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书共分五个专题,从文献、考古、实际遗存等多个方面,通过文献考证与实地考察相结合的深入研究,从秦都咸阳到隋唐长安的城市发展与城郊布局,从秦汉都市水利与华清池到唐代曲江园林文化区、从西安周边地理环境及其变迁到古都西安城市发展的比较研究,作者对古都西安的建都历史进行了细致、深入的考证,对历代建都西安的城市布局和地理基础进行了深入探讨,为广大读者提供了一个立体,多维的古都西安发展变迁史。
为编制好保护规划,上海市城市规划管理局专门组织了课题组,上海市城市规划管理局景观处牵头,各相关处室参加,邀请同济大学、上海市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等单位的数十位专家对规划的总体构思进行了深入研究。课题组首先对法、英、意、德、日等在历史风貌保护方面最有经验且保护体系较为完善的国家的保护制度进行了仔细分析,对当今世界的“整体性保护理论”进行了认真学习,并从城市空间功能、社会生活、历史文化、技术法规四个方面对上海历史文化风貌区现状情况进行了详尽的研究分析,在此基础上提出了适合上海现有管理体制,有利于规划管理,科学性与操作性兼顾的规划编制方法。本书是该研究课题的总结。
本书主要介绍了交河故城的保存现状及布局、建造工艺及技法特点;研究了交河故城的地质环境、风场、温度、降雨等环境特征和遗址土的工程特性;分析了遗址的主要病害及其成因;总结了PS加固土遗址的室内和现场研究成果;研究了土遗址锚固灌浆技术,重点是以楠竹加筋复合锚杆对危土体进行锚固技术,同时,对灌浆效果进行了现场检测;归纳了加固遗址本体和崖体的主要工程措施及技术方法;介绍了部分典型遗址本体和崖体加固工程实例。本书适合大专院校文物保护专业的学生和研究生参考使用,对有关文物保护科技工作者及广大文物爱好者也有的阅读、参考价值。
中国古代都城是中国历史文化遗产的重要组成部分。中国古代都城往往都是经过精心选址和规划布局以后才建设的,而且很早就使用了规划平面图,从而使之布局进然有序,美观大方。都城选址是综合考虑政治、军事、经济、区位、地形、水资源、交通等诸要素的结果。都城的规划布局思想则是中国传统哲学体系与文化传统的产物,其核心就是“天人合一”,即用都城的物质形态和布局来体现天上人间的一种礼制秩序,追求天、地、人之间的和谐。因而中国古都往往是以皇宫为中心,采用轴线与对称的方法强化帝王至高无上的。中国古都的选址与规划布局受多种思想的影响。《周礼·考王记》虽然最后成书稍晚,但其记述反映了西周都城营建制度。这是以尊卑等级、礼治铁序为特征,和当时宗法分封政体相适应的一种城邑营建制度。总之,城市外在的面貌和其选址
扬州是世界运河城市和国家历史文化名城,本书以扬州为例探讨京杭大运河城市遗产的认知与保护。通过综合运用文献记载、考古成果和地理复原这三重证据,对不同历史时期关系扬州运河与城市发展的诸多“定论”或疑问,如春秋时期邗沟、隋代山阳渎与邗沟、唐代七里港河、宋代大运河、江岸与湖泊水系等水道变迁,以及春秋邗城位置与规模、汉魏广陵城形制、隋江都宫布局、南宋城墙防御体系变迁等,提出一系列新见解与新认识;对蜀冈这一扬州历史文脉发轫和辉煌时期遗存最为富集的地带,进行价值挖掘与阐释,进而对其丰厚的历史文化资源展示进行规划;以扬州为个案,推而广之,就世界文化遗产大运河及其沿线运河城市历史文化遗产的保护,提出“强发展”与“强保护”的平衡,以及“积极保护,整体发展,文化复兴,人水和谐”的观点。
中国古代都城是中国历史文化遗产的重要组成部分。中国古代都城往往都是经过精心选址和规划布局以后才建设的,而且很早就使用了规划平面图,从而使之布局进然有序,美观大方。都城选址是综合考虑政治、军事、经济、区位、地形、水资源、交通等诸要素的结果。都城的规划布局思想则是中国传统哲学体系与文化传统的产物,其核心就是“天人合一”,即用都城的物质形态和布局来体现天上人间的一种礼制秩序,追求天、地、人之间的和谐。因而中国古都往往是以皇宫为中心,采用轴线与对称的方法强化帝王至高无上的。 中国古都的选址与规划布局受多种思想的影响。《周礼·考王记》虽然最后成书稍晚,但其记述反映了西周都城营建制度。这是以尊卑等级、礼治铁序为特征,和当时宗法分封政体相适应的一种城邑营建制度。 总之,城市外在的面貌
意大利有着众多的建筑文化遗产,近些年来,他们在遗产修复、改造、更新和利用中积累了很多成功的经验,无论从保护的理念到实施的技术中都有诸多可供学习、借鉴之处。《传统与现代:意大利在建筑和城市修复中的经验》主要介绍了意大利建筑和城市修复中的多个成功案例,内容涉及公同、广场、历史建筑、工业建筑等的修复和保护活动。《传统与现代:意大利在建筑和城市修复中的经验》是在南京博物院举办的专题展览的基础上编辑而成,可供建筑历史、建筑设计研究人员阅读,亦可供建筑学专业师生、城市建设管理人员、博物馆工作人员学习参考。
《中国煤层气资源》是中国煤层气资源科学测评和煤层气地质理论研究的一本学术专著。全书共分8章,从煤层含气性要素、资源量、资源级别、资源品级、埋藏深度、聚气区带规模等方面地展示出中国煤层气资源的地域和层域分布特征,根据我国复杂多样的地质条件从煤层气成因、煤储层物性、构造作用、沉积作用、水文地质条件等角度深入地探讨了中国煤层气赋存和分布的地质控制因素,以全新的技术思路和方法流程建立起“递阶优选十定量排序”的中国煤层气有利区带优选理论和方法体系,展示出中国煤层气有利区带优选的成果。书中成果资料丰富,研究思路新颖,理论与方法,受到同学科领域专家的高度评价,具有较高的实用性和学术价值,适合于煤层气勘探、开发和利用领域的领导决策者、研究人员、工程技术人员、研究生及本科高年级学生阅读参考。
本书主要从工程技术角度评述中国城市规划发展的历史。对古代史、重点放在阐述先秦时代和秦汉统一之后几个重要阶段的发展特点、水平及其技术成就的评价;对近代史,重点放在阐述外国入侵之后中国规划技术的艰难成长过程,以及重点城市的发展实例;对现代史则较详细地叙述各阶段发展情况及其在编制、设计、实施、管理方面的特点,并附以大量各种城市规划的实例,以及历史文化名城保护、住宅小区、道路交通等方面专项规划的实施成果。 本书图文并茂,理论结合实际,可读性强,可作为大专院校研究性、本科生、专科和一学习城市规划、建筑、园林历史、考古、经济地理等专业的参阅书籍,也可作为设计研究机构、国家城建管理等有关部门的工作参考书。
2005年5月,受成都市洛带古镇的委托,北京城市设计研究所(深圳)和香港中营都市与建筑设计中心为洛带完成了古镇整治和复兴整体设计方案。该方案包括镇域旅游规划、总体城市设计、控制性详细规划,古镇城市形态设计和建筑工程导则,街道和广场设计,本结构主体建筑设计。方案设计中也借鉴了欧洲古镇设计和复兴的理念和方法。在方案完成之后的五个月里,设计中心作为总顾问参加了工程的实施。本书真实记述了洛带古镇改造工程从策划、设计到工程结束的全过程,并从上万张照片中选出一些,表现出古镇150天的变化。本书将为中国目前正在开展的古镇设计和复兴工程提供有益的经验。
“门户”一般指出入必经的要地,有大、小、虚、实之分。交通枢纽是城市的门户,它是展示城市形象的窗口,是交通换乘组织的中心,也是城市活动集聚的重要场所。当前,我国深水港、航空港等大型交通枢纽设施得到大力发展,而随着高速铁路网络的构建,铁路枢纽也将迎来新的建设高潮。区域交通枢纽和网络格局的改变,对城市的区位条件、功能布局和空间结构具有至关重要的影响。与此同时,城市内部交通结构也面临着新的调整机遇。在环境、能源等各种压力下,优先发展公共交通成为大城市的必然选择。而城市轨道交通在城市综合交通体系中发挥着越来越大的作用,大型的轨道交通站点也日益成为运送客流和组织城市生活的一个重要空间载体。总体来说,不同类型、不同规模和等级的枢纽,其功能和交通组织要求有很大不同,枢纽与周边地区以及整个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