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长期着迷于研究中国园林、山水画及其与建筑的关系,并用绘画的方式研究建筑,近两年来画了大量独特精美的 建筑山水画 ,在豆瓣等网络平台具有颇高人气。本书是作者次正式集结出版的画作《幻园》的第二版,《幻园》版销售状况良好,取得了较好的效益。本次第二版在版的基础上改进装帧方式,预期也可获得良好的市场效益。
本书在体例上不采用断代通史的写法,而是把园林的全部演进过程划分为五个时期:生长期、转折期、全盛期、成熟期、成熟后期。好处在于 源 与 流 的脉络较为清晰,前因后果较为明确,读者易于把握到中国古典园林即使在 超稳定 的封建社会的漫长而缓慢的演进岁月中亦非一成不变的情况。
日本历史文化深受中国影响,同时也有着其自身发展的特点。将中日园林作为东方园林体系中具有较强关联性的主要组成部分,可以客观地看待园林历史发展过程中的文明成果。与中国古典园林一样,日本传统园林艺术实际上是东方哲学文化、宗教与具体的地域文化相结合的产物,是东方园林之树的重要分支,而古典造园文献是其造园技法、理念及象征意义等传播的重要载体。 本书采用解译、归类、图文对照、实地考察相结合的研究方法,书中所解译的日本造园古籍,是指日本明治维新之前的造园书,原书不仅专业性强,且晦涩难懂。本书结合作者的专业背景,采取直译结合意译的方法对这些造园古籍进行解读和翻译,并按照风格、章法、象征、技法、实例进行归类,对于技法内容再按照池泉、筑山立石、茶庭露地等造园要素类型分别论述。 本书聚焦日本
《乌有园》第五辑共收录21篇文章。“开卷”篇收录的曹汛先生《略论我国古代园林叠山艺术的发展演变》,此次出版经过细致校订,修正了过去若干已发表版本中的文字谬误,并优化了注释,以更好地呈现原文风采。“研究”篇收录6篇文章,主要着眼于“技艺”的方法层面展开论述,其中《非空非非空》一文将复杂空间生成的方法于对“剖碎”概念的探讨相结合,见解尤为精彩深刻。“作品”篇聚焦“技艺”的营造层面,共收录董豫赣、王欣、钱晓冬/沈旸、金秋野6的大小作品12件。“赏玩”篇重点关注工具,通过历史考证与田野调查,将传统木器制作中的重要工具进行全方位呈现。“教学”与“专题”篇中的文章延续了前几辑的基调,各自展示出笔者独特的教学或研究方法论。第四辑收录的《一方池鉴》一文也在本辑中得以完整收尾。第五辑在整体装帧上也作了
该书成书于崇祯七年。分室庐、花木、水石、禽鱼、书画、几榻、器具、位置、衣饰、舟车、蔬果、香茗十二类。凡园之营造、物之选用摆放,纤悉毕具;所言收藏赏鉴诸法,亦具有条理。与《园冶》并称 古代造园艺术双璧 。
本书以不同时代及不同民族、地域为经纬,系统论述了旧约时代、古代、中世纪、伊斯兰、意大利文艺复兴法国勒。诺特尔式、英国规则式和风景式、美国、近代和现代等不同时期、不同风格的造园演变历程。书中作者提供了丰富的历史图片资料。在各章前有历史大事年表。全书的结尾附有中外术语索引、人名索引,和中外庭园、公园、建筑索引。
花园设计这项复杂的工作应该从何处着手?设计过程中需要运用哪些技巧7设计的步骤应该如何合理安排7设计师如何与客户沟通设计想法、如何在保持项目完整的同时满足客户的要求?本书针对花园设计中的各种问题.为设计师提供了详细解答。 目前大多数花园设计相关书目只涉及花园设计的一个或几个方面 如种植的选择和硬质景观的创建。本书用清晰、准确的语言,全面易懂地讲解了花园设计从开始到结束的全过程,避免了 设计说明 的误区。事实上.园主和设计师的客户同样也能够受益于本书,从而*好地理解设计师的方案。 在众多设计环节中,本书讨论了如何记录场地、如何判断客户对花园的需求及期望。如何展现建筑特色。如何考虑交通空间及道路布局、如何运用基本设计原理、如何种植设计.以及如何完成*终设计。书中清晰地讲解了各种实践环节,包括
《中韩古典园林概览》以14世纪至19世纪的中韩园林为研究对象,分上下两篇。上篇“中国古典园林”在介绍这一时期的中国园林史的同时,从造园理念、造园手法、造园材料、造园技术、景观术语、建筑名称诸方面,作了深入的分析与解剖。特别是在造园手法与象征理念上,结合文献与实例,从新的视角作出尝试性分析。下篇“韩国古典园林”在介绍朝鲜时期园林史的基础上,重点梳理这一时期的造景构造物,结合文献考察,对景观构成要素和技法,造园意匠与思想作了归纳与分析。《中韩古典园林概览》旨在以全新的论述结构、资料内容、分析视角,引导读者更为深入地了解中韩传统园林,了解各自各成体系的传统园林历史、艺术和特征。
《庭院细部元素设计》一套4本,用高清精彩的图片及生动精炼的文字结合具体案例详细分析了庭院细部元素的设计。本书是其中的第3分册,主要介绍观赏池、喷泉、瀑布、溪流、地形、建筑小品的细部元素的设计,是设计师参考学习的推荐手册。编者也希望普通读者能够被其吸引,感受清新自然的生活。
本书在深入翔实的史料发掘基础上,对众多明代江南园林实例作出详细的考察,并以园林观念和造园实践两方面为切人点,在历史文献构筑的语境中展开具体命题的分析,揭示出江南造园在明代这一历史时期的具体变化。 本书将明代划分为四个时期分别进行研究,每个时期的江南园林有着各自鲜明的特色:初期冲击剧烈、陷入低迷,中前期重塑形象、渐复元气,中期风气剧变、转向繁荣,而晚期更是辉煌全盛而又有深刻转折——园林不仅获得空前的地位,而且通过“画意”营造标准的确立,造园在历史上首次获得了自身独立的形态审美价值。从而,中国园林史上次诞生了较为系统、完整的园林创作理论著作,次出现“造园艺术家”群星璀璨的局面,也前所未有地成就了一大批营造复杂、景致精美的“名园”,而园林营造技法在叠山、理水、花木、建筑各个方面
《庭院造景施工全书》一书图例清晰简明,工法细腻务实,语言浅显易懂,具有非常强的参考性与落地性,乃一本非常实用的造园施工入门宝典。书中共包含23道完整的工序与节点、40个经典的造园案例及精解,并对每个施工工法和工序进行了详细地图解,分别介绍了砌筑工程、铺装工程、草坪工程、围篱工程、木栈平台工程、水景工程、植栽配置等。对于造园师、花园花艺从业者、庭院项目负责人及大中专院校景观专业学生、职业技能大赛(园艺组)参赛选手等专业人士,甚至对面向大众的花园爱好者、DIY发烧友来说,本书都具有很强的参考价值,是一本推荐工具书。
本书是论述我国古代住宅、园林以及城市建筑发展的简史。书中主要论述了第宅、园林的发展概况,并叙述了居住建筑在城市中的区划关系,以及主要都市的规划方式和演变,同时对于建筑的布置、结构以及艺术形式等也都作了分析和阐述。 后附《四川住宅建筑》、《云南一颗印》是作者在抗战期间对四川地区、云南地区民间住宅作了大量调查之后著成的,是我国*早研究民居的学术论文,对于研究民族形式建筑的发展将有所裨益。 本书可供建筑设计研究人员、文史研究人员以及大、专院校建筑系师生参考。
《中国国家公园的探索与实践》是中国大陆 本从生态保护的角度系统论述国家公 园理论和实践的专著。作者张希武、唐芳林结合长期 从事自然保护管理和 研究工作的体会和心得,站在建设生态文明的高度, 从生 态伦理和生态哲学的视角,在借鉴前人成果基础上, 对自 然保护进行了系统深入的思考和研究,论述了自然保 护思 想的产生和发展、自然保护区的产生和发展、国家公 园的 产生和发展、中国国家公园的实践与探索、国家公园 体制 机制研究等内容。书中提出了建立国家公园体制,完 善保 护区体系,改革中国自然保护管理体制,促进生态文 明制 度建设的观点。本书可以成为广大自然保护工作者开 展国 家公园建设工作的参考,也可以成为关心生态保护和 国家 公园工作的广大读者的知识读物。
沈炳春、沈苏杰所著《姑苏园林构园图说/姑苏 园林文化丛书》总结了作者近30年从事古建园林设计 、修建工作的经验,系统整理了其在实际工作中积累 的大批设计手稿,包括改造旧园、构建私家山庄和城 郊新园、营造历史文化纪念祠园、风景名胜区的园林 小品以及其他仿古园林等,配有这些作品建成后的实 景照片,并以文字分析说明。通过这些设计手稿、照 片、文字,本书直观地阐述了苏州园林传统的营构理 念和营造技艺在当代的传承。 本书可供广大园林爱好者、园林设计工作者、营 造者等阅读参考。
《动作:功能性动作系统:筛查、评估与纠正策略(FMS、SFMA理论和应用详解)》通过生动、简洁和明确的阐述,说明了回归基础运动具有怎样的全新意义。 在《动作 : 功能性动作系统:筛查、评估与纠正策略(FMS、SFMA理论和应用详解)》中,作者格雷·库克(Gray Cook)跨越了康复、体能训练和健身的界限,为健身和康复专业人员提供了一种清晰的训练模式和沟通语言。在这种模式下,健身和康复专业人员可以协同工作。通过动作解析和观察婴儿在学习走路、跑步和爬行时所采用的自然发展方式,格雷使人们开始重新审视运动学习、纠正性训练和现代健身训练。 你将学到的发现、经验和方法: 如何检查和评估运动质量 如何通过功能性动作筛查(FMS)确定障碍模式 临床医生需要了解的关于选择性功能动作评估(SFMA)的内容 何时应用纠正策略,以及如何决定使用哪
中国风景园林规划设计交流会每年由中国风景园林学会规划设计委员会定期举办,与会者涵盖了国内众多一线设计院,会议上针对近年优秀规划设计项目进行汇报与交流,本书以中国风景园林规划设计交流会为依托,在内容上分为六个部分:发展论坛(收录文章3篇)、风景名胜(收录文章6篇)、园林绿地系统(收录文章7篇)、公园花园(收录文章11篇)、景观环境(收录文章10篇)、风景园林工程(收录文章10篇),为对全国优秀风景园林规划设计项目的汇总。
中国园林在世界上独树一帜,其历史悠久、博大精深,为世界造园三大动力之首,对日本、韩国及十八世纪的欧洲影响重大。《解读中国传统建筑:中国园林》是一本普及版的中国园林史全书。书中以遍布全国各地的园林实例为主,在具体阐述过程中又以不同的划分标准对园林实例进行归类、总结,并从多角度对中国古典园林所蕴含的建筑学、美学、生态学、社会学、文化学等内涵进行深入浅出的剖析,同时也呈现了园林的地域特征、园林建筑的装饰装修、园林的叠山理水等方面,力求全面生动地再现中国园林的灿烂辉煌。全书设计精美,图文并茂、信息丰富,兼顾专业研究者与大众读者的不同需求,适合建筑学、园林景观及相关专业的学生、设计师及热爱中国古典文化的人士阅读与收藏。
法国巴黎凡尔赛宫苑是西方欧洲17世纪下半叶至18世纪园林规划设计与建设的典范,它代表着这一封建君主制时期欧洲园林技术与艺术的成就。张祖刚编著的《法国巴黎凡尔赛宫苑》内容包括巴黎凡尔赛宫苑规划设计、皇家大道、阿波罗雕像水池喷泉、十字形大运河、北园、南园、林园、宫殿、礼拜堂、剧院、线廊等。全书图文并茂,是一部全面介绍西方欧洲园林历史文化优秀实例的专著。 本书可提供广大风景园林工作者、高等院校建筑学、城市规划学、风景园林学专业师生以及广大风景园林艺术爱好者等学习参考。
随着生活质量的提高和文化意识的增强,人们对环境的追求不仅仅是绿化和美化,还对环境的艺术形象和文化内涵提出了更新的要求。作为造型艺术的一部分,园林雕塑和小品以其特有的语言向人们展示其艺术魅力,它或以独特的形象给人带来视觉的冲击,或以丰富的内涵向人表达深刻的意义,或以抽象的造型让人浮想联翩…… 要创作出好的园林雕塑或小品,并非一件易事,它不仅要求作者熟悉园林学科知识,而且还要熟悉造型、色彩、环境、空间、构成和材料等方面的知识,同时还要有深厚的历史、文化和艺术底蕴。 值得欣喜的是,近年来,人们对园林雕塑和小品的重视早已不是停留在数量上。早年以量取胜、千篇一律、粗制滥造的现象已不多见,雕塑家和设计师在作品的形式、内容、材料等方面有了更高层次的追求。色彩明快、造型简约的抽象雕塑成了
《中国近代园林史(上篇)》,本书内容提要:中国的近代是内政混乱、外族入侵的年代,中国近代的园林也因这样的时代背景而显露出独特的气质。本书汇聚了园林界数十位专家,历时四年半,以查阅资料、现场调研为基础编写而成,填补了中国近代园林理论与实例研究的空白。