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是在澳大利亚的教学方法著作,解释了如何在成效为本的教学中建构一致性。《的大学教学:建构教与学的一致性(第四版)》为教师提供了一种全新的视角和方法,帮助教师明确预期学习成效,设计教学活动,并评价学生完成预期学习成效的程度。而教师所做的一切,最终将支持学生高效地完成学业。书中的每一章都设计了学习任务以及操练指南,便于将一致性建构用于教师的教学实践。
金林南编著的《思想政治教育学科范式的哲学沉思》以“范式”为基本逻辑,梳理思想政治教育学科研究现状和思路,以哲学精神为导向,开放思想政治教育哲学的基本内涵和特征功能,以政治哲学的视野阐释思想政治教育的本体和本质,以认识论哲学为思维路径探讨思想政治教育的学科属性和方法论,以社会哲学、道德哲学剖析思想政治教育过程的内在机理,以公共性为视域阐解思想政治教育的实践性维度。《思想政治教育学科范式的哲学沉思》努力对思想政治教育学科既有思维展开质询,尝试在时代境遇中实现思想政治教育学科话语创新,书写思想政治教育从业者的自我认同。因此,本书可以视为作者向思想政治教育学界同仁发出的讨论邀请。
本书通过翔实的史料,系统、全面地阐述近代以来,生物学在我国引进、本土化和发展壮大的曲折历程。本书力求真实地再现早期西方生物学知识在我国的传播和影响,我国生物学人才的成长和科研建制化的艰难,以及不同时期学科发展的特点;论证我国生物学家在推动学科发展过程中遭遇的困难和挫折,付出的艰辛和取得的重大成就,以及为社会发展和国民经济建设所做的巨大贡献;同时考察社会环境、科研体制、传统文化对我国生物学发展的影响。
本书提到的语文对话教学的对话,已不是一般意义上的沟通。它意味着对学生生命的唤醒与欣赏,以石击石的火花进射,以情激情的心潮相逐,以思引思的丝丝联结。它意味着交流之后的认可,肯定之中的引导。它意味着用心灵感动心灵,用生命点燃生命,用灵魂塑造灵魂用智慧开启智慧的相互造就。
本书让我们看到课堂的诗情与厚重。这是一本散文随笔集,它让我们获得更多的感动与思考。始终不辍的阅读与书写,任随心性的旅行与游历,纯粹温暖的交往与情意她用爱与美、用情感与哲思,为我们构筑诗意、精致的语文课堂。她让我们认识到语文不应苟且于课堂,也要有诗意和远方。语文教师不应屈从于现实,而要心有热情与梦想。
王尚文先生对语文教育的贡献,主要体现在理论研究和教材建设两个方面。他的理论研究成果,除了《语文教改的第三浪潮》、《语感论》、《语文教育学导论》、《语文教学对话论》和《走进语文教学之门》等专著,还散见于他历年来在相关报章杂志上发表的论文。本书以王先生有关语文教育的文章为编选范围,按所论述的主题,分为八个部分:紧紧抓住语文的缰绳;文学:青少年的“通‘人’宝玉”;人文原在语文中;语感与“语感中心说”;教学生学会对话;教材:走进经典尚友巨人;期待更进一步的变革;教师应当比学生更可教。
《教师的课堂管理艺术》主要讲述了,艺术具有魔力吗?其实不然,艺术源于创新,人们的大脑总是喜欢接受新事物。还在为管理而忧心的教师们,可以拿起这本书,让我们一切学习管理的经验。《教师的课堂管理艺术》就是为了让教师在最短的时间,掌握管理中的艺术。从而恢复课堂的活力,让激情在课堂的上空飞扬。
《中小学英语教师科研论文写作方法指导》以通俗易懂的语言,辅之以经典的论文案例以及对每个案例的细致点评,从论文构思到论文选题,从资料搜集到拟定写作提纲,从动笔写论文到润色定稿,从如何投稿和投稿注意事项到投稿后与期刊社的交流与沟通,详细介绍了中小学英语教学论文的写作方法,从编辑的角度深刻审视了中小学英语教师论文写作中的常见问题,《中小学英语教师科研论文写作方法指导》对于指导中小学英语教师步入论文写作的领域具有非常实用的指导意义,可以作为教师科研论文写作的案头常备参考书籍。本书由裴栓保编著。
本书收录了钱理群教授与孙绍振教授关于语文的对话,还包括孙绍振的《炮轰全国统一高考体制》、《高考作文的分值和命题原则》等七篇及钱理群的四篇论语文的文章。
“工学结合”是目前受到职业教育领域广泛推崇的一种教学方案设计方法。本书依托广州市职业技术教研室,以其每两年组织的教学方案设计比赛为基础,精选2011年和2013年的比赛案例并有点评和说明,为广大职业教育教师,特别是年青教师提供优质的教学方案参考。在经济效益方面,经过与作者所在单位协商,对方包销首印的价值为35000元的图书,并帮助做推广活动。
本书作者从文化研究的视角,将语文教育置于更为广阔的背景和深远的社会文化历史坐标中,分析学校语文的教育现象,提出了许多值得思考的问题,为我们提供了一种观察、研究学校语文教育的新的角度、观念和价值标准。本书通过对语文教育中知识形态的问题,语言与现实的问题,大众文化、文本教材、考试与语文教育实践的问题,语文教育理想与现实的矛盾等问题的文化研究层面的剖析,提出了一系列兼具批判性和建设性的思想。在中国社会及其教育正在经历重大转折的历史时期,这样的思考对语文教育及其改革来说,有着重要的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