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教育的重要论述,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提升教师育人能力,由北京师范大学董奇校长领衔的权威专家团队研究编写了《知心育人 适合每位教师的心理健康教育指导手册》(小学版、中学版)。该系列图书由基础教育司指导审定,教育科学出版社出版发行。 《手册》坚持以党的十九大精神和全国教育大会精神为指引,聚焦教师工作中的常见问题和难点,帮助教师基于学生发展规律,更好地理解和解决学生情绪、行为、学习、交往、个性等方面的问题,具体包括如何帮助学生完成入学适应、如何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如何预防和干预校园欺凌等。 《手册》秉持 五育 并举育人目标,根据教师真实工作场景进行内容设计,能够为教师在班级管理、课堂教学、活动组织、师生交流、家校协同等学校教育的各个环节
《教海漫记》1999年初版,2005年出版增订版,是于永正老师生前亲自选定的一本文集。出版后,此书在中小学教师中引发阅读热潮。读者中,很多人成为优秀教师、学校的骨干教师,甚至特级教师、教育专家。在于老师家属的鼎力相助下,本次“特别纪念版”修订工作得以顺利完成。这次修订,只改正了原书中存在的文字差错,调整了部分词句、段落,对原书框架未做改变,全部篇目、篇目归类与前后次序等一仍其旧。个别篇目采用了于老师后来补充、完善过的版本。作为于老师毕生教育教学经验的一个缩影,《教海漫记》一直被视为其代表作,“教育篇”“教学篇”“修养篇”和“综合篇”四大主题,全景呈现了一个杰出教师、一位优秀教育家精湛的教育艺术、对学生的热爱和高尚的人格。本书适合中小学教师培训与阅读。不但适合中小学语文教师阅读,也是难
阅读教学新视野丛书( The Art of Teaching Reading)是一套全面介绍阅读教学的实操性手册,也是美国大学师范专业及培训机构的阅读教学教材,作者露西 麦考密克 卡尔金斯系哥伦比亚大学师范学院教授,长期在美国中小学校开展阅读与写作教学实验。丛书介绍了阅读的内容选择,阅读的方法、策略,工作坊的组建、实施和阅读习惯的养成等,对国内中小学语文、英语教师设计阅读教室、图书馆,开展阅读教学和写作教学、设计阅读课程等,都有很好的借鉴指导意义。
《成为有效教师:从了解学生如何学习开始》以 关注教育过程,重在教育结果 为核心理念,涵盖的内容相当广泛,不仅包括教学内容设计、课程设计、教学方法、学习评估方法和评估工具,也包括教师需要掌握的新技术和新手段,维护课堂环境以及有效组织课堂交流的能力,处理好与学生、学生家长、同事和行政人员,甚至是法律的关系的能力。读了本书如同上了一堂精彩的教学培训课,使人深刻理解21世纪教师应该具备的综合能力以及所面临的挑战,对教学工作具有指导意义。此外,本书在整体设计和单元设计上都充分体现了互动性理念,全书为读者提供了大量的机会来检验、反思和巩固所学的知识。这一点可促使教师思考在日常教学活动中如何营造良好的互动教学环境,以实现更加理想的教学效果。
本书建立在对高校教师绩效评价复杂性进行分析的基础上,指出其复杂性主要表现为:评价对象的复杂多样、评价内容的纷繁复杂、评价的目的多重性、评价方法多种多样、评价指标体系结构多元、与评价系统息息相关的外部环境的复杂多变等。本书提出对高校教师绩效评价的研究必须基于其复杂性特点来进行。 目前对高校教师评价的研究多建立在将高校教师作为单纯的“经济人”的假设基础之上,仅从制度经济学的视角,忽视高校教师传承文明、教书育人的崇高社会责任,针对这种现状,作者提出对高校教师的绩效评价应该在将教师作为“社会’人”的前提下来探讨,避免评价的片面性,既要考虑显性指标和非显性指标、定性评价和定量评价之间的关系,还要考虑各指标之间权重分配的合理性。 本书通过整合数据包络分析法(DEA)、层次分析法(AHP)和模
本书分析了教师研究的现状,对如何开展群体实证研究进行了理论探索和实践研究,突破教师研究的个体行为困境,从教师的个体经验走向教师研究的群体的实证研究,群体实证研究的组织者、指导者、协同参与者、主体参与者的角度,反思教师成长,追问教师研究的价值。
本书通过对40多个典型教育案例的详细解读和深入讨论,系统地介绍了教育案例写作与研究的方法。读者亦可从中获得处理各种棘手教育问题的思路。 本书适合于中小学教师阅读与培训,也可作为师范院校教师教育教材。
本书是面向我校各教学单位的在职教师和教学管理人员征稿的一本教改文集,旨在及时总结学校本科教学建设与改革的经验成果,为教师搭建交流教学成果、实现教研相长的共享平台,营造学校教学研究良好氛围。本次教改论文集从征稿、统稿、内审、外审、校稿,到印刷出版,历时半年有余。稿件征集范围广泛,包括人才培养模式改革、教学范式转型、通识教育与专业教育融合、师范专业认证理念与制度建设、教学信息化、课程教材教法研究、教学质量保障体系、教学运行与管理、教育理念与制度探讨等。在稿件的选择上,坚持发掘一线教育教学改革研究的亮点,力争将zui典型、zui生动、zui鲜活的探索情况呈现在读者面前。
《我怎样读书——王云五对青年谈求学与生活》面向青年讲授怎样求学,怎样读书,怎样生活,怎样谋职,以及关于健康、婚姻的种种问题,共十九章,丰富多彩。撰著人王云五,一个几乎未受过正规教育而成了胡适的老师、孙中山秘书的人,成了主持商务印书馆达四十年之久的人,成了一位对中国现代文化有杰出贡献的学问家、发明家。他将自己“怎样读书”、“如何读书”的经验,在书中详尽实用,一一道来。 每一章都让人感到可亲、可信。它对希望成为有用人才的青年,特别是对走出了学校围墙都还需要充电的年轻人,的确具有学习方面的指导作用。 《语文漫谈——吕叔湘讲解字词句》语言大师吕叔湘先生从语文的基本单元字词句讲起,六十四篇“小”文章,深入浅出,讲的可是“大”问题.幽默风趣,篇篇珠玑,告诉我们“中国字的来龙去脉”、“
在本书中,儿童哲学专家杨茂秀教授详细介绍了国内外五十余本值得大人小孩共读的好看绘本故事书,可谓是教您如何为孩子选书、如何陪孩子看书的指南。 作者围绕一个个主题,选取三到五本绘本故事书,组成一道道美味的“绘本沙拉”,并以专业的观点、浅白有趣的文字对其加以分析,从而把绘本所具备的演奏功能、教育功能及文图美感体验演绎得淋漓尽致。更重要的是,书中还提供了以绘本来陪伴、帮助孩子发展和处理创意、情绪、自我概念及想象力的实际步骤。 本书文章曾于《张老师月刊》连载,并获2007年度第31届金鼎奖“杂志类个人奖:专栏写作奖”。
本书由八篇组成,序篇“清华百年之路”简要地叙述了清华的缘起和发展的历程、学校的概貌和历史文化特色;后续的七篇均以校园文化铭文作为切人点,、二篇,叙述了清华的名师和杰出校友的事迹,名师和校友是清华精神的主要载体,也是清华盛誉的主要体现者;第三至七篇,以典型的人、事、物分别描述了清华的校风、学风、校箴以及体现在体育和美育中的精神文化内涵。
科学、教育、人生——美国工程院院士、哈佛大学终身教授何毓琦博士在他的科学网博客中展现了一个多姿多彩的科学家生涯,一个完整而丰满的人生。 何教授将他半个多世纪的科研教学和人生体验浓缩在数十篇博文中: 美国大学教授的真实生活是怎样的?如何设计研究课题?如何指导学生?教学与研究的关系是怎样的?如何到国外做博士后?等等。不论是资深的教授,年轻的学者,抑或刚刚迈入科学大门的学子,都可以从这本书中受益。 作为世界知名的自动控制专家,何教授很擅长化繁复为简洁,化深奥为通俗。这本书收录了数篇介绍决策论、博弈论等方面的科普佳作,图文并茂,深入浅出,实属难得一见。 此外,何教授以一位杰出科学家的眼光审视这个纷乱不断的世界,写下了诸多见解独特、精辟深刻的时事评论。 何教授还拥有令人羡慕
徐健顺著的这本《普通话吟诵教程(上下)》是学习吟诵的入门教材,解决了吟诵 基础的概念和规则,并以普通话吟诵的学习为脉络,为传统吟诵的学习打下基础。本书也是专门教授普通话吟诵的教材,是吟诵学理研究、吟诵教育研究 的成果之一,将极大的有利于吟诵的当代传承和发展。全书内容报刊吟诵理论与知识:吟诵的历史与学理、汉语编曲法、汉字的音义关系、吟诵的价值;技能与练习:古诗文各文体知识及对应的吟诵方法、白话诗歌吟诵等。
本书是北师大梁威教授主持的教育振兴培训项目的主要培训用书。含:《留守儿童教育手册》《流动儿童教育手册》《全科教师培训手册》《学习困难儿童教研案例》四个选题,主要针对社会弱势群体(如:留守儿童、流动儿童、教育落后地区的儿童)的教育提供特殊的教育咨询与指导。
这部文集是作者个人半个多世纪以来在心理学、教育学以及哲学、欧洲哲学史诸方面科学研究的主要成果。 本书集中反映了他学术生涯的辛勤劳动,也渗透了作者学术团队的一些智慧。
本书在对国内外地理教师的教育情况进行对比研究和对国际地理教师专业标准理论研究的基础上,结合对中学地理教师专业素质现状的调查与分析,确立了中学地理教专业技能与素质标准,为在我国实践和实施中学地理教师职业技能标准化提供借鉴。
《义务教育阶段教师心理健康素质测评研究》初步总结了国内关于义务教育阶段教师心理健康素质的相关研究,为未来的相关研究奠定了基础,为认识义务教育阶段教师的心理健康素质提供了一个初步的框架。《义务教育阶段教师心理健康素质测评研究》既为义务教育阶段教师心理健康素质的测评提供了一个可供选择的测评工具,也为教师教育改革、教师选拔和培训提供理论基础。在总结近几十年来义务教育阶段教师心理素质相关研究的基础上,《义务教育阶段教师心理健康素质测评研究》论述了义务教育阶段教师心理健康素质的主要问题;通过访谈研究,提出了义务教育阶段教师心理健康素质的结构,初步编制了《义务教育阶段教师心理健康素质测量问卷》,并对义务教育阶段教师心理健康素质的现状进行了调查。
本卷内容主要是欧元怀有关大学教育的论述,包括大夏大学的历史、中国近代高等教育发展、青年自我教育与训练、近代留学政策和战时教育、边疆教育、乡村学校课程改造等方面。其中关于大夏大学办学历史的记述尤其珍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