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书为 城市史研究指南 丛书之一,是作为中国城市史研究初学者的入门基础,而非全方位介绍的手册,因此本书的内容不是面面俱到。书稿简单介绍本学科的内容(以时间为序),在此基础上介绍相关史料,尤其注重*基本的、连续编辑的、通史性的大型史料汇编、文献集等,以及重要的研究等。书中还介绍了中国城市史研究影响广泛的期刊、关键人物、学术机构、网络资源等。通过阅读本书,初学者可以了解到中国城市史研究发展的脉络、关键人物、目前的前沿和热点问题以及未来的发展方向,并由此可以选择有价值和研究前途的研究方向和主题。
《设计质:历史街区的改造与利用》收录了有名学者、设计师阮仪三教授和祖慰教授的多篇X家访谈,访谈文章中对历史街区的文化价值和商业模式进行了挖掘,对传统文化进行了反思,对文化创意产业的发展进行了探索。本期杂志还收录了包括德国埃森红点设计博物馆、白城兵器博览馆、海口骑楼建筑历史文化街区、苏州博物馆在内的多个精彩案例,旨在探索历史街区改造与利用的理念与方式,探讨历史街区活化、民居环境改善的合理途径。
全书共分五个专题,从文献、考古、实际遗存等多个方面,通过文献考证与实地考察相结合的深入研究,从秦都咸阳到隋唐长安的城市发展与城郊布局,从秦汉都市水利与华清池到唐代曲江园林文化区、从西安周边地理环境及其变迁到古都西安城市发展的比较研究,作者对古都西安的建都历史进行了细致、深入的考证,对历代建都西安的城市布局和地理基础进行了深入探讨,为广大读者提供了一个立体,多维的古都西安发展变迁史。
本书将《管子》城市思想分成两大部分进行研究,即营国思想与营城思想,并归纳出其因应务实的独特性。放之国家建设中,营国思想是全面的经营国家的方略,营城思想成为其中的一部分;转到城市建设上,营国思想就与营城思想共同构筑起经营城市的城市思想。 本书可供从事规划和建筑设计的相关人员使用。
2019年5月9日,中 共 中 央、国 务 院颁布《关于建立国土空间规划体系并监督实施的若干意见》,明确了国土空间规划体系的基本框架,表明建立国土空间规划体系并监督实施的政府行动正在有条不紊地进行。同时,学界关于国土空间规划体系的研究也如火如荼。本书为“城市与区域规划研究”系列图书的第33辑。本辑聚焦城市文化,关注历史文化资源和历史文化空间的保护利用这个城市与区域规划研究中的重要话题。全书分为“城市文化”“健康城市”“书评”三大部分,共13篇文章。
吕海平、王鹤*的《双重权力体系制约下的沈阳近代建筑制度研究(1861-1945年)》分别研究了中国人近代建筑制度及俄日移植式建筑制度在沈阳的影响,全面展现了沈阳近代建筑制度的完整面貌,揭示了城市规划和建筑设计近代格局形成的深层原因。研究填补了前人对俄日在我国东北地区建筑制度研究的空白,并将其与中国人在沈阳的近代建筑制度整合为拼贴式的沈阳建筑制度模式,阐明了沈阳近代城市和建筑发展的背景空间。通过研究得出结论:中国对西方建筑文化的选择性吸收是中国近代建筑管理、建筑教育和建筑文化既现代又传统的根本原因。 本书可供建筑理论与历史研究人员、有关专业师生等参考。
山西古村镇系列丛书--上庄古村一书由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于2009-05-01出版。 上庄古村位于山西省晋城市阳城县东部,是晋城市文保单位、山西省历史文化名村。村内保存有从明、清至民国等各个历史时期的建筑,反映了当时该地区政治、经济、文化的发展和演变。本书是《山西古村镇系列丛书》的册,分为综述、古村的历史和文化、营建和选址、公共建筑、居住建筑、建筑装饰艺术等部分介绍上庄古村的建筑和文化历史。是一本集专业知识于通俗语言之中的普及类读物,同时又为古村镇的保护留下了大量文字和测绘资料。
本书以2012年度文化研究院重点项目《北京城市形态与功能的历史演变研究》的课题成果,首次从明代北京城址形态变迁、城市规划建设与功能的演变进行系统研究,反映了这一部分的*研究成果。为增加读者对明北京城的感性认识,书中收录百余幅图片,首次以科普方式写作出版。
成臻铭编著的这本《土司城的建筑典范--永顺老司城遗址建筑布局及功能研究》针对永顺老司城研究的积弊,借助建筑学理论与方法、区域建筑史的理论与方法和比较研究的方法,全面系统地梳理和解读了有关永顺老司城的建筑文献资料、土司建筑考古学资料和建筑口述史料,深度描述甚至是复原了土司时期老司城的建筑布局,重现了其建筑功能,在土司建筑学研究或者土司区域建筑史研究方面拓展新领域,推进了前人对土司衙署的理论研究,同时为土司学教学与研究乃至今后可能会出现的土司城局部复建提供了相应的建筑史料。
中国的快速城市化进程及其对全球的影响已成为21世纪X大的世界性事件之一。随着城市化的快速发展,城市区域化及区域城市化趋势明显,城市密集区成长迅速。城市密集区是我国工业化和城市化的主要空间载体,而区域工业化和城市化的快速发展,必将加速推动城市密集区的快速成长。2005年以来,我国先后批复了30多个地区类似的空间规划和发展政策,实际上佐证了城镇化主战场转向城市密集区的趋势明显。 面对城市化快速发展带来的城市扩张和蔓延的大潮,尤其是城市密集区人口和空间的快速膨胀,生态空间保护的紧迫性日益凸显,人口、资源、环境协调可持续发展的压力越来越大,城市密集区生态系统的健康与安全、生态服务质量已面临严峻挑战。 本书从实证案例分析入手,系统探讨了国内外城市密集区空间发展态势与问题,总结其生态空间保
本书对大同的历史和现状进行了深入的研究分析,发掘了大同历史文化名城的内涵,从中梳理出历史文化的内质及特色。本书内容全面系统,论述精辟,具有说服力。同时,是把加强历史文化名城保护和促进经济社会发展有机地结合起来,从根本上寻找目前我国历史文化名城保护难的症结所在,探索行之有效的解决途径,具有很强的现实意义。值得其他历史文化名城、历史文化街区及村镇在保护、整治、更新与利用方面借鉴。
本书是高等学校试用教材《中国城市建设史》1989年第二版的修订本。现为全国高校城市规划专业指导委员会规划推荐教材《中国城市建设史》第三版。全书系统地阐述了中国古代奴隶社会、封建社会及中国近代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及1949年后中国城市的发展历程。论述了社会生产力、生产关系等与城市发展、变化的关系;增补了一些重要城市实例及图片。 本书是高等学校城市规划专业核心课教材,也可供从事城市规划设计、建筑设计及相关专业的人员参考使用。
本书阐述了苏州古城的特色,地位与价值,苏州古城现状与潜在发展的需求,苏州街坊改造的实践与总结,古城可持续保护模式的探讨。书后附有新中国成立后苏州古城保护与更新大事记及苏州市历史文化名城名镇保护办法。 本书内容新颖,图文并茂,理论联系实际,适用于各级城市管理工作者,城市管理研究人员,房地产开发与管理工作者,也可作为高等院校相关专业教学人员及大学生的参考资料。
本文以成都古城为研究对象,以历史文献和考古发掘成果为佐证,探索古城从先秦起源至五代这一历史时段的形态原貌和变化过程。以复原各个阶段古城城墙的形态、街巷网络结构为主,并探讨相应的规划思想、影响形态变化的因素。 本书可供从事规划和建筑设计的相关人员使用。
本书以世界文化遗产宏村古村落为研究对象,以历史资料及现场调研为依据,分析研究了宏村古村落空间生长更替的五个历史阶段:定居阶段、发展阶段、鼎盛阶段、衰落阶段、再发展阶段,以及现状空间形态的村落建筑空间、村落街巷空间、村落整体空间。 在以上研究的基础上,全书从“自上而下的主导因素”和“自下而上的自组织过程”两个不同的视角来解析宏村古村落的空间形态。“自上而下的主导因素”的研究首先以纵向分析比较的方法,对村落及周边区域的经济、政治、地理、思想文化、技术等因素的发展演变与村落空间的发展阶段进行比较研究,同时从四个层面来研究村落空间形态的主导因素,即村落整体空间层面、村落内部空间层面、村落组团邻里层面、村落住宅单体层面。“自下而上的自组织过程”的研究首先分析了村落民居中基本建筑单元
兰州第 一版城市总体规划是中国 一五 计划时 期苏联援华新兴工业城市规划的经典案例,也是规划成果获得较高评价的成功案例之一,其编制过程、理 论范型、运作实施等方面具有历史典型性。唐相龙著,李百浩主编的《苏联规划在中国--兰州第 一版总规编 制史实研究(1949-1966)/规划历史与理论研究大系》 基于历史与价值视角,通过还原兰州第 一版城市总体 规划的编制过程, 以小见大 地透视中国现代城市 规划从延续近代都市计划到效仿苏联规划模式,再到 自主规划的发展历史阶段,分析兰州第 一版总规编制 过程中的重点关注,总结出第 一版城市总体规划在兰州规划史和中国现代规划史上的地位及其价值,从而 为今后现代规划史研究的深入发展提供有价值的历史参照。 本书可供从事城乡发展研究、城乡规划设计、城 市历史文化等领域的研究者阅读和参考
本书是《小城镇建设设计丛书》中的一册,书中分为绪论、历史文化村镇保护与发展、保护与申遗、保护规划编制、文物古迹的保护、保护规划实例和国内外遗产保护概况等七个部分。从保护和可持续发展历史文化村镇的观念着手,并以此为中心,贯穿全书,指导保护规划编制和保护工作实施,以使人们能够清楚认识保护的科学概念,更好地促进历史文化村镇的保护工作。 本书是一本通俗、易懂和可操作性较强的历史文化村镇保护与发展的参考书,适用于从事历史文化村镇保护和小城镇建设的各级管理人员、建筑师、规划师和广大群众阅读,可供高等院校相关专业师生参考。
在利益多元化的城市语境中,我国旧城更新的顺利实施正经历着严峻的考验,急需对其进行理论上和操作上的深入研究。与传统研究方法相异的是,本书作者选择制度分析的视角作为研究突破口,引入新制度经济学和公共管理学的前沿理论,对我国当前由政府主导的一元规划机制展开了剖析。通过大量翔实案例,循序渐进地阐述了传统规划机制作为制度的运作过程、其中存在的弊端及其成因,以及应如何弥补现行规划机制的不足,以改善规划干预的有效性。 由此作者从规划管理体制、更新实施方式以及产权模式创新等制度层面,提出了一系列个人见解,认为应全面建构政府力、市场力和社会力多元平衡的新型规划机制。该研究对于认识在市场条件下,如何增强旧城更新中规划干预的有效性和保证社会公平,具有很好的现实意义和实践价值。 全书的特点是资料
我国有数以万计的村镇,保存着丰富的历史文化资源,随着第五批中国历史文化名镇、名村名单的公布,传统村镇作为我国文化遗产保护工作的重要内容,其方法、技术的科学化、规范化显得愈来愈重要。《传统村镇保护发展规划控制技术指南与保护利用技术手册》内容是国家“十一五”科技支撑计划课题《既有村镇住宅改造关键技术研究》子课题《传统村落保护与更新关键技术研究》(2006BAJ04A03-01)的两项重要研究成果,分别为:1.传统村镇保护与发展规划控制技术指南。针对我国传统村镇保护与建设的控制技术薄弱的现状,立足不同地形地貌、文化背景的村镇保护实际,通过实地调研,从物质文化遗产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有效利用发展等方面进行传统村镇的保护与建设的规划控制技术研究,以有效指导我国传统村镇的科学保护和合理更新。2.传统村镇
本书的内容大致分为四个部分:部分介绍古罗马的城市发展史和罗马人的建筑技术;第二部分介绍罗马城的广场以及它在城市规划中的意义;第三部分介绍罗马城的神庙和教堂,以及建筑形式的演变;第四部分介绍罗马的纪念性公共建筑,它们作为罗马社会形态的重要组成部分而颇受历代统治者的重视。 本书内容着重于罗马城市古迹的介绍,并偏向于建筑学和城市规划方向,在“相关链接”板块进行了知识的延伸,并搭配翔实的高清大图。本书适合建筑学、城市规划专业人员学习参考,也可供出国旅游和考察的人士、古代西方文化的爱好者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