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书讲述了中国21位杰出科学家波澜壮阔、坚韧不拔、自强不息的人生故事。他们中很多人的名字是与中国科技史上的诸多“第一”紧密相连的,包括中国小麦远缘杂交育种奠基人李振声、中国放射化学奠基人杨承宗、中国冶金科技事业的开拓者李薰、中国植物分类学的引领者王文采、中国第一位对青藏高原盐湖进行系统考察的柳大纲、被誉为“中国激波风洞第一人”的俞鸿儒、研制成中国第一台工业机器人和水下机器人的蒋新松,以及马大猷、杨乐、邹承鲁、施雅风、夏培肃、刘嘉麒、任继周等众多两院院士。这些科学家的精彩人生故事,不仅生动诠释了新时代科学家精神所蕴含的“爱国、创新、求实、奉献、协同、育人”六大特质,也真实记录了中国近现代科技发展的艰辛历程。
18世纪的人类以 进步 为关键词,不断投身改造自然的热潮,可也逐渐失去了对自然的敬畏。在这一时期众多探究 如何理解自然 的科学家中,有一位浮士德式的人物:他的内心簸荡着不息的求知冲动,不仅渴望周游世界,更试图洞悉整个宇宙。深受启蒙思想影响的他,坚信客观实验之必要,但也重视个人的主观感受。他将科学与想象结合在一起,以 生命之网 的整体视角重新审视自然。他,就是亚历山大 冯 洪堡。 亚历山大 冯 洪堡(Alexander von Humboldt,1769 1859),曾被普鲁士国王腓特烈 威廉四世盛赞为 大洪水后真正伟大的人物 。他深入委内瑞拉的茂密雨林,穿越漫长的安第斯山脉,攀登当时公认*的火山 钦博拉索山;他曾与同伴惊险地逃脱鳄鱼之口,目睹野马与电鳗的残酷搏斗,在重重树影间与美洲豹狭路相逢。他将对自然的崭新理解,融入对彼时政治局势
本书从不同角度记述了周光召先生在理论物理、核武器及科技管理领域所做的杰出贡献,特别是在上述工作中所充分体现出的科学思想和科学精神。
本书为 中国工程院院士传记 丛书之一。朱高峰,通信技术与管理专家,中国工程院院士,中国工程院首任常务副院长。本书前两篇六章较详细地记录了朱高峰的家庭背景、成长历程,以及从事我国电信传输科研工作方面的诸多优秀成果;后两篇十三章则侧重介绍失高峰走上领导岗位后,在邮电部的工作经历、工作实践和为邮电通信的发展所作出的突出贡献,以及朱高峰作为中国工程院的首批院士和建院初期的组织者,为中国工程院的建立、发展和工作定位所作出的具有开创性的工作及亲力亲为组织多项研究课题,弥补了相关领域空白的工作实践。附录部分提供了朱高峰的生平大事年表、主要论著目录以及相关调研报告,为读者提供了丰富的参考资料。本书不仅是对朱高峰个人成就的回顾,也是对中国近现代科技与工程教育发展历程的重要记录。
安德烈娅·武尔夫著的这本《创造自然(精)》介绍了,18世纪的人类以“进步”为关键词,不断投身改造自然的热潮,可也逐渐失去了对自然的敬畏。在这一时期众多探究“如何理解自然”的科学家中,有一位浮士德式的人物:他的内心簸荡着不息的求知冲动,不仅渴望周游世界, 试图洞悉整个宇宙。深受启蒙思想影响的他,坚信客观实验之必要,但也重视个人的主观感受。他将科学与想象结合在一起,以“生命之网”的整体视角重新审视自然。他,就是亚历山大·冯·洪堡。 亚历山大·冯·洪堡(Alexander von Humboldt,1769—1859),曾被普鲁士国王腓特烈·威廉四世盛赞为“大洪水后真正伟大的人物”。他深入委内瑞拉的茂密雨林,穿越漫长的安第斯山脉,攀登当时 的火山——钦博拉索山;他曾与同伴惊险地逃脱鳄鱼之口,目睹野马与电鳗的残酷搏斗,在重重
哥德尔被美国《时代周刊》评为20世纪最有影响力的100个人之一,爱因斯坦称其为自亚里士多德之后最的逻辑学家,他的理论为计算机科学和人工智能领域的发展奠定了基础。他提出的哥德尔不完备性定理,堪称数学逻辑理论中最的发现,至今仍影响着人工智能领域的发展。 哥德尔早年就职于维也纳大学,后因战乱逃离欧洲,辗转来到普林斯顿高等研究院。在这里,他逐渐融入了美国的生活,并与爱因斯坦结下了深厚的情谊,成为科学史上的一段佳话。晚年的哥德尔获得终身教职,但最后因被害妄想症悲惨离世。 他的一生在哲学、数学、人工智能等领域都提出了颠覆性的理论,甚至涉猎了相对论。如果哥德尔的定理以及由此推导出的结论是正确的,就意味着人类将永远不能制造出能够复刻人脑推理、学习、计划、解决问题能力的计算机。在知识鞭长莫及的认知极限
谢希德院士是我国半导体物理学的开拓者之一,是我国表面物理研究的先驱者和奠基人。谢希德是新中国的位女校长,是一位富有实践经验的教育家,她的桃李满天下。谢希德还是一位享有盛誉的社会活动家,她积极参政议政,关注并投身国际学术文化交流,为复旦和中国走向世界做出了自己的贡献。《谢希德传》资料殷实、照片珍贵、情感真挚、文笔优美,多方面展现了谢希德院士的生平业绩和人格魅力,读来感人肺腑、催人奋进,是适合广大青少年朋友励志之传记作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