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园林是由建筑、山水、花木等组合而成的一个综合艺术品,真是 寸草有致,片石生情 ,虽 半亩方塘 ,却追求 天光云影 之意境,极富诗情画意,走进中国园林就如同走进了中国艺术的殿堂。在本书中,园林学家陈从周先生将文史知识与园林建筑理论结合起来谈,结合不同地方的园林,系统论述中国造园理论诸如立意、组景、动观、静观、掇山、理水、建筑、栽植等,本书既可说是园林理论著述,也是婉约清丽、畅快明达的文学小品。因此,本书可说是中国园林*的导游。
中国古典园林是承载中华文化神韵的靓丽名片,具有无可替代的历史文化价值。苏州园林更是古典园林的精华,中华文化经典,世界文化瑰宝。天平山庄是范仲淹十七世孙范允临所建。主要由咒钵庵、来燕榭、范参议祠、高义园和白云古刹五个部分组成。各类建筑因地制宜,高低错落,疏密有致,亭台楼阁与青山绿水、奇石古枫融为一体,人文之胜与自然之美相得益彰。 本书以纸上走读园林的形式展开,按文化解读划分景区空间概念,以实地游览路线为导向,串联整座园林,极具参考价值。
作者将自己多年来创作庭院作品的实践和心得,分别记录了下来,并从当今的视角审视当初,分享了自己亲自作庭和赏庭的无上乐趣。讲述了日本庭园的抽象和*之美,并且在讲解各个庭园作品的同时,还穿插讲解了各种造园细节和造园技巧,还将庭园与茶道、茶室联系起来,将庭园作为有生命的事物来审慎对待,打造属于庭园的永恒性特质。书中没有对传统的固守和坚持,而是充满了*性的造园方式的解析。这本集造园精华和赏庭心得为一体的小书,淋漓尽致地再现了作者造园和赏庭的态度、胸怀、技巧和乐趣,将有助于国内的读者更进一步地了解重森三玲的造园理念和精华。
《论园》是著名的建筑大师、中国园林研究的开创者童寯先生多篇园林文章的合集。他以精到和洗练的笔法,对中国园林和世界园林的历史、特色和区别,以及中国园林对东西方园林的影晌,加以详尽的论述。这13篇文章大致可以分为两种类型,其中一类是基于世界文化视角对于中国园林的审视,除*篇《中国园林 以江苏、浙江两省园林为主》的主要意图是在向世界介绍中国园林之外,《〈中国园林设计〉前言》、《中国园林对东西方的影响》则是从中外对比的角度介绍并分析中国园林的特殊性。而《造园史纲》则可看作是一部极简园林史,为中国园林研究提供了一种世界园林及造园历史的基底。另一类则是以《江南园林》《石与叠山》《苏州园林》《亭》等专题文章为代表,着重探讨江南造园中的技术问题。 童寯先生对于江南园林的研究进入到江南园林的深
园林不仅仅是一个有形的物质空间,还是…一个无形的精神领域。赏园旨在体味超越花草、树木、湖水及岩石的喜悦,即感受瞬间的永恒。 有些园林已不复存在,然而,即使它们已成废墟,或已被人遗忘,它们依旧能在支离破碎的文字中获得生命,在黑暗的年代创造空灵的境界。在本书中,我将通过从园林历史中学到的东西来解释已经成为历史的园林。 鸣鹤园当初只是清朝众多皇家园林中的一个,然而,这里充盈的历史使它变成一种象征,昭示着一个永恒的难题:在经历创伤的岁月里人们该如何对待艺术?……园林的毁灭敌不过人们的想象,从久远的过去传来的声音仍然在谈论我们今天的窘境。
《中国寺庙通论》的作者王鹤鸣、王澄和梁红根据寺庙的不同性质,将寺庙建筑分列为九种,即书中九章予以分别叙述:神灵祠庙、宗族祠堂、皇家宗庙、名人祠庙、儒家文庙、道教宫观、佛教寺院、清真寺和基督教教堂。上述九类寺庙中,神灵祠庙、宗族祠堂、皇家宗庙、名人祠庙、儒家文庙和道教宫观是在中国本土生长建立起来的祭祀建筑,而佛教寺院、清真寺和基督教教堂则是从国外传入而建立的祭祀建筑。《中国寺庙通论》作者在寺庙进行分类的基础上,对其每个门类的寺庙的历史、建筑形态、表述意义等进行了较为详尽的描述。
本教程面向高校风景园林、环境设计专业的师生和相关领域从业人员,梳理风景园林GIS的基本知识点,结合具体案例讲解GIS应用方法,并配合数据练习,力图给读者呈现一套实用的风景园林GIS教程。 全书共十章。前三章为理论部分。第一章介绍了GIS的概念、发展与空间数据结构,列举了GIS在风景园林学科中的应用,介绍了本书内容与使用的软件和数据。第二章介绍了ArcGIS10.3的基础操作,包括ArcMap的基础界面、基础操作、符号化、制图布局以及ArcToolbox基础。第三章介绍了空间投影的相关内容,包括空间参考、地图投影以及如何运用ArcGIS进行投影变换与处理。第四章至第十章为数据分析处理部分。第四章介绍了运用ArcGIS进行地形分析的方法。第五章阐述了填洼分析、流向分析、流量分析、提取水流网络、流域分析的方法与步骤。第六章介绍了如何运用ArcGIS进行园路
堀内正树著的《图解日本园林》主要向大家介绍日本园林的基础知识,除了介绍日本园林的样式及历史、栽植、置石、理水、小品等基本知识外,还穿插介绍造园的具体内容,也涵盖了建造及管理园林方面的知识,帮助读者加深对日本园林的理解。本书内容丰富,图文并茂,简洁但详尽地介绍了庭园造景的施工方法,适合景观设计师、园艺师以及园艺爱好者品读和借鉴学习。日本园林与西方的规则式园林截然不同。相比于西方园林设计附加的人工装饰性,日本园林一般不采用华美的布局,反而更加重视亲近自然,更加倾向于在遵循自然规律的基础上进行创作和管理。在这一理念的基础上,日本园林以自然为主题创作和发展了多样的园林风格和造园手法,在学会如何观赏日本园林的同时,对学习如何建造园林也有一定的指导意义。
苏州园林,是人工创造的自然山水美景。其主旨是为满足人们精神生活享受的一种物质环境,除了源于自然而又胜于自然的山水景色之外,还有与生活密切相关的建筑物,如厅堂、轩榭、馆斋。厅堂为全园活动中心,在厅堂、书房前后,多构筑曲廊,缀以山石,栽植花木,组成住宅庭院;厅堂周围和山池之间,缀以亭、榭、馆、斋,用蹊径和回廊贯通,组成一个可居、可游、可赏的园林整体。 本书从品赏苏州园林造园艺术的角度,分吴门胜景、裁山得趣、分水清润、幽亭成翠、深院映碧、亭憩廊游文饰精到、绿影留人八个方面,为广大读者娓娓道来。
本书称得上是一本 大师小书 ,兼具学术性与普及性。在本书中,染思成先生以随笔的方式,漫谈中国的建筑与城市规划,话题性强,文笔优美,深入浅出。本书的上编 拙匠随笔 收入梁先生在上世纪60年代的多篇建筑科普作品,寥寥数语,解释清楚了建筑学是什么、建筑师是怎样工作的等来自公众的疑问,并饱蘸了对祖国的热爱之情撰写了 祖国的建筑 中国建筑的特征 建筑与建筑的艺术 等文章,阅读这些文章,一个伟大的建筑学家跃然纸上。本书中编 城市与规划 收入了梁思成在城市规划领域有代表性的几篇名文,如具有历史价值的 市镇的体系秩序 梁陈方案 关于北京城墙存废问题的讨论 北京 都市计划的无比杰作 等,集中体现了梁思成从1946年至1951年在城市研究领域的学术创见,这几篇文章所提出的问题,例如北京城的规划、北京城墙的是否应拆除、人居环
本书是一本专题性随笔,以图文并茂的形式、浅显流畅的文笔介绍了以成都园林为代表的川派园林。是迄今为止部集中而全面地展现川派园林的发展历史、文化积淀、艺术风格以及建造技巧的随笔精品。书稿详细介绍了川派园林的地理概况、文化背景,梳理了川派园林发展的脉络,详细分析了杜甫草堂、武侯祠、望江楼、新都桂湖东湖、罨画池、菱窠等名人纪念园林的造园艺术特色;着意介绍了建成仅十余年,“集中而巧妙地将中国古典人文园林的造园手法用东方美学思想淋漓尽致地展现出来的集大成园林——易园”,简要介绍了芙蓉古城、三利宅院、南阳锦城等现代园林式住宅小区的艺术特色。作者在历数前朝往事、古今变迁之中,在成竹于胸、娓娓道来之中,通过对四川园林具体艺术手法的分析、研究,挖掘其自身所蕴含的丰富的文化内涵,揭示出造园中
园林,是人和自然强烈互动之产物,代表造园者思想,以及人与土地、与自然融合变迁之历史。本书跳脱传统园林描述方式,切进人文的感动,依照岭南园林产生、发展、繁荣过程,循序介绍了余荫山房,可园,清晖园,梁园,明秀园,雁山园,靖江王府,谢鲁山庄等岭南著名古典园林,计百余处,并就园林文化、建筑之美、人文风情、历史民俗及造园者家族背景等,一一细说,期使读者得以管窥岭南古园林之浩大盛况,并进而成为畅游岭南各园林旧迹、回溯岭南古文化史之导引。
苏州园林是苏州山水园林建筑的统称,以私家园林为主,已有2500多年历史。现保存完整的有60多处,对外开放的园林有19处。1997年,苏州园林作为中国园林的代表被列入世界遗产名录,被胜誉为 咫尺之内再造乾坤 ,是中华园林文化的翘楚和骄傲。苏州园林主要有拙政园、留园、网师园、狮子林、沧浪亭、怡园等。 刘珊编著的《苏州园林》从江南鱼米之乡苏州入手,结合园林的历史积淀,描写了苏州园林写意山水的布局方式、虽由人作而宛自天开的景象构成以及丰富多彩的文化天地三个层面,展示出造园的高超技术,并联合古典园林流传的美丽故事与传说,通过文字和图片向读者展示出跃然纸上、栩栩如生的苏州古典园林。此外本书还从国内和国际的发展角度,论说了作为文化符号苏州古典园林,其传承和创新的方向。
本书主要辑录并考订唐代园林别墅之空间位置、园主姓、造园时间等,并以简注今地名式确定其地理位置,园主则主要考证以官职、封爵、谥号、科弟、排行、地望及字号等相称呼之人物姓名。 本书辑录唐代园林为草创,重在私家园林,但个别州郡之游览场所因性质不同,归属产权无法准确判断,亦酌情录入,虽恐招至体之訾议,但或可资考证。 本书按唐代道、州(府)、县来编排。道及州府县次序大体依据唐李吉甫《无和郡县图志》。凡《元和志》关漏之州府县名,则据《新唐书·地理志》补入。两京地区采取先城内后城外之方式,坊里次序体依据徐松《唐两京城坊考》。未能确知为保坊(里)、乡、县、州(府)者,依次附列于该州(府)、道之后。 园林之空间位置自唐迄今虽无大变化,但沿革有古今,名称屡改易,地理志、方志之记载绘纭繁杂,
本教材共分概述、绘画基础知识、欣赏三大部分。在概述中,介绍了美术的分类及沿革和园林专业学习《园林美术》的意义。绘画基础知识中,分三方面内容:一是介绍形体结构、绘画透视、形体比例、明暗、构图、色彩、图案及美术字的基本知识,都以举例说明的形式进行表述,使学生看得懂、学得会;二是针对学生对园林绘画知之甚少和未来的工作需要,介绍了树、水、山石的画法及园林小品、风景写生等作品的各种表现手法;三是写生,内容包括石膏、静物、人物、风景的素描、速写的方法步骤。水彩、水粉的静物、风景写生的方法步骤。并在每一内容后附有范画、小节和练习等内容,供学生临摹、练习、参考和借鉴。欣赏中介绍了一些绘画人师们的绘画作品、山水盆景、插花艺术、园林效果图等优秀作品以及书法的沿革,供学生欣赏水干、审美修养提高之
北宋著名学者沈括在《梦溪笔谈》中很入神地描绘了自已园林生活的丰富: 渔于泉,舫于渊,俯仰于茂木美荫之间……与之酬酢于心目之所寓者:琴、棋、禅、墨、丹、茶、吟、谈、酒,谓之“九客”。 ——刘天华 本书作者巧妙借助中国古典文学理论,选取十二个重要的角度,解读中国古典园林之美,勾勒出中国传统文人的精神世界和安身之道。本书第四章到第八章,是关于古代造园艺术的法、韵、情、趣,谈的都是园林艺术文化含意上的妙处。
如何营建一座精雅而又奢华的中国古代园林或别墅?从相地风水开始,如何因地而为。完成厅堂、楼阁、门楼、书房、亭榭、廊房的总体平面布局?如何在屏门、风窗、仰尘、栏杆的造型运用中透出建园者的古典艺术修养?如何建造墙垣和门窗?如何造一座灵秀的假山? 针对这些,该书提供了透彻的原理,以及适用的方法。即使你在做家装,或者店面装修,这一原理和方法也能为你提供众多中国古代建筑的经典元素。不仅如此。该书还为你展示了中国造园文化的现代高度,那就是“虽由人作,宛白天开”,以及“巧于因借,精在体宜”的精妙理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