祖先在福州这片土地上生存,营造必要的生活、宗教、生产等建筑物就成了自然而然的事。沧海桑田,岁月流转,现如今福州汉唐之前的建筑物已经没有实物遗存,宋明时期的建筑还有一定遗存,十分珍贵。本书对福州宋代、明代遗存的古建逐一进行田野调查后,绘制平面或剖面图,并介绍建筑的方位、特点、历史价值等,间或叙述古建筑厚重的文化积淀,全书图文并茂,可读性强,是难得的文物文献资料。
本书系一部关于上海近代建筑的全景式论著。全书系统阐述了上海近代建筑和城市的发展演变、中国和外国建筑师的作品、中国传统建筑的转型、东西方建筑文化在上海的融合。对于近代盛行于上海的西方古典主义建筑风格、现代主义建筑风格、装饰艺术派风格、中国传统建筑复兴风格、近代建筑中的地域风格及其源流作了全面的论述和考证。全书图文并茂,史料丰富,有大量珍贵的历史照片。书中列有上海近代建筑师和近代建筑附表。本书对于建筑师、规划师、历史学家、社会学家和广大建筑爱好者具有参考价值。本书的出版对于优秀近代建筑的研究与保护,以及上海的城市建设具有深刻的意义。
敦煌石窟是闻名世界的文化艺术宝库,壁画中保存了从十六国至元代大量建筑形象资料,本书分两编:*编详尽论述了壁画中的佛寺、阙、城垣、塔、住宅和其它多种建筑类型,以及建筑部件与装饰、建筑施工、建筑画等专题;第二编对古代丝绸之路重镇敦煌古城、玉门关与阳关、敦煌石窟洞窟形制、莫高窟唐宋窟檐、窟前宋代建筑遗址和敦煌十六国到清代的古塔等建筑实例和遗址,也进行了深入研究。本书强调将对象置回到其产生的时代背景中加以考察,特别关注对象的艺术与文化层面,并对有关名物进行了系统考订和纵横不同方面的广泛联系与论证,提出了许多创新见解,具有重要的学术价值。
本书将以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为指引,通过对丰富的传统与现代建筑案例的调研与总结,深入梳理并解析优秀传统建筑的特征及其文化渊源,提炼并阐释优秀传统建筑文化在现代建筑中的传承与发展,以弘扬优秀传统建筑文化,为当代与未来的城市规划与建筑创作提供信息和借鉴。
侗族鼓楼作为房族的象征,一般位于村寨中心,是侗民集中议事、庆典的场所,是侗族建筑中最具代表性的公共建筑。侗族掌墨师即是侗族传统木构建筑的设计者和建造施工的组织者。陆文礼是贵州省非物质文化遗产 侗族木构建筑营造技艺 传承人,高级工匠师,他创造了侗族鼓楼建筑史上的很多个 营造之最 :建造了当今最高的木质结构鼓楼;第一个把侗族鼓楼修建到城市里;第一个把侗族鼓楼建到北京亚运村民族风情园 自1980年起陆文礼将自己长期摸索总结的营造经验,结合掌墨建造的鼓楼实例,手工绘制完成了《鼓楼图册》。该图册详述了以陆文礼为代表的贵州黎平肇兴地区这一派墨师鼓楼营造技艺,内容涉及平面布局、大木构架、构件分件制作、榫卯作法、蜂窝(斗栱)形制、屋顶等的做法及其构件名称、尺寸、用料,并附材料明细表和估算表等,是十分
江西是我国中部江南腹地的一个大省,属地山环水绕,沃野千里。在中华民族历史发展长河中有过杰出的贡献。与历史发展同步,江西相继出现不少历史文化名人和古今不朽大家。显赫的历史文化成就也直接影响城镇建设和聚落的发展。虽在近代几百年经岁月磨砺和在战火烟硝中大多数已经不复存在或容光顿失,但是从现存有限的古建和残物中,不论城墎古墙、古塔桥梁,宫观寺庙、书院戏台,特别是为数众多的祠堂民居,都充分反映出当时劳动人民中能工巧匠的聪明才智与建筑技艺水平,也使我们重新认识它们的历史价值和地位。 《江西古建筑》为《中国古建筑丛书》的分卷, 系统论述我国江西地区古代建筑发展、各类型建筑的分布及特点。 具体包括绪论、城镇与村落 、 衙署与学校 、 宗教建筑 、 居住建筑 、 民间祠祀及戏台 、 工商业建筑 、 其他建筑 、
本书共5章,从哈尔滨新艺术建筑产生的历史背景、建筑的原型、形态特征、细部特征进行了详细地理论分析与专业阐释,第5章以中英文形式对62栋现存与已毁的哈尔滨新艺术建筑进行概述。本书并配有890余幅图片,包括建筑图片、建筑历史图片、建筑立面设计图、建筑平面图、建筑测绘图等。本书是目前本全面、系统、翔实研究哈尔滨新艺术建筑的著作,对于哈尔滨近代建筑史乃至于中国近代城市与建筑史的研究与遗产保护都具有理论学术价值、文献价值、艺术欣赏价值。
城市更新是当前城市高质量发展的重要议题,也是系统性、复杂性工程。城市更新的试点工作也刚刚起步,仍在探索之中。本书从城市更新概念内涵与相关理论讲起,深入剖析城市更新的国家层面、杭州层面和临平层面的相关政策,然后聚焦于关于生活改善、基础设施、共享空间、文化传创、产业增效和城乡共富等方面的临平城市更新实践案例,最后提出城市更新的未来展望。全书共四章,分为理论篇、政策篇、实践篇和展望篇,供行业管理者、参与者和相关研究机构等参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