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ow-E节能玻璃应用技术问答》一书以Low-E玻璃的节能性为线索,以问答的形式介绍了建筑玻璃节能的基本概念、光热性能参数及相关测量标准和计算软件、各种玻璃产品的特性、影响玻璃节能的因素及优化措施等,并针对实用中常见的玻璃隔声、防结露、外观光畸变、不同气候区域的节能特点等问题提出了解决建议,为设计出更适用的建筑玻璃提供了指导。
《基于RS的城市环境量化分析 遥感技术厦门应用》使用多种不同的遥感数据源,开展城市环境的量化分析与典型应用,涉及的数据源主要包括欧空局Sentinel-1A/B SAR(Synthetic Aperture Radar,合成孔径雷达)卫星影像、日本Himawari-8 气象卫星影像、美国 Landsat 系列陆地卫星遥感影像、美国 DMSP 系列卫星夜光遥感影像,以及瑞士 senseFly eBbee 无人机可见光遥感影像等,涉及的城市环境领域包括近岸风场、海面温度、陆地温度、植被覆盖、土地利用、地形形变、环境承载力和城市活力。 全书分为四篇共 10 章,分析和讨论的内容主要包括自然资源保护、海洋与海岸带生态环境、国土空间规划、自然灾害评估、人文社会影响等领域,可作为城乡规划、国土资源、海洋科学与技术、园林景观、自然与人文地理、环境生态、旅游管理等专业人员的重要参考用书。
龙惟定等著的《低碳城市的区域建筑能源规划》从阐述建设低碳城市与低碳经济的关系出发,论述了以综合资源规划为基础的区域建筑能源规划原则与目标的设定,对可利用资源进行了分析,并进一步介绍了基于碳约束的区域建筑可利用能源资源的优化方法和区域建筑能源需求的预测。本书还具体介绍了利用新能源的区域能源系统方式,如分布式能源的热电联产系统、地源热泵,以及多能源互补与优化配置的方法。书中还提出了低品位未利用能源的能源总线系统以及能源互联网系统等新概念和新技术,并后归结到区域建筑能源系统的各相关评价方法。本书后以中国2010年上海世博会的能源方式和能源系统作为区域建筑能源规划的实例加以剖析,并提出思考与展望。全书体系清晰,概念完整。 《低碳城市的区域建筑能源规划》不是教材,也不是设计手册。书中
《中国建筑节能现状与发展报告(2012)》(作者中国建筑节能协会)由中国建筑节能协会组织有关专家编写。《中国建筑节能现状与发展报告(2012)》包括附录共11篇,分别为建筑节能标准和质检、建筑节能规划、建筑节能服务、建筑保温隔热、建筑遮阳与节能门窗幕墙、暖通空调、地源热泵、太阳能建筑应用、建筑电气与智能化节能现状与技术发展、地方篇和附录。全面总结了2012年我国建筑节能行业的现状与发展情况。 本书可供从事建筑节能行业的技术人员与管理人员参考使用。
《中国建筑节能现状与发展报告(2013-2014)》 由中国建筑节能协会组织有关专家编写。全书共11篇 ,分别为建筑 节能标准和质检、建筑节能规划、建筑节能服务、建 筑保温隔热、建筑遮阳与 门窗幕墙、暖通空调、地源热泵、太阳能建筑应用、 建筑电气与智能化、屋顶 绿化、部分地方协会相关报告。全面总结了2013年我 国建筑节能行业的现状 与发展情况。
刘加平等所著的《绿色建筑——西部践行》为“十二五”国家重点图书出版项目,内容分为上、中、下篇三个部分。其中靠前章和第2章为上篇,立足于人、社会、自然之间盘根错节的关系,提出了以本土观和地域性为理论基础,以人体需求为依据的绿色建筑层级理念。第3章到第6章为中篇,研究团队以绿色建筑基础研究案例为主线,在立足于西部地区的基础上不断拓宽研究视野,将云南、西藏、新疆、海南等具有代表性的地区都纳入了研究的范围。详细论述了针对绿色建筑本土属性和地域属性的研究方法,探讨了在这些地区构建绿色建筑的途径,为同类的绿色建筑研究提供参考。第7章到靠前1章为下篇,介绍了作者及其团队多年来的绿色建筑实践项目,给出了将绿色建筑理论和方法应用于实践操作的方法。
栗德祥编著的《欧洲城市生态建设考察实录》为《城市与建筑生态设计理论及实践丛书》的第二册,共分6章,分别为生态示范村、绿色建筑示范、旧建筑再利用、城市新区生态化建设、生态城市范例、德国鲁尔区北工业遗产保护之路。 《欧洲城市生态建设考察实录》可为建筑师提供有关生态规划、绿色建筑方面的设计参考,同时也可作为政府相关部门、建造者、投资者、业主以及相关专业大专院校师生、研究人员的参考资料。
中国可再生能源学会和太阳能建筑专业委员会编 著的《被动式超低能耗绿色建筑与可再生能源应用结 合技术》共分为技术篇和案例篇。技术篇全面、详细 地介绍了我国超低能 耗建筑的相关技术、*研究成果以及有关标准规范 和政策的解读。通过 本篇,读者可以了解到目前可再生能源技术在建筑中 应用的新技术、新工 艺、新方法和新产品。案例篇主要介绍了我国超低能 耗建筑的典型工程实 例。通过对本篇的学习,读者可以全面了解我国超低 能耗示范工程的建设 情况及其运行情况。
为了向中国建筑与房地产业的管理决策者、技术人员宏观介绍中国建筑节能与现代化改造的必要性、优势和*发展情况以及德国在建筑节能领域成熟、先进的技术、丰富的实践经验,住房和城乡建设部科技发展促进中心与德国能源署共同组织编写了本书。该书以通俗易懂的语言,丰富的资料与形象的图片为相关人员全方位地介绍了中德两国建筑节能现状、节能政策和法律依据与创新制度、节能融资形式与成本效益分析、建筑节能设计与质量控制措施、节能技术的理论与实践等内容。它将促使我们从事建筑节能事业的专业人员去思考如何通过合理的规划设计、经济适用的技术去实现节能和经济收益目标。
此作品集收录由中国建筑学会和中国太阳能学会联合举办的 “中国太阳能建筑设计竞赛”中的优秀作品,其中来自国内包括香港在内的16个省、市、自治区,9家设计单位、22所高校、7家太阳能生产企业和2个科研单位共85项参赛作品;来自德国2项参赛作品。参赛人员经过精心准备,克服赛题技术超前、需多专业综合的种种困难,创作出一批优秀的太阳能建筑作品,并大胆提出了新的产品和技术概念,为我国的太阳能产品开发、太阳能建筑设计提供了新思路。
本书由中国城市科学研究会组织有关专家编写,旨在总结近年来我国绿色建筑的研究成果和实践经验,指导我国绿色建筑的建设、评价、使用及维护,引导我国绿色建筑健康发展。本书包括综合篇、地方篇、专业篇和工程篇共38章及附录。分别介绍了我国绿色建筑的发展近况、各地在绿色建筑方面取得的成果、绿色建筑不同专业的发展概况及在典型工程中绿色建筑的具体实践,并附有相关文件等内容。 本书可供从事绿色建筑领域技术研究、开发和规划、设计、施工、运营管理等专业人员、政府管理部门工作人员及大专院校师生参考使用。
胡姗主编的《中国建筑节能*佳实践案例/中国 建筑节能发展研究丛书》汇集了近六年的《中国建筑 节能年度发展研究报告》中的*佳实践案例,并且为 了配合农村新能源系统的方式的建设,新增了几个农 村新能源案例,共计27个。本书按照不同的主题分为 三篇,包括:北方城镇供热节能案例、公共建筑节能 案例以及农村住宅建筑节能案例。 本书可供从事建筑节能技术的设计与运行管理人 员、设备开发人员,以及从事建筑节能管理的政府工 作人员等参考。
随着经济的高速发展,能源需求不断增长,国际能源形势和气候变化问题日趋复杂,节能的熏要性日渐凸显,也越来越受到政府部门及企业的 重视。《电力需求侧节能技术》以国内外能源的利用现状为背景,结合目前*理论与技术,全面、系统地阐述了多种高能耗行业不同类型的电力 需求侧节能实用技术。 全书共九章,内容包括能源利用现状,能源计量技术,节能运作与管理,电力系统负荷管理技术,家用电器与建筑节能技术以及新能源的利用 ,高能耗企业节能技术,高能耗行业能耗指标体系分析与研究,高能耗行业的节能监测技术,节能评估。全书内容丰富,理论联系实际,具有很强 的实用价值。 《电力需求侧节能技术》可作为高能耗企业高级工程人员及相关专业研究学者的技术参考,对开展电力需求侧管理工作具有重要的指导价值。
作为我国三大城市群之一的京津冀地区,建筑节能工作一直走在全国前列, 十三五 以来,京津冀三地陆续出台了推进超低能耗建筑发展的政策法规、技术标准和奖励办法,开展了大量的工程实践,无论是超低能耗建筑政策标准的制定,还是项目建设的规模,都处在全国领先地位。 此次出版的《京津冀超低能耗建筑发展报告(2017)》,是广泛征集专家技术文章和工程案例等结集汇编而成的。该报告立足于京津冀地区超低能耗建筑的发展现状,解读相关政策法规、标准规范,分享关键技术研究成果和示范工程实践经验,旨在助力超低能耗建筑质量提升,对推动超低能耗建筑健康快速发展将产生积极作用。
本论文集共收录论文58篇,论文作者都是来自全国各高校建筑与城市规划院系的博士研究生。收录的论文均经过专家评审委员会二轮严格挑选,论文主要集中在和谐城市与人居环境、区域政策与城乡管理、文化遗产与建筑保护、生态城市与绿色建筑、建筑规划与防灾等主题上,其中有些是以国家重点科研基金资助项目为背景,反映了作者在这些专业领域的理论思考和实践成果,具有一定的理论价值和实用价值。通过这些论文,也可以看出建筑规划博士研究生对当前社会热点问题的关注和对专业前沿问题的思考。
本书以*的国家或行业标准《寒冷地区居住建筑节能设计标准》(JGJ 26—2010)、《夏热冬冷地区居住建筑节能设计标准》(JGJ 134—2010)、《夏热冬暖地区居住建筑节能设计标准》(JGJ75—2003)、《公共建筑节能设计标准》(GB 50189—2005)、《民用建筑工程室内环境污染控制规范》(GB50325—2010)、《建筑外窗保温性能分级及检测方法》(GB/T 8484—2008)、《居住建筑节能检测标准》(JGJ/T132—2009)、《公共建筑节能检测标准》(JGJ/T 177—2009)和《建筑节能工程施工质量验收规范》(GB50411—2007)等为依据,比较系统地介绍了建筑节能设计概述、建筑规划设计中的节能技术、建筑节能设计原理、建筑单体节能设计、供热采暖节能设计、空调系统节能设计、建筑遮阳设计、建筑采光与照明节能设计、建筑设计中可再生能源利用等内容,是建筑节能规划、设计人员及其他质量控制
江亿主编的《中国建筑节能理念思辨/中国建筑节能发展研究丛书》汇集了关于建筑节能理念的一些思考。上篇从中国与发达国家建筑能耗现状与历史发展过程的比较出发,综合社会状况、资源与能源条件等诸因素,指出中国很难按照发达国家的模式实现我国的建筑节能目标,而必须探索一条不同于发达国家走过的路。中篇则按照北方城镇供暖、住宅节能、公共建筑与商业建筑节能及农村居住建筑节能四个我国建筑节能工作的主要任务分别展开论述。下篇收入了四篇专题文章,作为对前述各篇内容的补充。
城市化的持续发展使城市为大量的不透水表面所占据,加之全球气候变化的影响,城市排水系统相对滞后,导致城市内涝灾害频繁发生。中国为此提出了建设 海绵城市 的目标。屋顶绿化作为海绵城市的主要内涵之一,越来越受到城市管理者和设计师的重视。本书基于文献理论与应用研究系统地论述了屋顶花园的功能、生境的特殊性、介质厚度的确定、介质特性和配方、植物选择和营造工程技术等,并分公建类、住宅类和展示类介绍了*案例。本书集理论与技术为一体,适合园林、园艺专业师生学习和研究,并为从事屋顶绿化研究的科研人员提供学术性参考,也可作为广大屋顶花园从业人员的参考书目。
丹尼尔·威廉姆斯的《可持续设计:生态、建筑和规划》全面概述了可持续设计原则和实践的多重尺度,并配有实例和实例分析加以说明。章探讨了生态模型,从生物和生态系统功能中学习,并使用生态学原则作为可持续设计的模型。第二章的内容为可持续设计,评述了我们面对的挑战以及如何设计一个可持续的未来。第三章至第五章都是对不同规模的设计的分析和实例探讨,从区域到城市,再到建筑,部分是基于生态模型的。第六章则特别呈现了美国建筑师协会环境委员会历年十大绿色建筑获奖项目。
本书汇集了2011台达杯国际太阳能建筑设计竞赛的优秀获奖作品。地球是人类生存的共同家园,住宅是我们生活的基本场所,太阳能是低碳住宅的永续动力,设计太阳能住宅是倡导低碳生活的步。本次竞赛由国际太阳能学会和中国可再生能源学会联合主办;国家住宅与居住环境工程技术研究中心、中国可再生能源学会太阳能建筑专业委员会承办;台达环境与教育基金会独家冠名。
本书是“绿色建筑系列译丛”之一,全书共分16个章节,主要对低能耗建筑的新兴技术知识作了介绍,具体内容包括制冷的低能耗技术、地热能源、光电电池、燃料电池、生物能源等。该书可供各大专院校作为教材使用,也可供从事相关工作的人员作为参考用书使用。
为了不断促进工程与材料学科各领域的基础研究工作,瞄准国际学科发展前沿,面向未来国家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的重大需求,着力解决我国工程与材料领域中的重要科学技术问题,增强国家原始创新和技术创新能力,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工程与材料科学部精心组织出版了一系列学科发展战略研究报告。 本书作为学科发展战略研究报告之一,内容既具有前瞻性和战略性,又具有针对性和可操作性。本书的撰写是站在国家利益和学科总体的高度,从国际学科发展和中国实际出发,论述了土木工程各学科的科学内涵与结构体系、重要地位、国内外研究现状和发展趋势,并论证和遴选出“十一五”的基础研究方向和优先资助领域。 本书为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工程与材料科学部遴选“十一五”优先领域提供参考,同时也可供有关决策部门、科研院校及社会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