界璀璨的明星 生命是艰苦的奋斗,而痛苦是成长过程的一部分。 马卢雅文讲述儿子早年的故事,是希望其他父母亲及年轻人读了这本书以后,会受到激励。这是一本关于马友友的书,也是一本关于奋斗与成长,关于家庭的爱与关怀的书。
《黑色安息日:现实之主》是 小文艺 口袋文库 33 1/3系列 (第二辑)之一种,本书通过相隔十年、总计33篇日记书信,描述了一位少年艰难成长中经历的困惑、失望、追寻、反抗。 黑色安息日 乐队著名专辑《现实之主》是少年叙述的背景,是少年绝望生活中的光亮,是少年被剥夺却永在的慰藉;《现实之主》对于他,就像天空之于游鱼,爱之于机器人。本书感人至深。
《伦纳德 伯恩斯坦》是一本引人入胜的传记,它提供了关于伦纳德 伯恩斯坦这位才华横溢、拥有永无止境的迷人魅力以及颇受争议的音乐家的生活和工作。伦纳德 伯恩斯坦是20世纪音乐领域成功和受认可的人物之一。在他跨越五十年的职业生涯中,主持了许多的管弦乐队。本书在著名学者保罗 莱尔德三十多年的研究基础上,充分描述了伯恩斯坦作为指挥家、作曲家、音乐教育家和评论员的人生成就,评价了他所有的主要作品。莱尔德还探讨了伯恩斯坦复杂的个人生活对他的职业工作的影响。以对伯恩斯坦生活和工作的独到见解,包括从1982年对伯恩斯坦的采访中收集到的信息,作者对伯恩斯坦折衷的音乐风格和复杂的性格理想进行了介绍,展示了两者是如何适应二十世纪的音乐大世界的。
“好花不常开,好景不常在……”一曲《何日君再来》,自上世纪三十年代以来,唱红了无数巨星,成为邓丽君一生的微雕,却为何争议不断?屡屡被禁,却为何又风靡世界,至今传唱不衰?他善于把情感化为音符绕指为柔,也曾让乐曲在战火中胜过钢枪,留下无数传世名曲的。可他却因《何日君再来》而命运多舛…… 《何日君再来——刘雪庵传》分为“飘零的落花”、“长城谣”、“追寻”、“何日君再来”四个部分,记叙了刘雪庵为音乐倾注自己毕生心血的传奇而曲折的一生。他为世人奉献了颇具时代风骨、美轮美奂的音乐作品,在大时代背景下,展示了一代文化人的人生追求和艺术追求。
平克 弗洛伊德是摇滚黄金时代的代表性乐队,是艺术摇滚和迷幻摇滚的旗帜。其音乐有着诱人的迷幻气质,以及强烈的社会责任感。他们的现场演出更是独具一格,经常调动各种感官媒介协助表现音乐的主题,给观众多元但又含混的直觉感受。《黎明门前的风笛手》是平克 弗洛伊德张录音室专辑,也是佳迷幻音乐专辑,同时还是一张真正意义上传递了以传奇主唱席德 巴瑞特音乐创作理念的专辑。在这本深入研究的书中,约翰 卡瓦纳深入研究了这些录音的复杂历史。他与许多曾在录音棚与平克 弗洛伊德一起工作的人交谈,记录下乐队工作时的景象和声音,让乐队的职业生涯中充满创意和混乱的一段时间栩栩如生。
《威尔第》一书描写了威尔第生活的那个令人激动人心的时代及其对他的音乐的影响。珍贵的绘画、雕刻和照片,还有一些手稿的复制品、舞台和服装设计,以及宣布威尔第格局首演的传单,立体呈现了威尔第辛勤耕耘、大器晚成,终成一代大师的一生。 20世纪40年代前后,威尔第在米兰创作了大量爱国歌剧,数量占其一生所创作歌剧的一半以上。19世纪50年代,他成功创作了《茶花女》等诸多歌剧,把意大利歌剧从神话传说转向了现实世界。他创作的歌剧,音乐技巧娴熟,刻画内在人物性格细致入微,丰富并保持了意大利歌剧在音乐表演上的优势。 威尔第被誉为 歌剧之王 ,成就了意大利歌剧新的历史高峰,在世界歌剧艺术史上占有重要地位。他的作品经久不衰、令人神往
《危险》是迈克尔 杰克逊成熟的一张专辑。《危险》为杰克逊提供了一个开端,他终于成为了成年人 无论是政治上还是性别意识上 但却无法说服持怀疑态度的公众。尽管这张唱片卖得很好,但很少有人理解或愿意接受杰克逊视野的深度和广度;在人们还没有完全领会到这一点之前,它就被不断变化的流行音乐格局和所谓的丑闻所掩盖。本书试图打破关于杰克逊的主流叙述的喧嚣,采纳了他对《危险》成熟、微妙的艺术表述。在这里,《危险》被解读为一张概念专辑,提供了一种引人注目的叙事性,后现代的焦虑、爱、欲望、诱惑、背叛、诅咒,这些在他的音乐中前所未见。
巴赫,德国巴洛克时期的作曲家和演奏家,西方音乐伟大和深不可测的人物,以其留下的堪称浩瀚,同时又精妙深刻的音乐作品为欧洲启蒙时期音乐艺术的发展奠定了基础,被称为欧洲音乐之父,后世音乐家几乎无不受其影响和启发。 巴赫出生于德国一个著名音乐世家,父母早逝,从少年时代起便在教堂和宫廷担任唱诗班成员,管风琴师谋生,中年以后儿女成群,家庭变故频仍,在沉重的生活负担与教会宫廷繁多的约束之中度过了多艰的一生,生前声名相当有限,作品鲜有出版。后世的人们惊讶于那些闪烁着神性和智慧之光的作品如何源源不断地诞生于世俗责任和重重矛盾的禁锢之中。 《巴赫》搜集了巴赫生前的工作史料、往来信件和大量图片,平实有据地展现了音乐天才平凡与伟大并行的两面,对其代表作及创作背景也进行了分析和介绍,不失为简洁而有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