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是一本从历史到现代,从建筑到规划,从文化到生活,多角度梳理北京中轴线的文化、建筑和艺术美学等特质的可视化百科。 全书共分3个章节,分别讲述北京中轴线上的城市历史、建筑发展和生活文化。通过将大量的文献、论文进行梳理、加工,共汇集成39个主题 关于北京中轴线,人们关心、希望了解的主题。它们包括了14个北京中轴线上的 明星 建筑场景,14个中轴线上古今都市生活画面的纵向对比,11张独特角度的城市历史信息图。古今历史变迁和文化传承尽在其中。 在本书中,不仅展示了不同历史时期的变化,还探讨了北京中轴线所展示的中国都城建造和发展观。硬核解析中轴线的宏大与市井、古老与鲜活。 全书90%以上页面采取竖式阅读方式,通过极强的形式感、线性的阅读体验,达成逻辑与设计感的结合,于画面中感知北京中轴线内含的东方美学和
中国古建筑核心的结构形式是木构架,在历史进展过程中,中国发展出一套复杂的营造系统,与中国人的哲学、美学与文化融为一体,迥异于西方建筑,成为一种奇迹。中国古建筑从城市防御、公共建筑、宫殿庙宇或乡土建筑都而自成一体。本书以建筑材料和建筑类型划分章节,对中国古建筑语言予以阐述。语言简洁明了、插图生动形象,文字与插图有机结合。可以使读者轻松地阅读这些词句语言,了解中国古建筑语言的真谛。
中国民居是中国古代建筑中数量多、分布广的一种建筑形式。本书从民居的历史发展谈起,用深入浅出的语言,配以大量实景照片、钢笔画、彩画,生动地介绍了中国具有代表性的民居的建筑模式、建筑结构特点、建筑材料的选用,以及背后的文化与历史。全书包括中国民居的发展历程、中国民居的建筑形式、中国民居的艺术特征三章内容,有很强的理论性、艺术性和欣赏性。本书对于研究中国建筑文化、继承古老文化传统有重要意义,可供建筑专业相关人员及中国建筑文化爱好者阅读使用。
本文就19世纪中叶以来各个社会发展阶段的主导特点,分别从城市平面格局变迁、城市管理技巧、土地产权争夺与地理信息转译的角度,从宏观视角到中观层面,从空间表现到社会结构调整,全面探讨老城厢在租界的影响下形成的快速而激进的城市现代化过程。阶段1843 1895,社会变化对老城厢产生间接影响;第二阶段1895 1914,老城厢开始试探性学习租界城市管理方法;第三阶段1914 1927,老城厢全面学习租界城市管理技巧与制度;第四阶段1927 1947, 租界的影响式微。
本书是湖南大学建筑系王蔚老师主持策划的 绘筑中国 系列第二本,绘本以 雅俗共赏 、 寓教于乐 的方式来解读潮宗街历史文化街区,反映出潮宗街历史街区中的人文特色活动、传统商业保护、地名保护等非物质文化对象,重点表现潮宗街历史街区中受到规划保护的重要历史场所及历史文化、社会生活和社会结构等方面的无形文化遗产。 本书描述了作为历史遗址的潮宗街教堂、金九活动旧址、古城墙等;也涉及原住民日常的裁缝铺、清泉杂食铺等;并介绍了绘制过程中的信息测绘方式,为城市更新和历史建筑保护提供了一种新的记录和观看视角。
中国*代民居专家于20世纪50年代初 20世纪90年代中期的中国传统民居调研成果,涵盖了中国东西南北中五个大的地理区域的10个具有典型特征的地域民居:新疆民居、窑洞民居、陕西民居、云南民居、广东民居、福建民居、浙江民居、苏州民居、上海里弄民居、吉林民居。内容包含村镇布局、建筑与地形的结合、平面与空间的处理、体型面貌、建筑构架、装饰及细部、民居实例等具体章节,涉及少数民族众多的云南、新疆、吉林等,则按照民族民居的建筑分类进行撰写。图片多以测绘图为主,所有的图片均为作者当时深入调研、考察、测绘的资料汇总。是迄今不可多的珍贵民居研究材料。
由陆翔、王其明*的《北京四合院(第2版)》一书以时间为线索,对传统北京四合院进行了考证,对现存北京四合院进行了调查,对未来北京四合院和谐发展进行了探索。该书史料翔实、调查深入、结构完整、研究系统,是一部高水平的学术力作,相关研究成果对织补历史景观,对于留住和修复北京独特的古都风貌、建筑风格等 基因 具有重大意义。
《徽州传统建筑特征图说》融合的门类之齐全,实例之众多,是作者阅读过的有关徽派建筑、徽州民居的各种出版物之首,看得出作者们付出了艰辛的劳动。《徽州传统建筑特征图说》的特色是:图文并茂,雅俗共赏。所谓“图文并茂”,是有图(甚至还有分析图和图表)有文字,“说”的意思,既是解读,又是导读,让读者能突破画面有想象的时空。所谓“雅俗共赏”,“雅”者是借用,指有关的专业人士,作者看除了建筑学专业——包括建筑规划和设计,建筑历史和建筑技术,园林和室内设计等等,旅游专业以及地域人文、经济等等各方面的专家学者,都不妨读一读《徽州传统建筑特征图说》。“俗”也是借用,是指一般读者,翻一翻此书也能增长知识。
中国民居建筑历史传统悠久,在漫长的发展过程中,受地域、气候、环境、经济的发展和生活的变化等因素的影响,形成了各具风格的村镇布局和民居类型,并积累了丰富的修建经验和设计手法。 新中国成立后,我国建筑专家将历史建筑研究的着眼点从 官式 建筑转向民居的调查研究,开始在各地开启民居调查工作,并对民居的优秀、典型的实例和处理手法做了细致的观察和记录。在20世纪80年代~90年代,正是我国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之后,全国人民意气奋发,斗志昂扬,正掀起社会主义建设高潮。建筑界适应时代潮流,学赶先进,发扬优秀传统,努力创新。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正当其时,在全国进行调研传统民居时际,抓紧劳动人民在历史上所创造的优秀民居建筑资料,对比较具有代表性的十个地区民居进行详尽的考察、记录和整理,经过前期资料的积累和后
二战后至今的70年是香港发展的关键时期。作为一个地位特殊的城邦城市,香港在战后的成长轨迹既不同于英国其他殖民地的道路,又和中国内地城市的发展迥然相异。这一份独特性也烙印在城市建筑由萌芽走向成熟的过程之中。 《营山造海:香港建筑1945-2015》一书聚焦战后70年来香港建筑的形成、机制、事件、作品和人物。介绍了战后重建的求存拮据和1980年代的起飞辉煌,涉及公共建筑、公共屋邨建设,也谈到私人开发项目,同时记录了1950年代在香港实践的建筑师以及战后成长起来的本土代表人物的成长历程和作品。
中国传统村落民居营建工艺是中华民族宝贵的文化历史遗产之一,本书分类整理了传统村落民居营建中的知识词条,以手绘方式详细介绍了中国传统村落民居建筑营建工艺的技巧与机枢。全书根据北方抬梁式、南方穿斗式民居建筑的构造及营建工艺过程,以700余词条、2000余手绘的图文并茂的形式,分解中国传统民居建筑的营造方法和步骤、各结构和部件的形制、材料加工工艺等,从而反映民居营建细节,传递民居营建文化,引领读者感受匠人智慧和中华文化的丰富与灵巧,是一部介绍中国传统村落民居建筑营建工艺的普及读物。
本书借用“景观基因”的原理,在实地调研晋陕古村落的基础上,重点以无定河以东、汾河以西、长城以南的黄土高原区域作为原生建筑和景观基因的研究范围,找寻并剖析以原生建筑为主体的具有代表性的三大窑居村落建筑景观群系。
在当前深刻的社会经济转型背景下,基于国家乡村振兴战略而展开的新农村建设亟需新的理论与实践方法指引。本项目选取苏南地区为研究对象,结合多学科*理论并应用GIS空间解析、SPSS因子分析、空间句法等量化技术手段进行系统研究,主要内容:①共时性层面 建构涵盖宏中微观尺度的苏南乡村聚落空间的形态要素、类型模式及其结构模型;②历时性层面 苏南乡村聚落空间的形态历史演化规律及其与社会经济转型发展的内在作用机制;③提出对当前新农村规划建设具有科学指导意义的乡村聚落空间系统优化整合思路与方法策略。
本书在史料汇集与实地调查的基础上,讨论近代中国大学校园与建筑,其社会、经济、文化的产生机制及历史发展脉络,并整理了近代大学校园规划与建设历程,建筑的风格演变及形式特色;同时分析这些规划手法、建筑语汇所代表的中国近代建筑发展的脉络与象征意义;讨论不同阶层投资者与设计者的文化认同和对建筑美学价值的选择。
通常来说,在乡土聚落建成环境中,民居建筑因其数量众多、风格统一,对聚落整体形象具有重要的决定作用,因此在研究中也往往得到更多的关注。在乡土聚落公共空间方面,关注的重点则一般限于祠堂、寺、观等精神信仰类的公共建筑,对其他公共空间类型特别是外部公共空间总体上关注较少。这主要是因为从当代城市公共空间与公共活动的视角来看,乡土聚落中公共活动的规模有限,类型单一,公共空间尺度较小,分布分散,形式总体也较简单,同时在近代乡土聚落的变迁中受到新的经济模式、社会组织模式以及外部文化的冲击和破坏也较严重。 但另一方面,在传统时期的乡土聚落中,重要的公共建筑和公共空间,一直作为聚落公共活动的重要载体,在聚落整体空间结构和公共生活中处于核心地位,并且直到今天其公共生活模式仍在一定程度上得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