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本书是关于著名文学家、翻译家、教育家施蛰存先生详实、严谨的编年体事迹录。按年编排,每年内按时间纂辑施先生的主要经历、与施先生有关的社会大事与人物。增订本新增30余万字史料,细化、匡正、完善和丰富初版原有的内容、细节以及编年体例。以 引文 形式增补撰述,去伪存真,并校勘相关文本、史实,坚持 事录有据,录有出处 。增订本的出版,可为学界提供施蛰存先生研究的完备资料,亦可为二十世纪中国文学的研究拓宽门径。通过本书,不仅可以了解施先生一生的学术经历,还能了解整整一个世纪中国社会的变迁和学术事业的发展脉络,为读者提供了百年中国社会史和文化史更广阔的内容。
本书以传记文学的轻快笔调,展现了清史大家戴逸先生的人生经历及学术追求。从幼时痴迷阅读到青年问学胡适,从学林崭露头角到问津国际学界,从耕耘史学到掌舵中国史学会,有成长的趣事,有激越人心的奋进,更有抱守学术初心的安然。本书是戴逸先生的学术人生史,更是当代清史研究的学术史。
杨天石先生是中国当代著名历史学家,1960年毕业于北京大学中文系,现为中央文史研究馆资深馆员,中国社会科学院荣誉学部委员、研究生院教授。他长期研究中国文化史与中国近代史,一生研究成果丰富、著作等身,培养了不少学术人才,对中国学术界贡献巨大。2025年2月适逢杨天石先生九十华诞,由中央文史研究馆、中国社会科学院近代史研究所、北京大学历史系等为杨天石先生举办九十寿辰纪念并做杨天石先生学术研究会,由其学生北京大学历史学系主任王奇生,北京大学历史系教授臧运祜、罗敏等牵头为杨天石先生编写纪念文集,特邀请学界知名人士及杨先生知交故友赐文,内容包含学界相关顶尖研究成果、与杨先生交往事及其他文字。共收入文章四十篇,并附若干珍贵照片及年录。
......
陈传席撰写大量的文学和艺术评论文章,他对文学和艺术的重要观点能主有关理论大多内含于他的评论。系统阐述了绘画史论及画派构成代表著作等分析,收入了很多序跋和评论画家作品的文章,第一卷内容属于文学范畴
侯仁之先生是中国著名历史地理学家,中国科学院院士。是首位从理论上阐明了中国的沿革地理与历史地理的区别及历史地理学的性质和任务,率先为中国现代历史地理学的建立奠定了理论基础。1952年,侯仁之在北京大学正式开设中国*个"历史地理学"专业。 主编有《北京历史地图集》,出版有《侯仁之文集》。1984年,侯仁之在美国康奈尔大学讲学时接触到《保护世界文化和自然遗产公约》,认为中国加入《公约》刻不容缓。他在归国后立即以全国政协委员的身份起草了一份中国应加入公约的提案,为国家所采纳,中国*终成为了"世界遗产公约"缔约国。侯仁之院士则被誉为"中国申遗*人"。本年谱旨在梳理侯仁之先生学术事业之发展历程,以期对先生的学术历程与思想演进进行推理。
《胡适与鲁迅(20世纪的两个知识分子)》作者邵建,阳光与闪电是面对黑暗的两种方式,在比较的意义上,温和的胡适不妨是阳光(且看他那惯见的春阳般的笑容),犀利的鲁迅当然更合适是闪电(包括他的眼神和文风)。闪电以它的锐利,可以刺穿黑暗,让黑暗现出原形。但,闪电并不能驱散黑暗,且复归于黑暗,同时使黑暗更黑暗:因了它刚才的照亮。当闪电消歇之后,战胜黑暗的是阳光。和闪电相比,阳光不迅即,却持久;它不是在黑暗中穿刺,而是在黑暗的外面将黑暗连根拔起。不妨看地平线上的黎明,阳光与黑暗交锋,黑暗是在阳光面前一步步退却,消解于无形。
1985年,先生将届古稀之年,他到台湾已教化了近四十年之久,从学人数更已不在少数,所以刘雨虹老师纠合学友们,各写心得报告,集合成册出版,今天来看,幸亏当时刘雨虹老师勉力促成这些记录的出版,否则事过境迁,先生那个阶段的教化足迹,就难以看到了。这本书于1987年在台湾出版,至今已将近三十年,简体字版是初次在大陆印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