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日5分钟启蒙音乐课”是一套可爱的、有趣的、实用的儿童音乐启蒙书,适合4~6岁儿童使用。共两个级别,每级包含4册内容,分别是手指操、合奏、听力和绘画,每册有12个单元。本套书意图通过启发式音乐素养课、交互式趣味小游戏,为孩子学习音乐打下基础。随书附赠的贴纸和伴奏音频让孩子学习 有趣味性。
本书系上海音乐学院社会艺术水平考级指定打击乐考级教程,本教程为爵士鼓分册。希望通过考级,使琴童们更加热爱音乐,热爱爵士鼓,让爵士鼓演奏出动人的音乐,真正起到陶冶情操,丰富我们生活的作用。
克拉莫生于德国曼海姆一个的音乐家庭,从很小起就生活在伦敦。童年时音乐基础打得非常结实,他跟克列门蒂(Clementi,1752~1832,意大利钢琴家)学钢琴,跟阿贝尔学作曲。次以钢琴家姿态登台演出时只有十岁。之后开始在欧洲大陆巡回演奏,作为一名钢琴家和钢琴教师,他的声誉卓著,令世界瞩目。 克拉莫的一生音乐活动频繁,他与海顿和贝多芬都有深厚的友谊,有几首奏鸣曲就是献给海顿的。他于1804年和1810年前后共出版了二套各42首钢琴练习曲,这二套共84首练习曲是专为现代钢琴弹奏技术训练而写的,这也是他最的代表作。因为当时的英国钢琴(即现代钢琴)制造时采用结实的金属片,比较以前采用木制机件的德国琴来,弹起来觉得沉重,键盘也陷得深,而其优点是音色比德国琴丰满、优美。因此需要在弹奏的触键技巧方面有专门的训练。正是由于这
本书是为具有中级程度的钢琴爱好者所编写的教材。目前的书市上,钢琴曲谱不少,但可供训练、演奏用的中国乐曲却十分有限。特别是对于众多的中级钢琴程度的人来说,要找到具有好听熟悉的旋律、而又程度相当的中国乐曲更是困难。编写本书的目的就是想要填补这一段空白。 编者精心挑选了近百首根据中国经典乐曲改编的钢琴曲,使人们在学习钢琴演奏技巧的同时,也能进一步熟悉中国著名乐曲。通地襟身弹奏参与,能更深地享受中国名曲带给人们的感动和喜悦。 本册中新创作的钢琴曲占一半以上,这些次发表的钢琴小品没有遵循主题成长的法则;没有冗长的乐章,但有着动听悦耳的旋律、讲究精致的和声、简单但多彩的织体,而且顺手易弹,用钢琴进一步挖掘、展现了乐曲的内涵。 这本中国名曲集锦的编目是按照原乐曲的体裁分类,每个部
李廷松先生将自己的一生献给了琵琶演奏艺术,为振兴民族音乐做出了巨大的贡献。这位在青年时代就被上海国乐界誉为继汪昱廷先生之后的又一位“琵琶大王”,使“汪派”琵琶演奏艺术得到了广泛的传播与发扬。李先生生前为人胸襟磊落,朴实无华。而他的演奏风格,一如他的为人,古朴浑厚,深入浅出,耐人寻味。在教学方面,他更是热情诚恳,诲人不倦,为培养中国的民族音乐人才倾注了的精力和心血。
本套系列图书共包含三册——《久别的人》、《那些词儿》和《音乐里的文章事》。《久别的人》讲述了张藜的人生经历,其间穿插了他的创作歌词的背景、故事、体会和心得,同时也选录了他人对张藜的评论文章。本书按照时间顺序,立体和全面地呈现了张藜一生在生活、创作等各方面的历程。《那些词儿》是张藜的作品文库,该书按照题材分类结集而成,全面收录了张藜不同时期的创作作品,具有较强的收藏价值。《音乐里的文章事》是张藜歌词创作的理论文集,说理深入浅出,生动形象,填补了当前歌词创作理论出版的空白。人生传记、作品文库和歌词理论文集,三本书既相互独立,又相互补充,浑然一体。
复旦大学中文系副教授,中国民俗学会副秘书长郑土有长期以来潜心于民俗文化的研究,经常深入吴语地区乡间田野,足迹遍布江浙沪地区,寻访年逾古稀的乡村歌手,搜集久已失传的吴语山歌,为弘扬中国传统文化出了不懈的努力。本书是他对吴语叙事山歌研究成果的总结。本书从介绍吴语叙事山歌的起源入手,循着基发展轨迹、结合已发掘的30多首叙事山歌的介绍,展示了吴语叙事山歌的基本面貌。读者可以从中领略其独特的魅力。值得一提的是,对山歌演唱语境、风格、特点的挖掘是本书的亮点,填补了吴语叙事山歌研究的空白,是作者对民间文学研究的一大贡献。相信本书对民间文学爱好者及海外尤其是东南亚地区中国文化研究者有的影响力。
这部文集的前5篇论文,是根据张前在中央音乐学院为音乐表演系学生开设音乐表演美学课的讲稿整理而成,可以说是这本文集的主体部分。而后面的一些文章是近年来写的有关音乐表演的评论文章、访谈录和有关专著的序言。本文集还可以作为音乐表演的青年学生参考。
余海兰主编的《听力测试训练(附光盘配合英皇考级使用6级-8级)》中的考试范例是主编从世界各国各地的名曲中精心挑选的乐曲片段。在英皇考级的备考过程中,这些考试范例及考试场景模拟为考生提供了实用、有效的听力练习材料,以帮助考生能够完整地了解英皇考级的考试过程。主编建议辅导教师可以在书中范例的指导下自己为考生设计听力练习,丰富考生的练习内容,增加考前的练习题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