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是问题少年,是打架斗殴的街头混混,是迷途觉醒,自我提升的功夫小子,也是好莱坞的浪荡客,生死绯闻的主角,更是锐意创新的功夫大师,世界知名的功夫片明星。 我们所理解的李小龙,大多是由这些形象和故事串联起来的,唯独缺少对那个特定时空背景的了解,也因此难以切身体会到李小龙的艰辛与不凡。《李小龙:神话和真实》将人物的成长经历与时代背景紧密联系起来,以大量的生活细节描写透视李小龙的成长、蜕变,以及如何成就不凡与伟大的艰辛历程。既可以从中窥见李小龙不同时期拳术体系乃至格斗理念的变化,李小龙的思想与个性也袒露无遗。 如果李小龙还健在,看到这本为他而写的传记,可能会感到欣慰,也可能会大为恼火。因为作者在记录他所取得的成就之余,也一并记录下了他生活中不愿为人知的隐秘。
《与他共度六十一世》,就是一部张国荣电影生涯的全记录。全书洋洋洒洒30余万字,800余幅获得香港电影双周刊独家授权的剧照,61部电影逐篇细说从头,从影片内容、演技评价、艺术风格、旧闻花絮、影坛大动荡直至微妙变迁,无所不包,无所不言其详。犹如一个个分镜头剧本,将电影中的世界历历再现,还原出一个艺人毕生的电影生命传奇,也还原出整个香港电影*为辉煌的黄金年代。该书自2006年出版以来,一直得到广大荣迷及读者的支持,本次再版,我们以更加精美的图片和细致的文字呈现给大家,是对他六十一部电影中那些曾经打动过我们的一个个美丽瞬间的回顾,也是对张国荣逝世十周年的纪念。
热爱且了解香港电影的韩国知名电影记者、影评人朱晟彻,将从业逾20年间数十次前往香港寻访张国荣足迹的珍贵资讯、曾与张国荣合作且关系密切的相关人员访谈,以 关于张国荣,我想到的 12个关键字为线,与张国荣的作品世界和人生故事串联,完成此部对哥哥张国荣表达 迟来的告白 的致敬之作 这是张国荣与朱晟彻的故事,也是张国荣与每一个记得、喜欢、怀念他的人的故事。
《光影故事 北京电影学院校友回忆录(*辑)》为纪念新中国电影教育70年、北京电影学院建校70年,经北京电影学院审批申请出版,旨在用于校友馈赠,学校典藏,史料收集,研究文献。为纪念北京电影学院建校70周年,反映学校70年发展历程、优良传统、精神风貌;回忆学校历史事件、重大活动、动人事迹;探析学校各个时期办学方略、教育思想、重大成果;追忆恩师风范、同窗情谊,纪念青春时光、书写如歌往事;记载校园校址变迁、描绘成长岁月。共收集百余位师生回忆文章,以三大主题呈现,分别是: 春风化雨篇(回忆恩师)、校史历程篇(在校老师)及桃李芬芳篇(毕业校友)
本书是由郑佩佩本人执笔撰写的自传性散文,记述了作者七十的成长道路。其中有因父母离异而带来的清冷的童年,有过在香港银幕上红极一时的辉煌的青年,也有旋即远嫁美国的二十年婚姻生活,再又经历了携带四个孩子离开夫家面对生存的艰难时刻。在47岁时毅然重出江湖,出演周星驰电影《唐伯虎点秋香》而被海内外观众所喜欢。特别是在李安导演的《卧虎藏龙》中的出色表演,赢得了广泛声誉。晚年仍活跃在两岸三地,从事电影、电视、主持、真人秀等各种娱乐表演。本书不仅记述了作者的演艺生涯,也与读者分享了对人生、对生死的点滴体会,对年轻一代的演艺人员具有一定的启示作用。
本书是介绍NBA篮球明星阿伦?艾弗森的名人传记类图书。人称“答案”的阿伦?艾弗森出生于20世纪70年代的美国汉普顿黑人街区,并不幸福的童年记忆,塑造了他狂放不羁、自由随性的性格。1996年成为NBA选秀状元拉开了阿伦?艾弗森征战NBA的精彩战幕。从贫寒的家庭身世、充满挫折的成长过程、到后来光芒耀目的成功,铸就辉煌的NBA职业生涯经历,这位从入行以来就充满争议的黑人球员,成就了一个美国式的成功梦想,激励着许多热爱体育的年轻人。本书由NBA作家张佳玮先生历时一年,倾心写作而成。写作过程中查阅了大量翔实的赛事史料和技术数据统计资料,书中收集了上百张艾弗森从高中至今的珍贵图片,对艾弗森生平重要的历史时刻做了完整记录,图文展现艾弗森的传奇人生路。
《中国电影家传记丛书》首批图书,选择约20位电影家为对象,包括从事编剧、导演、表演、摄影、事业管理等工作的电影家。通过对于他们流金岁月的回顾、生活历程的展示,描述他们的人生阅历,记录他们为中国电影发展所做出的贡献。同时,也可以对一些重要的电影历史进行过滤和补正,增加电影研究史料的积累,达到以史鉴今之功效。 本书是《 中国电影家传记丛书》之一,作者将在对传主深入采访以及搜集补充相关的历史材料的基础上,纪实文学的笔法,对传主的演艺生涯、政治生活、家庭生活等方面,进行往事的梳理和不脱离事实范围的文学描写。因此,全书既有的学术性,又具有较强的文学色彩;既有个人传记的纵向特点,又不完全拘泥于琐碎细节,而注意展示所述重要作品、重大事件横切面的宽阔历史背景;既严格尊重历史事实,又大胆进行具
《我的摄影机不撒谎》是2002年出的,但不应该在2002年读。书名很明显受到了费里尼《我是说谎者》的影响,后者是作者自述,前者则是作者与当代中国8位新锐电影人的对话。之所以说此书不应该放在2002年读,是因为无论姜文、贾樟柯,还是张元、娄烨,抑或王超、章明、王小帅、路学长,这8位电影人都还处于变化之中,他们的言谈,观念,需要读者经历一段时问的沉淀之后再作阅读、比照。或许,5年之后,这本书字里行间会有一些所无法预知、察觉的东西凸现。
陈学昭,原名陈涉英、陈淑章,一九O六年四月十七日生于浙江省海宁县盐官镇北门外陈家埭。祖上河南潢川人,逃灾荒到了浙江。 本书是文化人影记丛书的一册,书中以大量珍贵的老照片及详尽的文字介绍了作家陈学昭女士的生平。 本书内容全面、形式新颖、图文并茂、印刷精美,再现了文学家对文学孜孜不倦追求的一生,有助于读者对这位老一辈文学家的全面了解。
五岁的时候,我们全家搬到宜兰,地说,是四岁半到六年的这段时间,虽然只有一年半,宜兰却是我后来创作《童年》这首歌里的重要场景。《童年》这首歌描写的时间是从幼稚园到小学六年级左右,以宜兰医院那棵大榕树作为场景的开展,歌词里头写的都是我真实的生活记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