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悲欣交集:弘一法师李叔同全传》是学界前辈金梅先生研究弘一法师李叔同生平事迹、艺术成就、佛学思想的结晶,是一部史料可靠、重在呈现思想和精神变化的独特传记。全书真实、细致地再现了李叔同从朱门子弟、风流才子、艺术先驱到律宗高僧弘一法师的巨大转变过程,深入剖析和解读了弘一法师李叔同的全部人生历程和思想变化。作者观人入微,挖掘深层隐藏,甚至极具挑战性与独创性地分析了他出家前后的经历和佛学思想的形成与变化。《悲欣交集:弘一法师传》 始于写真,终于传神 ,是一部一丝不苟、视野广阔、学养深厚的集大成之作。
Array
莫斯纳的著作是一项相当瞩目的学术成就,对于休谟研究者来说是一个不可或缺的工具;对于所有研究18世纪启蒙运动和文学史的学生来说简直就是一个知识宝藏。 Richard H. Popkin,哲学季刊 这部堪称典范的作品已经远远超出一本传记的价值。它是对18世纪的热烈的智识研究的回应;它不仅是关于哲学面向,更是面向众多读者的书。 C.E. Vulliamy, 观察家 这是一部酝酿已久的著作,在经过近20年的准备之后,它于1954年首版付梓,同时也是作者彻底爱上其主题的一部著作。这部传记是漫长而快乐的研究带来的产品。作者兴趣广博、智力超群,本书的篇幅和由此带来的幸福感都构成了智识上的贡献。 时代文学副刊
《无尽之河:平克 弗洛伊德传》生动再现了这支无数乐迷顶礼膜拜的乐队横跨半个世纪的音乐历程。 书中描述了乐队五名重要成员席德 巴瑞特、罗杰 沃特斯、大卫 吉尔莫、尼克 梅森、理查德 莱特的隔阂、冲突、分别、重聚,并将这背后种种充满张力而又不为人知的细节串连起来 性格迥异的乐手之间冲突激烈,饱受痛苦纷扰,而灵感和创造力却始终能从中迸发,成就他们音乐中的深刻与复杂。 马克 布莱克历经数年努力,采访了平克 弗洛伊德的成员及其家人、朋友、爱人、大学同学、音乐伙伴,诚实地将他们与平克 弗洛伊德的种种交往轶事记录下来,穿针引线般还原了乐队的传奇故事。
《我们家:一滴水映照的历史》是一部由巫鸿及其姐姐巫允明合著的回忆录,约13万字,附有210多幅图片。作品以姐弟两人的对话为主要叙事方式,回顾了两人与父母两代人构成的大家庭所经历的往事。本书记录了姐弟二人之间就艺术、生活、家庭等主题展开的对话,为读者呈现了二人的人生经历和知识追求。作者两人长期耕耘艺术史领域,是中国思想文化界的名人,且双方回忆的父母都是很有成就且享有盛誉的学者,但作者回忆的过程中丝毫没有炫耀感,而是充满了真情实感,并对时代和社会的变迁及相应的人性和社会责任感有着独到的思考。
于成龙1638 年出生于辽东盖州,后举家定居直隶京南固安县,康熙三十九年(1700 年)二月二十七日卒于淮安河道总督署,享年六十三岁。于成龙任乐亭县令、署理滦州,后历任通州知州、江宁知府、安徽按察使,两任直隶巡抚,两任河道总督,此外还担任过左都御史、镶红旗汉军都统、兵部尚书等官职。在长达三十三年的宦海生涯中几度沉浮,他心怀黎民,利益百姓始终不渝,世有 廉能天下 本朝贤抚 赞誉。于成龙刚直不阿、疾恶如仇,一身正气,两袖清风,深得康熙皇帝叹赏和百姓爱戴。直隶曾经流传着很多与他有关的民间故事,还有一些地方曲艺也以于成龙事略为素材,形成了侠义公案如《于公案》等作品。 《于成龙全传》利用《如山于公年谱》《清实录》和康熙朝人物奏稿、日记、诗集、古地图、各类地方志等上百种史料,务求传主于成龙及相关人物
遗忘是人之所以能够活下去的一个原因,但我绝不会向遗忘屈服。 带着电影中同样的真诚与诗意,库斯图里卡向我们讲述了他的一生。 他的一生与南斯拉夫 这个消失的国度、昔日的祖国 的历史交织在一起。在这部回忆录中,他从自己还是个住在萨拉热窝老城区的小孩开始讲起, 1961年,尤里 加加林飞上了太空,而我踏上了去学校的路 。亲人、朋友、街头小人物都成了他少时观察力的来源。青年时代,他喜欢读契诃夫,为其笔下的小人物所吸引;看了费里尼的《阿玛柯德》 头三次都睡过去了 对他来说,这部电影就像是 一场宇宙大爆炸 。与此同时,爱情降临到他身上,就像地震一样撼动了他。他去布拉格学电影,生平第一部剧情长片就在威尼斯电影节获得大奖,此后又陆续斩获众多国际电影节奖项。1992年,他深爱的父亲去世,南斯拉夫解体。
本书是关于阿尔贝 加缪的传记,也是公认的经典,被誉为 加缪传记中极受欢迎的一部 (《纽约时报》)。法语原著初版于1978年,近四十年来多次再版,已被译成十几种文字。长期旅居巴黎的美国传记作家赫伯特 R. 洛特曼采用英美人撰写传记的严谨方法,努力贴近加缪的生活,向读者揭示了一个在阿尔及利亚贫民区长大,经历长期的贫穷、无尽的苦难,却通过不懈的努力荣获诺贝尔文学奖的法国作家的成长历程、创作历程、生活历程和心路历程。
本书是英国著名传记作家汉弗莱·卡彭特撰写的权威奥登传记,在奥登研究目前具有里程碑的意义。书中首次披露了大量珍贵材料,包括奥登的信件、日记、笔记以及青年时代的未刊诗作。通过对这些材料的细致研究与平实严谨的记述,作者完整展现了奥登作为一个诗人和一个时代见证者的传奇经历,打开了一个隐秘的文学和心灵世界:诗人对生活与爱的巨大热忱,对艺术的诚与真的执着坚守,以及穿越整个时代的对信仰的精神探索。
赫伯特·R.洛特曼著的《加缪传》是关于阿尔贝·加缪的传记,也是公认的经典,被誉为“加缪传记中极受欢迎的一部”(《纽约时报》)。法语原著初版于1978年,近四十年来多次再版,已被译成十几种文字。长期旅居巴黎的美国传记作家赫伯特·R.洛特曼采用英美人撰写传记的严谨方法,努力贴近加缪的生活,向读者揭示了一个在阿尔及利亚贫民区长大,经历长期的贫穷、无尽的苦难,却通过不懈的努力荣获诺贝尔文学奖的法国作家的成长历程、创作历程、生活历程和心路历程。
这本书是关于“原子弹之父”罗伯特·奥本海默的最为完整的一部传记,也是克里斯托弗·诺兰执导的电影《奥本海默》的灵感来源。奥本海默是美籍犹太裔物理学家,曾被三次提名诺贝尔奖。他是美国的普罗米修斯,在他的带领下,科学家们为自己的国家从自然手中夺取了令人惊叹的太阳之火。在这之后,他不仅睿智地申明了核弹的危害,也充满希望地提及了核能的潜在益处。奥本海默成为同代人中的科学家,同时也是20世纪拥有争议性的人物之一。奥本海默成为“原子弹之父”并非偶然,他在一种重视独立探究、实验探索和自由思考的文化氛围中长大,这种文化体现的正是科学的价值观。 在1954年的听证会上,奥本海默的反对者们对他的政治倾向和专业判断进行了抨击,但实际上他们是在诋毁他的人品和价值观,这一过程也暴露了奥本海默个性的诸多方面:他野
凯恩斯是一位英文文笔一流的语言大师,这部书成书与1933年,嗣后成为英文写作的典范。全部是由凯恩斯在相当长的一段时间内所写的散文和短论所组成。早的一篇是他终决定从《和约的经济后果》一书中略去的若干片段。书中有不少是他为The National and Athenceum写的短文或随笔。关于温斯顿 丘吉尔的两篇随笔,还有关于托洛茨基以及作为一名哲学家的弗兰克 拉姆齐那两篇文章,一开始是作为书评来写的。那些评论经济学家的文章,开始几乎都是《经济学刊》的讣告之文,作为这本杂志的编辑,凯恩斯感到有责任对那些代表着老一代前辈学人的学者们进行严肃地评价。1933年版中有一篇例外,即他写的论马尔萨斯的文章。1932年里,凯恩斯一直在写这篇文章。关于这篇文章的通信与他的论文一起幸存了下来,出版商把它从他的手稿中排到了1933年这一版。因此,本
目前学术界公认最权威详实的狄金森传记·艾米莉·狄金森——美国现代诗先驱者、西方最重要的女性作家之一、博尔赫斯的偶像,她是一个谜,而本书试图揭开她传奇人生的谜底·兼具严谨的历史考据和可读性,《出版人周刊》称其达到了文学传记的优选水准作为美国现代诗的先驱者,艾米莉·狄金森大概是最受人喜爱的、伟大的诗人,同时也是最难以索解的一个谜。她是博尔赫斯专享公开表达欣赏的女作家,诗坛地位可与惠特曼比肩,却在25岁之后逃避公众生活,只留下千余份书信。这个留下了近2000首诗作的奇特女人究竟有怎样的一生?生活中发生的种种事件、她不同寻常的个性以及她遇到的麻烦、挫折、失望和冲突如何走进了她的艺术世界?它们真的走进了她的艺术世界吗?当代学者阿尔弗雷德·哈贝格努力追随着狄金森的脚印,《我的战争都埋在书里》显示出
周振甫:(1911年 2000年),浙江平湖人。中华书局编审,著名学者,古典诗词,资深编辑家。1933年进入上海开明书店,从此开始了他的校对、编辑生涯。进开明书店帮助宋云彬校对了《辞通》后,又校对了王伯祥主编的《二十五史补编》。周振甫自己有不少著作,如《周振甫文集》10卷等,在学术界颇有声望,但他一生的主要精力却是放在默默无闻的编辑工作上。他甘之如饴,包之若素,从不拒绝编辑室委托他审读的书稿。对青年作者热情扶植,对社内年轻编辑热心指导,具体帮助。在业务知识和工作作风上,都是编辑工作者的楷模。
叶灵凤是中国现代著名作家、藏书家、编辑家、画家。自从三联书店推出他的三卷本《读书随笔》,一时风靡读书界。由于叶灵凤后半生在香港度过,其在港出版著作少为人知,究竟出版过哪些著作也莫衷一是。 本书作者李广宇是迄今为止唯一一本《叶灵凤传》作者,长期致力于叶灵凤研究,并曾远赴香港搜集叶氏著述生平资料,积数年之功,完成此书,第一次将叶灵凤在香港出版著作一网打尽。不仅细述各书内容,并详考出版掌故;既富学术价值,又有阅读趣味。事实上,本书还意在通过叶灵凤在港出书的经过,折射香港的时代变迁和文化生态,剖析叶灵凤下半生的思想生活,刻画出一个爱书爱画、爱国爱港的传统文人的境界情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