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学评一致性 旨在以一系列专业技术规范引导课程与课堂双重意义上的教学与评价行为,从而破解课程层级化实施中的 落差 问题,最终实现课程要素的协同育人效应。具体来看, 教学评一致性 具有以下双重意蕴:课程意义上的教学评一致性强调以课程标准为指引,系统推进基于课程标准的教材编写、教学与考试评估,落实课程标准所承载的核心素养目标,由此在课程改革的路径建构上形成教材、教学、考试与评估的一致性 大闭环 ;课堂教学意义上的教学评一致性强调以从课程标准中转化而来的学习目标为指引,系统推进课堂教学变革层面的教学、学习与评价的一致性,由此形成 小闭环 ,实现所教即所学,所教即所评,所学即所评,强调以评促教、以评促学,确保学习目标的有效落实。 本书作者带领的团队持续十五年探索教学评一致性,把教学评一致性的理
新课标 背景下,进行大单元教学成为教师的必修课。 如何进行大单元教学设计? 大单元教学设计与传统单元教学设计有什么不同? 大单元教学设计的重点和难点有哪些? 本书对标新课标,围绕大单元教学的目标、内容、问题、任务、情境、评估、资源等方面与教师展开交流,详解大单元教学 是什么 为什么 以及 如何做 。 本书既有简明的理论,又有典型的案例,既有框架、流程,也有方法、工具,好读好用。 本书可作为全国中小学教师培训用书,一册在手,大单元教学设计尽在掌握,设计难题迎刃而解。
作者以一名特级教师和教学管理者的双重角色,通过沉浸式参与日常观课的方式,诊断中小学一线教师课堂中普遍存在的问题,发现课堂现场鲜活珍贵的教学经验、特色和创新成果,探讨教师如何遵循新课程标准理念,摈弃传统低效做法,实现课堂提质增效,培育核心素养,落实学科育人目标。本书共分五章,从善于化 教 为 学 、 精于启 思 成 品 、惯于驱 动 促 评 、长于驭 术 优 艺 、明于尊 律 循 理 五个方面,分享了教师修炼成为课堂高手的40个教学实用策略,有利于广大一线教师优化教学设计、课堂改进和观课评课,以及学校管理者提高教学指导的实效性,为打造高质量样态课堂,全面提升学校教学质量,提供了新观念、新思路和新策略,可以说是一本培养课堂教学高手、指导教师课堂改革、引领新课程标准理念在课堂落地的实用指南。
在课堂上落实核心素养,教师往往并不缺少这样的理念和意识,只是缺少方法和工具, 苦于找不到具体途径。 针对教师面临的困惑与困难,立足课堂实践,本书通过数十个教学案例,具体分析如何将核心素养转化为可操作的教学目标、如何设计具有素养目标承载力的核心任务、如何根据学科大概念重构单元;解释为什么要从课时教学走向单元学习、为什么要将教学目标转化为学习目标;阐明在课堂上指导学生学习应提供的资源,以及进行学习诊断、评估的操作要点。 在提供落实核心素养操作框架、流程和方法的同时,书中还特别提示了应着力避免的典型误区。 本书适合教师培训与阅读。
《我们的课程故事:儿童视角与适宜引导》从讲述深圳市宝安区兴华幼儿园的课程故事出发,试图以儿童视角呈现幼儿园在 幼儿为本、自主建构、适宜引导、更好发展 课程理念引领下开展的园本课程调适和创生的探索成果。本书主要精心遴选了发生在课程资源探索、特殊事件、区域活动、日常生活中的15个课程故事,从故事发生的背景、故事人物、故事过程和儿童的发展四个方面展开叙述,讲述幼儿自主探索、自由生长过程;讲述教师基于儿童、追随儿童、适宜引导的实践智慧;完整呈现幼儿是如何在课程环境中主动成就 更好的自己 的。本书立足兴华幼儿园的真实探索,以生动详实的课程故事,展现了一幅幅幼儿主动学习,教师敏于观察、勤于思考、善于支持的画面,铺陈出一条有效促进幼儿思考和探究能力、满足幼儿兴趣与乐趣、增强教师发现意识和实践能力
《文学解读基础:孙绍振课堂讲演录》据课堂录 音修订补充。学术语言为明快生动的口语代替,智性 的深邃与幽默的谐趣水乳交融,现场师生互动的氛围 洋溢,聪明的读者不难产生身临其境的感受。 目睹西方前卫文学理论在文学文本解读面前 一 筹莫展 的困境,作者以其足够的文化自信,致力于 在继承批判西方古典文论、中国古代文论过程中,进 行文学的(审美、审丑、审智)价值的坚守和理论的 突围,当仁不让地提出建构中国式的文学文本解读学 的历史使命,原创性地提出真善美三维 错位 ,颠 覆僵化的内容决定形式,提出形式强迫内容就范,创 造内容,从大量的实例中,深度地揭示出诗歌、小说 、散文的特殊规律和系统结构。 本书提供了一系列的可操作的具体分析方法,有 效地解读了大量的小说、诗歌、散文经典,
学生究竟是怎样学习的?教师应该怎样教?这一直是教育研究核心的关切,也素来是教育实践非常棘手的难题。近年来,对这两个难题的讨论都不约而同地指向课堂互动,使其成为教育研究主流的问题域之一。《听说:探索课堂互动的研究谱系》一书将该领域的进展与成果重新置回 人 的历史情境之中,从课堂互动研究的结构功能分析、微观情境分析、语言-文化向度、批判向度、奠基于认知科学的学习科学等流派陆续展开,并用具体案例加以呈现,力图兼顾学术史、方法论与案例分析的书写。全书展现了课堂互动研究近四十年来的理论全貌与发展境脉,提出了 通向理解与社会公正 的核心命题,为后续的实证研究和理论发展奠定了基础和方向。
本书以对教学系统的概述开篇,之后详述了学习与教学的基本过程,教学设计中所述原理都基于认知心理学和信息加工理论。分章阐述了学习的结果与变化、学习者、成就目标、教学系列、表现评估、群体学习环境、在线学习和教学评估等。本书现已成为本领域的经典,全球已有30种语言出版。
本书用不同的专题介绍了打造优质的小学语文课堂的方法。每一专题有导读与实录两个部分。导读:围绕语文课堂设计展开论述。探讨了包括如何设定目标、认识学习、发现课本中的指令词、如何了解学情、语文课的 语文味 、重视理论、不同的文体的课文怎么教、提升课程的格局、统编教科书解读基本法这些问题。实录:是与各部分导读对应的课堂教学案例。以便老师更能直观地体会如何将导读探讨的方法运用到课堂设计中。是一本能够为小学语文老师的教学设计提供参考价值的案边书。
无问题不培训,解决问题的课程才是好课程。无论是企业大学的组建,还是企业培训自主化的发展,都离不开两点:其一,能解决企业绩效问题的精品课程;其二,掌握系统性课程开发方法和呈现技巧的培训师。本书围绕基于问题解决的 FAST高效课程开发模型 ,结合大量实用的工具方法和企业课程开发实例,为企业能够开发出解决实际问题的课程做出了实战性指导,助力企业逐步实现 培训自主化 。本次修订不仅完善和升级了课程开发方法,而且增加和更新了课程开发实例,还修改了细节问题,增加了 本章回顾 环节。这是一本帮助培训师成长的实践手册,也是一本教你如何开发精品课程的实战指导。
学校整体课程规划是随着学校课程自主权的获得,为推进有逻辑的学校课程变革而研制的、指导学校课程实践的文本,是课程权力分享与课程决策统一的过程,是课程决策、课程设计以及课程编制过程的统一。这一概念可以从两个维度理解:从静态角度看,学校整体课程规划是文本,是指导学校有逻辑地推进学校课程变革的文本;从动态角度看,学校整体课程规划是过程,是课程决策、课程设计以及课程编制的过程。因此,学校整体课程规划既可以作名词,又可以作动词。我们有时也可以将学校整体课程规划简称为学校课程规划。
本书系 当代中国教育学术史 丛书之一,作者通过学术史梳理,对国内在课程论研究这一领域70年的发展历程进行较为全面、充分和客观的回顾和总结。本书主要分为两部分:一是关于课程及课程论学科是什么的研究,如课程论学科建设、课程本质的研究等;二是课程是如何构成的研究,包括课程目标、课程内容、课程结构、课程实施、课程管理、课程评价、课程改革等。通过对课程论研究这一学科在过去70年间主要的研究问题、思想观点、不同见解之间的争论以及研究进展?,从而展示对课程论研究的基本路数以及为未来发展发挥知往鉴来的重要作用。
《境脉课堂:高中生物学问题化学习》分为三大部分:原理概述、课堂行动与课程视野。第一部分阐述了问题化学习的核心理念及其对传统学习方式的变革意义,围绕学习境脉展开探讨,详述境脉的内涵,以及境脉设计在推动问题化学习落地实施过程中所发挥的作用与意义。第二部分通过八个章节,详细指导教师如何在具体情境中提出问题、聚焦核心问题、持续追问、构建问题系统、合作解决问题、反思学习过程,从而逐步形成脉络化的学习机制,培育学科核心素养。第三部分进一步拓宽了问题化学习的应用领域,包括单元教学的设计、评价体系的建立,以及境脉中的课程生态建设,为探索适应未来社会需求的学习方式提供了前瞻性的思考。
在课堂上落实核心素养,教师往往并不缺少这样的理念和意识,只是缺少方法和工具,苦于找不到具体途径。 针对教师面临的困惑与困难,立足课堂实践,本书通过数十个教学案例,具体分析如何将核心素养转化为可操作的教学目标、如何设计具有素养目标承载力的核心任务、如何根据学科大概念重构单元;解释为什么要从课时教学走向单元学习、为什么要将教学目标转化为学习目标;阐明在课堂上指导学生学习应提供的资源,以及进行学习诊断、评估的操作要点。 在提供落实核心素养操作框架、流程和方法的同时,书中还特别提示了应着力避免的典型误区。
本书共分三个部分:第一部分为区域推进学历案的实践,介绍了温江选择学历案的缘由、推进经验、初步成效、问题与反思等;第二、三部分精选了小学、初中各学科2至3篇具有示范性、代表性、操作性的学历案。每篇都配有“导读”,揭示特色亮点或创新点,还配有“设计说明”,阐释“为什么这样设计”,生动呈现了学历案从理论向实践转化的过程。
阅读是学生获取知识的载体,是学生怡情益智、陶冶情操的需要,在中小学教育中占举足轻重的地位。甚至有专家提出,阅读素养是人生素养,是让人受益一生的关键能力。 清华大学附中丰台学校有小学部和初中部,为九年一贯制学校。学校利用课堂和周边丰富的社会资源,开展阶梯阅读实践活动,形成了古诗文阅读、整本书阅读、校本阅读和阅读实践为一体的九年一贯制特色阶梯阅读体系,成效卓著。 本书精选清华大学附中丰台学校九年一贯制阶梯阅读实战案例,为广大一线教育工作者、学生家长提供持续、系统、螺旋式的阅读内容和阅读策略指导。
本书为 教育家成长丛书 中的一本,以新劳动教育为核心,从 我的成长之路 我的教育思想 新劳动教育实践案例 和 权威评价与社会反响 四个方面立体式地呈现了隋桂凤老师的新劳动教育办学理念。牡丹江市立新实验小学坐落在风景秀丽的牡丹江畔,始建于1921年,由抗日民族英雄郑桂林先生个人出资创建,至今已有九十多年的悠久校始。始于1958年的劳动教育,无论是 文化大革命 时的动荡不安,还是 非典 突袭时的全民皆兵,学校都毫不动摇地坚持劳动教育的初衷。劳动教育坚持了六十多年,它与立新骨肉相连,与学校发展相辅相承。 六十年的风雨兼程对于一个人而言,足够令他从风华正茂到雪鬓霜鬟,而立新的这六十年,从劳动教育到新劳动教育,从荜路蓝缕到艰难汝成,印满了沧桑跋涉的足迹。一甲子的时光流转,让它似一位巨人在2018这个光辉节点上,站成
本书凝聚王英华老师13年一线教学研究成果, 汇集15位一线名师35篇(线下19篇 线上16篇)优秀教学设计案例,线上线下双线融合,手把手教你打造高效奇趣的英语绘本课堂!用 Read more, be more. 的教学理念,做 有生命、有温度、有情感、有生成 的英语教育。
《情境教育研究》一书以详实的资料为基础,采取叙事探究、扎根研究等方法,对情境教育创始人李吉林老师及其团队多年的实践进行研究,系统阐述情境教育思想形成和发展的历程,研究出情境教学法模型、情境教师成长模型及情境教育推广模式等,帮助我们再次发现、认识起源于中国本土、扎根于中华文化的情境教育理论。 通过阅读这本书,读者不仅能准确地把握情境教育的理论精髓和操作要义,更能从中获得启发,思考如何将这一教育理念融入自己的教学实践中。它为教育工作者提供了丰富的理论支持和具体的实践指导,具有很高的参考价值。 因此,无论是对于教育研究者还是广大一线教师而言,本书都不可多得。这本书将对广大教育工作者产生积极的影响,推动情境教育在中国乃至全球范围内的普及和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