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一样的班级管理》认为,班主任的核心工作一是进行班级日常管理,二是对学生进行思想道德教育。“管理”的目的是让学生认同规则,“思想道德教育”的背后是让学生形成主流社会认同的道德观念和行为。因此,最关键的是学生形成积极的价值观。《不一样的班级管理》在分析当前学生价值观特点以及班主任面临挑战的基础上,结合案例,介绍了班主任如何运用角色扮演法、价值澄清法、公正团体法、社会行动法、道德叙事法、情境陶冶法对学生开展价值观教育,进行班级管理和建设。
本书是一本专门讲述学校品牌的创立和发展的书,其中主要包括学校品牌状况调研、学校品牌定位、学校品牌设计、学校品牌培育、学校品牌扩张、学校品牌维护与创新,在整个流程中学校品牌传播贯彻始终。由于理论的阐述与精彩案例的紧密结合,本书阅读起来流畅,理解起来容易,对于学校品牌创建者具有极大的指导作用。
内容简介
东吴大学在半个世纪的办学过程中,累积了丰富的历史文献。这些文献主要收藏于苏州大学档案馆、苏州市档案馆、上海市档案馆、中国第二历史档案馆、华东神学院图书馆,以及美国的田纳西州档案图书馆、耶鲁大学神学院图书馆、范德比尔特大学图书馆、艾默里大学图书馆等处。编者拟将已经收集的历史文献按《历程》、《人物》、《教学》、《学生》等分别编辑出版。本书定名为《东吴大学史料选辑(历程)》。本书辑入有关东吴大学发展历程的校史资料,涉及东吴大学及其前身学校中西书院、博习书院与宫巷书院。本辑史料按相关学校分别编排,依次为中西书院、博习书院、宫巷书院、东吴大学。相关史料按其所涉事件的时间先后为序。所有中文史料均按文字内容原始面貌辑入,不作更动。英文史料辑人译文,不录英文原文。
学习型社会的形成,学习型组织的建立,标志着教育现代化的到来。随着整个社会对高质量学校教育需求的不断增加,办学主体的多元化,整个社会教育系统开放程度的不断提高和生源数量的不断减少,学校间的竞争正在变得日趋激烈。如何在激烈的竞争中求得生存与发展已经成为学校面临的日益严峻的问题。学校间的竞争说到底是学校文化的竞争,是学校品牌的竞争。教育要打破“千校一面”的现状,要形成不同学校的不同特色,实现文化的多元性,就要创立学校环境文化品牌,彰显学校鲜明个性。学校环境是展现学校文化和体现办学理念的重要内容,通过具体的符号和环境文化来传达和塑造。由于缺乏专业指导和实践经验,学校环境文化建设和视觉元素没有进行统一的规划设计,性强,统一性差,导致规划主题不明确,个性不突出,不成系统,氛围差,不能塑
编撰本书,自2005年9月接受任务,至2007年1月脱稿,历时1年零4个月。浙江大学西迁是一幅壮丽多彩的画卷,本书取材从可读性出发,侧重于当年的一些故事和轶闻趣谈,有别于校史和人物介绍,仅从一个侧面反映浙大在西迁中的艰难崛起。因篇幅所限,也只能作鳞爪之为。本书资料主要取自《竺可桢日记》,竺可桢、王淦昌、苏步青、谈家桢、贝时璋、罗宗洛、刘奎斗等人的传记,费巩、王国松等人的纪念文集,浙大校友的回忆文集和回忆文章,涉猎书、刊凡40余种。此外,在编写过程中得到浙江大学档案馆,以及诸多学长、校友和友人的支持,在此一并致谢。
本书从学校和学科两个维度,按照情境分析-愿景目标-方案设计-组织实施-效果评价的行动研究过程。系统阐述了一所小学校本课程开发的实践成果和探索历程,生动再现了教师作为主体在校本课程开发中所发挥的作用及其创新。既可以帮助课程理论研究者全方位地了解校本课程开发的实践样态,为课程政策的制定提供相应的实践依据,又可以为中小学进行校本课程开发提供可以借鉴的范例。
本书以相对简约的形式,收录名家大师们在体裁和风格上独具特色的经典作品,阐幽发微,意趣兼得。本书共分三章。章是“最早的大学”主要介绍以博洛尼亚大学为代表的欧洲南方大学和以巴黎大学为代表的北方大学的情况,另外还谈及中世纪大学对后世的影响,即“中世纪的遗产”。第二、三章分别为“中世纪的教授”、“中世纪的学生”,主要介绍中世纪大学的教学活动、学术的地位和学术自由、学生的日常生活等。
校史者,一校之信史也。为了迎接中南民族大学60华诞,认真总结60年以来学校办学的成功经验,进一步探索民族高等教育的办学规律,厘清民族高等教育的发展方向,2008年2月,校党委、校行政决定着手《中南民族大学校史》编撰工作。《校史》编撰的宗旨是:以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坚持运用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观点,以实事求是的态度,全面、系统、真实、科学地记述60年来,特别是改革开放30年来,在国家民委和中共湖北省委、省人民政府的正确领导下,中南民族大学事业发展的历史轨迹和所取得的巨大成就,记述中南民族大学所发生的翻天覆地的变化,力求真实地反映中国共产党的民族政策的光辉。中南民族大学既是一所民族教育的最高学府,又是一个56个兄弟民族的和谐大家庭。《校史》的编修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